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小時的飛機,9個半小時的汽車,全程戴著眼罩……近日,45隻獵隼輾轉從卡達來到新疆阿勒泰,這是新疆隼類繁育研究中心建成後首次從卡達引進獵隼,經過30天隔離後,它們將正式入住繁育中心。
「獵隼是猛禽,只要看到光就會飛來飛去,為了避免它們四處撲騰損傷翅膀、尾巴的羽翼,所以才戴眼罩的。」昨日,阿勒泰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綜合業務科科長儲成海告訴記者,只有在餵食時,飼養人員才會摘掉獵隼的眼罩。
據介紹,從卡達到烏魯木齊飛行了5個小時,於5月21日13時左右抵達烏魯木齊國際機場,當日,新疆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機場辦事處人員特意給這批「珍稀客人」開闢了專門通道。經查驗後,獵隼從烏魯木齊出發,經過9個半小時的汽運,終於到達阿勒泰地區。
「可能因為旅途疲憊、體力消耗過大,它們看起來不是那麼精神。」新疆獵隼繁育研究中心工作人員陶永善在電話裡告訴記者,這些獵隼體長在40釐米至60釐米之間,每隻獵隼腳環上都帶著編號,目前獵隼們住在繁育中心的隔離場。
陶永善說,為了防止獵隼「打架」,每隻獵隼都有自己的「地盤」,它們現在惟一的活動就是曬太陽。「它們目前還戴著眼罩,直到30天之後正式進入繁育中心才能取掉」。
記者從自治區林業廳獲悉,此次獵隼進口在新疆尚屬首例。「我們計劃今年下半年再引進36隻。」自治區林業廳野生動物保護處處長史軍說。
據了解,新疆隼類繁育研究中心是由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與卡達國保護生態和鳥類協會共同合作建設的公益性項目,該中心的成立有利於引進利用卡達國保護生態與鳥類協會隼類研究成果和人工繁育技術,通過人工繁殖,補充野外種源,擴大野外種群,從而促進新疆隼類保護工作。該中心計劃每年繁育200隻隼類在中卡兩國野外放飛。
人工繁殖能緩解人類對野生獵隼的捕捉在一些國家,獵隼是「富人的玩具」,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徵,不少影視作品中,手擎獵隼是土豪的標配。
記者了解到,卡達對獵隼的龐大需求導致野外獵隼數量急劇下降。後來,卡達在本國及他國家建立繁育中心,增加獵隼數量,同時也緩解國內市場的需求。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隼類研究專家告訴記者,近10年來,由於大量的礦石開採破壞了獵隼的棲息環境,使獵隼無法在懸崖上做窩,同時由於人類的捕殺,新疆獵隼數量急劇減少。
這名專家表示,目前我國關於隼類的繁育技術「幾乎為零」,只有少數幾個機構有野外救護的技術,而卡達的隼類繁育技術在世界前列。在卡方專家的指導下,我國也可以培養一批這樣的專業人士,「從一定意義上說,人工繁殖也可以緩解人類對野生獵隼的捕捉」。
獵隼季候鳥,大型猛禽,主要以鳥類和小型動物為食,分布廣泛,中國和中歐、北非、印度北部、蒙古國常見,主要生活在內陸草原和丘陵地區。獵隼是我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根據《中國鳥類野外手冊》記載,中國獵隼有獵隼北方亞種和阿爾泰隼兩種。獵隼北方亞種繁殖於新疆阿爾泰山及喀什地區、西藏、青海、四川北部、甘肅、內蒙古等。阿爾泰隼比較罕見,多生活於海拔較高的山脈上以及開闊的高原,分布於新疆、青海等地。(完)
來源: 亞心網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