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電影家協會前副秘書長、創作委員會副主任、著名本土原創情景劇《街坊鄰居》製片人劉崗先生,是較場口大巷子老街老巷出生的重慶崽兒,我們已打望其黃埔家世和他方家院子街坊鄰居的故事,今天說說他製作重慶一代名劇《街坊鄰居》背後的故事。
觸電
1982年,20多歲的街道積極分子、重慶鐘錶廠工人劉崗,碰到遠房親戚馬及人(《霧都夜話》的製片人、總編導),老馬見他還沒女朋友,又愛文藝,就介紹他去一個漂亮女娃兒很多的地方。劉崗說:「我就帶著耍朋友的低俗目的,入了高大上的重慶文化宮工人話劇團。女娃兒確實又多又乖,但都看不起我,朋友沒耍成,倒第一次觸了電,一直到現在都甩不脫。」
他一去就參演話劇《相逢在路上》,排了半年,這個戲雖然最後沒能演出,但他還是過了一把話劇癮。後來有部電視劇《在希望的航線上》,寫的重慶到上海遊船上的事,有一個導演要來團裡招群眾演員。「大家都很興奮,來了黑壓壓百多人。我被選上了,拍了兩場戲,一場在碼頭,一場在船上。最後播出時,才發現自己的鏡頭遭剪了。」
這是他第一次觸電,收穫如下:從字幕上看到當初號稱導演來選角的那個人,其實是一個劇務,說明貴圈人和事,有時出入很大;同時也感到群眾演員的命運,是被剪刀決定的。
不久,他就開始當了7、8年的劇務,同時還要拉贊助。「第一次當劇務是1984年,老馬找的我,拍的沙坪垻土灣一個銀行搶劫案《案件發生以後》,上下集,每集四十多分鐘。當時我還在鐘錶廠上班,借調到劇組,我和廠裡關係好,每個月20多塊的工資照發。
《案件發生以後》,他就開始拉贊助了。「當時拉贊助是一個高大上的活路,口號是 人民電視人民辦,我辦電視為人民 。也沒什麼壓力,也沒規定你拉不到就沒工資。第一次我去綦江拉,成績單很漂亮:重慶火柴廠1千元,綦江鍋廠1千元,綦江鋁廠500元,某街道工業300元;我又去江津米花糖廠,拉到500元。總之一共找了5千塊。當時電視還是新奇玩意,電視臺的身份也被人尊重,國營廠商也還沒有要在劇裡面植入廣告的想法,只要最後字幕打上名字就行。」
大劇
1999年,當劉崗和曾在《山城棒棒軍》裡面出演「賣肉帥哥王唰唰」的張新導演、策劃餘紀、李耀國、編劇李小海、祝雲清等人籌劃100集方言情景喜劇《街坊鄰居》時,為了不惹麻煩,他們虛構了「嘉陵巷」這個地名。「1999年12月,電視臺投資正式啟動,在重慶無線電三廠一個禮堂搭景開拍。100集前50集,2000年10月30日起在重慶電視臺一套晚上黃金時間首播,最高收視率24%,後50集2001年5月播出,最高收視率34%。」
劉崗至今記得有一些觀眾的評論是:「不演官,不演款,演的是我們平民百姓,演的是我們身邊發生的事,仿佛可以跟劉衛東、蔡倩雲、白小軍、周么嬸、張伯伯交談,感到特別親切」、「回味自己的生活,懷念自己曾經的街坊鄰居,在嘉陵巷到處都是和睦團結親情,很有人情味。」
編劇們也很給力,由於沒有大腕演員的加盟,劇本本身必須過硬,妙趣橫生。首先要提交故事,通過之後才寫劇本,劇本過審之後才能拍攝。所以在年輕人打堆、比較挑剔的豆瓣上,這個劇評分曾高達9.0,豆瓣評論:「這才是我們重慶的集體記憶」、「離開重慶這幾年看了大大小小若干部美劇,回想起這部從初中看到高中的百集情景喜劇,不由得唏噓不已,雖然比不上美劇的大製作,但是《街坊鄰居》絕對是夠有誠意的。」
劉崗說:「我對這部作品的感情是特殊的,沒有它,或許仍然有現在的凌淋和曾凡強,但一定沒有現在的我。它為我帶來了一份堅定的硬朗的社會地位。讓我即使不是電視臺的正式職工,但也能硬著腰杆,在這個圈子裡行走。」
遺憾
劉崗最遺憾的是《街坊鄰居》沒能獲得飛天獎,但這不怪他。「當時有個規定,沒在央視播出的劇就不能參評飛天獎。後來這個瓶頸打破了,我拍的《為民醫院》和《美麗夢工廠》有兩集,都得了飛天獎。」
2004年,100集《街坊鄰居2》把場景從老舊的嘉陵巷搬到一個新小區,但小區高樓這種空間本身就不易拍出親切感;2015年,30集《街坊鄰居3》又打回老家去,場景回到已作為傳統文化街區保護起來了的嘉陵巷,但影響都不如第一部,劉崗的身體,更不如第一部的時候了,一直在硬撐。「2015年1月6號《街坊鄰居3》停機後,我11號才住院。我從1999年開始拍《街坊鄰居》以後,每年都住院,糖尿病、心臟病、膽囊炎、胃炎、食道癌變,到2015年,我在大坪醫院已經住了十四回。」
有一次在大坪醫院外一個茶樓談劇本,談完劉崗說:「上次手術後,這幾天肚皮裡面腸子又套疊了,下午要再開一次刀,把它理伸展。」他的口氣,像在補充說明剛才的劇本情節線,必須來一個反轉。這也許是從1985年開始的製片生涯的後果之一。「很多人認為逆境是貧窮、冤屈,其實病痛也是,特別是你躺在床上,和死神徵戰,不能說一句話,不能動一個手指頭,這時只要活著就讓人羨慕不已。」
這時,他想得最多的,可能不是《街坊鄰居》這種成功的項目,而是他經手又失手的那些大項目,就像一個母親最掛欠的,往往是還沒成器的娃兒:「1999年預算2500萬的30集《重慶大轟炸》,劇本已成,因歷史背景審批敏感,被領導放棄;2004年預算1600萬的25集《死水微瀾》,幾經周折,痛失製作主權,拍攝質量不高,枉費一腔心血;2007年投資1000多萬的36集《盧作孚》,戲外刀光劍影、硝煙瀰漫,不亞於戲裡面的抗戰劇情,片子拍出來,因不能播出而流產,人財兩空,家屬不滿意,領導不滿意,出錢方不滿意。」
從42到52歲,這三部大片花去他作為一個製片人最黃金的年華。「在所有的失敗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體制內製片人根本沒有項目控制權,所以2009年,我只有創辦自己的影視公司,成功製作了我的第一部電影代表作《黨員吳顯才》,從管理到資金使用都由我自己掌控。」
2013年,重慶電視臺電視劇中心人員分流,劉崗面臨下崗。他使出像當初拉贊助一樣的洪荒之力,給主要領導寫信,爭取一次面對面的談話機會。「結果該給我的錢給我了,因為《死水微瀾》為臺裡實現了六十幾萬的利潤,我的提成應該是十多萬;該為我調動的工作也解決了,我調到了電影集團。當然我至今仍然沒有轉正,不是編制內人員。我得飛天獎的時候有機會轉正,但忙得錯過了,現在更沒有轉正的機會了。雖然不是正式員工,但我也仍然會像過去一樣,為重慶影視做出貢獻。」
本報記者 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