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5年來,沿江各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黃金水道」活力迸發,生態效益日益彰顯,交通先行棋激活滿盤,一幅生態畫卷正在鋪展。
岸線更「綠」了
隆冬時節,安徽蕪湖長江與青弋江交匯處的江灘上,不少年輕人冒著寒風,漫步於超10公裡長的生態景觀帶。誰能想到,這裡曾非法碼頭密布、砂堆連綿,「住在江邊不見江」。
煥然一新的江岸得益於當地鐵腕整治非法碼頭、持續發力生態修復的決心和努力。
近年來,安徽深入推進長江幹線非法碼頭、非法採砂專項整治。2017年取締拆除224個長江幹線非法碼頭,又以淮河流域為重點開展專項行動,取締拆除941個無證碼頭、砂石堆場。
「江邊的環境曾經很差,整治後舊貌換新顏,成了遛彎的好去處。」在附近生活了10多年的王先生說。
不只是安徽,「十三五」以來,江蘇取締拆除了長江幹線江蘇段117個非法碼頭,恢復長江自然岸線13.3公裡,岸線面貌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有效修復。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拆除長江幹線1300餘座非法碼頭、長江支線900餘座非法碼頭,兩岸綠色生態廊道逐步形成。
如今,變「綠」的還有長江航運業。
湖北宜昌,秭歸港茅坪遊輪碼頭。一艘艘從重慶開來的遊輪一到港就接上了岸電,靠泊期間採用岸電供能,不見黑煙,不聞噪音。
「以前用燃油發電,一到晚上噪音特別大,產生的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對環境造成汙染,費用也高。」重慶冠達世紀遊輪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長俠說,「現在用上了岸電,既省時省力省成本,又保護了長江生態。」
推廣使用岸電是沿江各地狠抓船舶港口汙染治理的一個縮影。
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蘇傑介紹,5年來,長江經濟帶港口岸電使用率逐年增加,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汙水和含油汙水接收設施已實現全覆蓋,沿江船舶和港口汙染得到有效治理。
運輸效率更高了
就在1個多月前,一艘滿載糧食、麥芽、馬口鐵、建材的貨櫃船從江蘇淮安新港駛出,經京杭運河進入長江駛向湖北武漢陽邏港國際貨櫃碼頭,「淮安—武漢」水上貨櫃快速班輪航線正式開通。
該貨櫃快航從淮安至武漢航程約6天,返程約4天,綜合成本較原有公路運輸降低一半以上。初期實行每周2班對開,後期將逐漸增加航班密度。
通過該航線,淮安的糧食、麥芽可以低成本發往武漢等地,武漢等長江中上遊地區的化肥、有色金屬可直達淮安。快航開通形成了以淮安港、武漢港為中心的區間貨櫃物流運輸新通道,將推動長江中上遊與京杭運河區間的「江河聯運」,有利於「散改集」和貿易物流,促進內循環的暢通。
大力發展江海(河)聯運,已成為提升「黃金水道」功能的內在要求。記者了解到,當前長江幹線14個港口鐵水聯運設施聯通項目全部開工建設,長江貨櫃江海聯運運量已佔到總運量的60%以上。
在發力推進加快多式聯運之際,「黃金水道」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也跑出了「加速度」。
「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等一批重點工程建成投用,2020年,長江幹線貨物通過量突破30億噸,再創歷史新高,穩居世界內河首位。」蘇傑說。
截至2020年11月,長江經濟帶鐵路、高鐵通車裡程分別達到4.4萬公裡、1.5萬公裡,沿江高鐵建設方案基本確定,公路互聯互通網絡不斷完善,成都天府機場、鄂州貨運樞紐機場加快建設,對外開放大通道加速形成。
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
「長江經濟帶交通運輸發展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一些問題仍需解決,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蘇傑說。
船舶港口汙染問題尚未根除。部分地區還存在船舶偷排或違規排放汙水、港口不具備汙水接收設施、接收處理設施不能正常使用、接收轉運設施銜接不暢、碼頭廢水直排等現象。
運輸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三峽壩區船舶積壓常態化,部分鐵路、公路骨幹通道能力接近飽和,港口、綜合交通樞紐「最後一公裡」問題仍存在。
蘇傑說,今後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系統謀劃、全面推動長江「黃金水道」高質量發展,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
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在鞏固船舶和港口汙染突出問題整治成果的基礎上,研究建立長效機制。堅決遏制非法碼頭「死灰復燃」,鼓勵引導老舊碼頭退出、資源整合和升級改造,提升岸線使用效益。
注重協調發展,加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動構建統一開放有序的運輸市場,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創新運輸組織模式,系統提升幹線航道通航能力,持續提升數位化、智能化水平,推動建設一批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著力打造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