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進 戌歲旺福 |
原標題:新年話「福」
新年「福」字,給我們帶來了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愉悅,溫暖之感油然而生。新年寫福貼福,是民俗,是文化,更是文明過年的一種新境界、新風尚。
每逢農曆新年臨近,相信大多數人跟我一樣,心中每天都發生著細微的波動,尤其是那些客居他鄉創業、求學、履職的遊子。那是什麼?或許就是「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的鄉愁使然。倘若一聲熟悉的鄉音拂過耳畔,頓感親切與溫暖,生出「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的萬千滋味。
北宋詩人王安石《元日》有曰:「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寫出了新年的喜慶與美好,又表達了除舊布新、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中國人這份特有的、濃濃的年節情懷,關乎鄉土、鄉音、鄉親、鄉俗、鄉情,飽含著思鄉之切、生活之累、漂泊之難、創業之苦、人倫之樂,經由歷代文人集體意識表達,把世俗生活的過往與精神文化層面的訴求高度契合,逐步演繹成為華人群體獨特的文化象徵。
中國人農曆年以幹支記,已經到來的新年為戊戌年,亦為狗年。《禮記·曲禮》云:「狗犬通名。若對文,大者名犬,小者名狗。」《晉書·段灼傳》記載:「願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馬之勞,思帷蓋之報,發仁惠之詔,廣開養老之制。」因此,狗是人類最喜歡的動物之一。
浙江甲骨文學會副會長陳進每年的生肖福字都會選擇相應的主題進行創作,迄今已連續達11年之久。今年創作的福字作品取名「戌歲旺福」,他認為,藝術創作需要有一定的想像,追求格調的深度、線條的力度與意蘊的廣度,這樣作品才有一定的自我突破。在「戌福」的「示」字旁藝術處理上,沒有過於誇張強調「狗的頭部」,否則有「謹毛而失貌」之嫌。右側的「畐」,亦強調了書寫筆墨之輕重、粗細變化,以方筆、圓筆相結合,詮釋了甲骨文書法剛中帶柔、剛柔相濟的筆墨意趣。左右配合起來,平衡、和諧,參差互動,大小相補,呈現喜氣、吉祥之美。
最早的「福」字出現在中華民族「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而「福」在甲骨文中是會意字,意為「雙手捧酒而澆於祭臺之上」,所謂「福,佑也。」在已知的甲骨文字中,「福」字有很多種寫法,寄託了人們渴望得到田地,滿足溫飽的樸素願望。甲骨文渾厚粗重,古樸多姿。作為漢字發展之濫觴,其書法的內蘊之美,包涵著濃厚的宗教觀念和情感因素,記錄人類文明進程的演革歷史。千百年來,人們寫福貼福,都是在表達中國人孜孜以求、時時嚮往的美好境界。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被譽為「天下第一福」由康熙皇帝御筆而題。其採用行草書的福字,線條凝練,疏密得當,蒼勁多姿,收放盡在掌握之中。小小的一個福字,既表達了康熙為祖母祈福的綿綿深情,又寫出一代帝王君臨天下、勵精圖治的強大決心。
文藝要鼓舞人們前進,讓人們看到美好、希望、夢想。近年來,各省市區文聯、書協認真發揚「文藝輕騎兵」之優勢,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服務基層,積極開展文化惠民、寫福送福活動,把濃濃的年味和新春的祝福送到老百姓的家門口。這裡擇取幾位浙江藝術家今年創作的福字作品,以饗讀者。朱關田寫的「福」字多一個「點」,就是祝大家幸福多一「點」。鮑賢倫寫福,博大雄渾,蒼勁遒麗,點畫之間洋溢著書家雍容大度、高敞壯闊的情感體驗,誠如他在隸書創作中堅持「追本溯源,深造高古」,更注重書寫性、學術性以及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訴求。王小勇福字,以漢隸為原型,參以行書筆意,注重中鋒用筆與結體、點畫的視覺營造,細心於空間留白的藝術處理,線條挺勁活脫,藉以破解了隸書之「粗笨」表象。朱大焱福字以行書示人,特別強調點畫線條的書寫意味、輕重變化、疏密布局、欹側揖讓。他認為,書法能反映出做人的態度、心境和品格修養。
中國人過春節,貼春聯福字,以及對年味、年節的不遺餘力的讚美和謳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標誌。歷代文人藝術家創作福字,都牢牢抓住了書法藝術的主線,有時會適當借鑑剪紙、雕塑、繪畫等姊妹藝術,進行藝術再加工與提煉,當然其所表達的書法意味沒有改變,也不能改變,否則,就成了「畫」福。各式福字,風格迥異,卻能各臻佳境。有注重線條的書寫,有注重墨色的渲染,有注重塊面的重塑,有注重趣味的營造,或雄強,或俏皮,或端莊,或秀美,業已成為人們為祝福新年好運、團圓吉祥、國泰民安的美好註腳。
![]() |
康熙 天下第一福 |
![]() |
張標 旺年納福 剪紙 |
![]() |
朱關田 幸福多一「點」 |
(責編:赫英海、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