貴州茅臺前董事長季克良在8月20日《君品談》節目中表示,年輕人不喝茅臺酒,那是還沒到時候,20多歲還在玩,小孩子不懂事,不曉得需要好酒喝。
誠然,因為少了幾十年前的「江湖」氛圍,相比上一代人,年輕人在更加和諧的成長氛圍中,減少了交際需求。
並且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社會經濟多元化、科技帶來的進步,工作自主性也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人不需要交際和應酬就能夠養活自己。「90、00」後不喜歡喝酒的人所佔比例也比之前要降低很多。
但是這聽不代表年輕人不懂事,不曉得好酒喝,更不要說不識貨,不知道茅臺酒的好喝。
與其說年輕人不懂事不會喝酒,不如說是年輕人討厭現在的酒桌文化。
1.酒桌文化=權力的遊戲?
曾經遇上過一個特別擅長搞酒桌文化的領導。
在公司的年會上,新人舊人如何排隊、如何敬酒、每個人得喝多少……
那種大權在握,那種捏著你、玩弄你的感覺,那種權力與利益分配的隱喻,都玩得賊溜。
在很多人看來,酒桌是權力的隱喻,他們享受那種地位、尊卑、馴化和服從的感覺,而這些,都可以從酒桌上找到表徵。
權力通過酒桌這一形式,得到了表達。而大家都在酒精的麻醉中,享受著這一容光煥發時刻。
而在這樣的工作氛圍中,在這樣一場權力的遊戲中,所有人都借著酒精麻醉與自我麻醉。地位高的人享受權力,進公司沒多久的人在等待,仿佛下一個權力的中心就是自己。新人則在所有願意和不願意的安排下,配合這些演出,慢慢變成了一樣的人。
2.酒桌文化=面子+情商
「喝不喝?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啊」
「別人都端起來了,你最少抿一口吧」
「我幹了,你隨意」
大江南北,勸酒的話永遠沒有新意。
酒桌上開著不合時宜的玩笑,說著不著邊際的大話。從裝作彬彬有禮,到酩酊大醉後的暴露本性,酒桌上你永遠看不到一個人的底線。
推杯換盞間裝作感情深厚,其實也不過是各懷鬼胎。
最受不了的就是,酒量決定人品這點了。不會喝的人就沒人品,不理解這個邏輯關係。其實飯量大小,酒量高低都是個人的事,有些還是與生俱來的。和人品綁在一塊,不喝,少喝就是不夠朋友,不大氣,不夠坦誠,實在是很好笑。
「酒壯慫人膽你」、「酒後亂性」,無非是自己借著酒導演的一場戲,觀眾,只有桌上的幾個人而已。等著下一個輪迴,借著增進感情的理由,拉進更多人,配合著一起演戲。
「酒局就是生意,酒桌就是戰場」。
但是仔細想想,誰願意沒事就天天上戰場溜達?
3.酒桌文化有多令人討厭?總結一下:
第一:勸酒。坐上酒桌,不管你是否自願,都會有人強迫你喝酒。這個來敬酒,一看是領導,那個來敬酒,一看是同事等等,你都很難拒絕。幾趟下來,不想喝,也喝了不少,但卻喝的都身不由己,不情不願。
第二:量多為榮。在大家腦海中流傳最多的莫過於喝多多的人,就是「海量」,「夠意思」,而不能喝的人往往被冠以「你不行。。。」「不給面子,不夠意思」之類的字眼,我們帶著情懷而來,卻帶著屈辱離去,這樣的酒桌,讓人如何自處。
第三:動機複雜。不少酒桌充斥著勢力、虛偽的現象。很多酒桌往往摻雜著不正當的交易,大量權錢色交易不絕,亦或是酒桌上職位高低,社會地位鮮明,透露出下級為討好上級,有錢人相互攀比,沒錢人吹捧有錢人之類現象屢見不鮮。
第四:浪費資源。原本簡單的飯桌,卻因喝酒脹肚,嘔吐等原因,使桌上的飯菜也會大量剩餘,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而這種高昂的浪費遠比奢侈顯得更無意義。
再說了,你去網上查查飛天茅臺的價格?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