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博物館將動物世界搬到了室內,還原了雲南5.2億年前的生物

2021-01-14 生活童話格子鋪

文章類型|旅遊見聞

字數|1067,閱讀約3分鐘

如果你沒有去過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你永遠不會知道神奇的寒武紀,那是物種在撫仙湖一次又一次的爆發。這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於一體的大型自然博物館,以化石為主題,闡釋生命起源、生命進化和生物多樣性

一走進博物館,他就被大廳令人震撼的設計所折服。博物館中間是一整面出土化石牆,裡面有很多寒武紀動植物化石,也是館內最大的化石遺存物。穹頂之上是一個沿著時間軌跡延伸的螺旋體,講解員告訴我們,這是根據生物進化而創作的作品,意味著生物的進化程度越來越高

穿過一扇時光隧道門,開始了整個博物館之旅。一走進去,就能聽到恐龍的吼叫聲,還能看到裡面藏著一隻巨大的霸王龍,外形十分逼真,與人互動也不搖頭。周圍有各種各樣的恐龍化石和標本,仿佛自己一下子穿越到了那個時代,穿梭在恐龍的腳下,也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爆發,生活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的動物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沿途參觀了幾個展廳,還看到了一種史前生物,實在是太可愛了。一個人翻了個身,一個人都不能回頭。很多遊客駐足觀看,你真的沒有親眼見過這樣的事情。"怪物"

最讓我高興的是,博物館把動物世界搬到了室內。你能想像嗎,博物館三樓有三個展廳,主要展示生物的多樣性,還有很多世界上的動物標本。走進去的時候如果不注意,還真以為到了真正的非洲大草原。

對於一個動物狂熱者來說,這就是天堂。整個展廳的布局做到了極致的細緻,能看到的地方都藏有各種動物,甚至一些角落都精心布局,根據動物的習性和生活方式,巧妙擺放,連表情都栩栩如生。看到這些動物的時候,會覺得整個人的心情瞬間愉悅起來,如果不是時間有限,我在這裡看一整天都不會覺得累

最後,我們在博物館觀看了一場精彩的4D電影,影片通過聲、光、電等特效,帶我們回到了寒武紀大爆發,看看當時的生物是如何生活和繁衍的。因為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曾出土了大量寒武紀動物化石,這也讓全世界的史前科學家對這裡充滿了好奇,為世界科學揭開"寒武紀大爆發"之謎打開了一扇大門

