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權聲明:
本文乃百家號作者辛苦原創,為防止被抄襲和搬運,本人已經與百度維權及網絡維權騎士籤定了原創維權協議。凡有抄襲者、搬運者盜抄本文,百度搜索必將於第一時間發現。屆時百度維權機構必將在第一時間找到抄襲者所在平臺進行交涉。屆時,抄襲者將面臨被所在平臺取消帳號的危險。
自打新版本的《鹿鼎記》開播之後,整個網絡似乎就要炸鍋了,很多網友就像自家祖墳被刨了一樣,直接把怒火朝向張一山及其背後的導演和劇組等人噴去。很多人都在罵張一山版本的《鹿鼎記》是在毀經典。並且,在豆瓣網上,這個新版本的《鹿鼎記》被報復性地評了2.6分。可也正是這種全網集體憤怒派生出了兩份收視數據。看起來特別有趣而且也很耐琢磨。其中一份實時收視數據來自貓眼,另一份數據來自酷雲。

其中貓眼的數據顯示,張一山版本的《鹿鼎記》全網實時收視數據排列在第一位;而酷雲的數據則顯示,陳小春版本的《鹿鼎記》全網實時收視數據排列在第二位。貓眼的數據,我們能夠理解,被罵、被吐得越厲害,觀眾們對它的關注度反而越大,所以貓眼這個實時收視數據,是很正常的。但是,酷雲的實時收視數據就有些奇怪了,怎麼會有這麼多觀眾在這個檔口蜂擁而上地去看老版本《鹿鼎記》?

貓眼和酷雲,我們先看貓眼的實時數據吧,這是一份很正常的數據,它反應出大多數觀眾的八卦需求心理,不管該新《鹿鼎記》的好與爛,只要反響足夠大,大家肯定都要去看看。這就是八卦需求,完全可以理解。而來自酷雲的數據就不些不正常了,其中不免暴露出觀眾心目中的那份狹隘、極端和戾氣。為了一部張一山版本的《鹿鼎記》,你至於如此跟自己過不去嗎?是新版本的報復?是對自己不過癮心情、痒痒心情的解渴兒?

其實,在小編看來,這完全沒有必要。成熟觀眾在看劇上這件事上,他們往往都比較理性而成熟,對於新版本的翻拍劇都採取「不論既往,只看現在」的原則。也就是說對於任何一部翻拍劇他們都只關注該劇本身,根本不去關注它之前的任何原著或翻拍過的任何版本,並且他們更不會無聊地進行新老版本的比較。因為從前版本的固有印象讓他們在看新版本作品時一葉障目,帶著既往的偏見走進劇情,最終會越走越錯。

而正是不成熟的觀眾才會帶著先入為主的標準去測量新版本的作品,其不知他已經在偏見的路上越滑越遠了。而老觀眾或成熟的觀眾往往都會從電視劇本體或藝術形式本身來觀看新版本的《鹿鼎記》。這樣就會讓觀眾帶著一種空杯心態或零度心態來進入劇情,而這才是一種成熟理性的看劇心態。所以在小編帶著零度心態進入新版《鹿鼎記》時,我才發現這是一部以無釐頭搞笑為主的古裝劇。

從很多網友的彈幕文字來看,大家都一致認為這是一部很有小品即視感的電視喜劇。但是小編只是部分同意這種說法。因為正常的喜劇小品都是以語言包袱為主,畢竟小品受時間短的限制,容不得那麼長時間的包袱鋪墊,所以只能採取語言包袱。而《鹿鼎記》在時間上卻比較寬裕,所以,它多採取了一些更為直觀的情節包袱和即時效果很強的動作包袱。特別是動作包袱,更成了張一山發揮自身演技的主場了。

喜劇中的動作包袱往往比語言包袱的效果來得更快,大家仔細去看一下,張一山的很多搞笑動作(即動作包袱)根本就不存在鋪墊環節。並且我在前一篇文章裡也說過,從張一山在劇中的表現來看,他已經喜劇包袱上身了。從目前的韋小寶來看,很有一種從前的劉星附體的跡象。只不過,這個劉星略嫌成熟了一點兒。另外,張一山版本的韋小寶,在搞笑上跟內地觀眾沒有語言和文化上隔閡。所以,他比陳小春更加幽默。

試想,如果導演和張一山等人把這一版的《鹿鼎記》拍得跟之前的老版本差不多,那才是胡弄觀眾呢。同時,也只有切斷了與從前老版本《鹿鼎記》的一切聯繫,才會在追劇中發現新版本的好。如果一味地抱殘守缺、一味固守老版本,那麼任何新版本劇在你眼裡都是垃圾。當你發現一切新版本作品都不能入眼的時候,那你就該好好檢視一下自身的問題了。所以,很多時候,原著情結、老版本情結都是不可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