全片用動畫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5.2億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實面貌,生動再現了當時海底的活動。博物館還收藏了這些動物的化石標本,這也給科學家的研究帶來了珍貴的證據,堪稱"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連澄江化石地也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你喜歡這樣的博物館嗎?歡迎大家在朋友圈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再現寒武紀大爆發奇蹟,澄江化石地博物館,看5.3億年前海洋生物
    在我看來,撫仙湖才是雲南最美麗的湖泊!撫仙湖不遠處還有一座擁有5.3億年歷史的天帽山,就是在這麼一個地方,誕生了一個規模超過6個香港迪士尼,8個海洋公園的旅遊度假綜合體,是集澄江化石博物館、動物大世界、海洋大世界、溼地公園、度假小鎮、高端酒店群、半山度假區於一體的雲南省十大文化旅遊項目之一——雲南寒武紀小鎮歡樂大世界。
  • 雲南澄江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展出 VR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0日,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也是我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館內展示了6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化石,通過「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了地球生命「從魚到人」的宏大演化故事。
  • 2.5億年前 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對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海洋生物滅絕展開了研究。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一次史無前例的生物大滅絕,讓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陸地生物滅亡。這是有史以來海洋生命遭受的最慘烈打擊。
  • 中國科學家發現5.18億年前寒武紀「生物寶庫」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教授、傅東靜副教授等人歷時12年在清江沿線科考踏勘,3月22日在國際最權威的《科學》雜誌正式發表論文,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他們的研究成果: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這是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
  • 雲南澄江: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古生物化石展出
    原標題:雲南澄江: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古生物化石展出央視網消息:暑假期間去博物館參觀學習是不錯的選擇,不僅能重溫歷史,還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
  •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說起人類最熟悉的無脊椎動物,蚯蚓一定榜上有名,作為現生環節動物之一,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蚯蚓已經算得上是相對高級的無脊椎動物了,根據科學家們此前通過化石的分析研究,認為蚯蚓的祖先和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有關,而伴隨著日前在雲南東部發現的遠古生物化石
  • 2.5億年前南極動物「似冬眠」狀態的化石證據
    科學家報告了一種類似冬眠狀態的證據,這種動物生活在大約2.5億年前的三疊紀早期生活在南極洲。這些化石是脊椎動物存在類似冬眠狀態的最古老的證據,這些表明,在哺乳動物和恐龍進化之前,脊椎動物就已經出現了遲鈍症(冬眠的通稱,也是動物為了度過難關而暫時降低代謝率的類似狀態)。冬眠是當今地球上常見的特徵。
  • 回到寒武紀:雲南澄江展出2萬多件古生物化石
    暑假期間去博物館參觀學習是個不錯的選擇,不僅能重溫歷史,還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在雲南玉溪澄江市境內的澄江化石地遺址上,這個遺址是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
  • 2.4億年前世界最早新鉸齒魚類「現身」雲南羅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團隊在雲南羅平發現了2.4億年前一種新的鉸齒魚類化石,命名為優美玉帶魚。這項發現,為了解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和鉸齒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優美玉帶魚代表了世界上最早的鉸齒魚類化石記錄之一,我們已將其歸入拱魚目臘山魚科。」
  • 雲南祿豐發現1.5億年前的鳥形恐龍腳印
    徵稿:歡迎你把生活裡的點點滴滴拍成照片、錄成小視頻發給小編,一經採用將按標準支付你稿酬。圖文稿:5-100元 ,生活小視頻:10-200元。     今天上午,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美古生物學家正式宣布,他們在中國雲南祿豐發現的這批特殊的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裡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該發現對研究歐洲與中國晚中生代鳥類與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都有著重要意義。
  • 2.44億年前「雲南暴魚」 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30載接棒式勘探,一隻5億年前的「蝦」破解「達爾文困惑」
    46億年前,地球形成,在黯淡無光的環境中,生命經歷了約40億年的漫長演化歷史;直至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代,這顆藍色星球上,包括脊椎動物在內的幾乎所有動物,在短短幾百萬年間快速登場,一系列與現代動物形態基本相同的生物「集體亮相」,形成了多種門類動物同時存在的繁榮景象。這一快速的生命演化事件,被稱為「寒武紀大爆發」。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 →"翻頁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展示他的最新古生物研究成果——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
  • 【新華網】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蠍子、蜘蛛等螯肢動物始祖
    【新華網】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蠍子、蜘蛛等螯肢動物始祖 2019-09-16 新華網 王珏玢 【字體:大 中 小】
  • 5.3億年前的怪誕蟲,你看得懂它的頭尾在哪嗎?
    筆者:三體-小遙時至今日,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已經有幾百萬年了,但是相對於漫長的生物歷史來說,這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所以我們很難想像,在過去的幾十億年裡,地球上究竟出現過多少生物,它們又是經歷過怎樣的演化過程……在此背景下,古生物研究應運而生,這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解開生物進化之謎,也有望為人類還原古老地球的樣貌。其實古生物研究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嚴肅,更多情況下,科學家們用十分嚴謹的態度在探索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琥珀中的昆蟲形態,甚至恐龍是否擁有羽毛的問題?
  • 雲南羅平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展示他的最新古生物研究成果——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來源:新浪雲南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 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蠍子、蜘蛛等螯肢動物始祖
    新華社南京9月12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與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合作,新發現一種生活在5億年前的古生物。這種名為胖女獵手莫裡森蟲(Mollisonia plenovenatrix)的新物種,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螯肢類節肢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