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最高境界是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如何才能練成?

2020-12-05 好玩的國學

弟子公孫丑問孟子有什麼特長,孟子驕傲地回答,他最擅長的是「養浩然之氣」。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公孫丑問:「請問先生擅長什麼呢?」  

孟子說:「我特別擅長理解別人語言的內在含義,善於保養浩然之氣。」

公孫丑問:「那什麼是浩然之氣?」

孟子說:「這難以說得明白。那浩然之氣,最宏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用邪惡去傷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浩然之氣是由正義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不是通過偶然的正義行為得到的。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浩然之氣就會衰竭。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什麼是義,是因為把義看成是心外之物。養浩然之氣,不能停止做集義這件事,心中不要忘記,不要用外力違背規律地幫助它成長。不要像宋人那樣:宋國有人擔心他的禾苗長得不快,就把禾苗拔起來幫助它成長。他疲倦地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我累死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跑到地裡去看,禾苗都乾枯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不給作物除草的人;幫助莊稼生長的,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這樣做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浩然之氣」是孟子的天才發明,也是他思想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部分。在孟子看來,「浩然之氣」很複雜,用語言難以說清楚。浩然之氣根源於人內心的善,但它不是先天就有的,這就是說,人天生有善端,但未必能養成浩然之氣。這種氣是經過後天持之以恆的培養,在義與道的加持下,才能培養出凜然於世間、至大至剛的天地正氣,說到底,「浩然之氣」是人的一種崇高的道德精神力量。

誰不想有一身的好氣質,那麼如何才能煉出「浩然之氣」呢?孟子給了我們四條方法。第一,「以直養而無害」「配義與道」。「浩然之氣」只能生活在正義的環境中,養「浩然之氣」,需要遵循正義和大道,使「浩然之氣」不受傷害,它才能生長壯大起來。第二,「浩然之氣」是在長期堅持做正義之事的過程中積聚起來的,偶爾做了件好事而不能長期堅持,「浩然之氣」就無法生長,因為它是「集義所生,非義襲而取之」。第三,養「浩然之氣」,就不能做虧心事。心中的「浩然之氣」就像個冰清玉潔的小姑娘,要是做了不道德的虧心事、壞事、醜事,「浩然之氣」就會立馬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孟子一直主張,做人要「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樣才能理直氣壯勇敢無畏。因為人性是本善的,人要是做了壞事,哪怕是罪大惡極窮兇極惡之人,內心也會有良心不安的感覺,這時候,哪裡會有理直氣壯心安理得的浩然之氣呢?第四是不能急於求成拔苗助長。浩然之氣的形成,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出自一個人的自覺自愿、自然而然的行為,不能帶有任何功利目的,不能急功近利強行拔苗助長。就像宋國人拔苗助長一樣,違背了道德養成的規律,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相關焦點

  • 儒家武人養氣說,氣乃是發自心、志的德氣
    人身之氣如何體會出來?怎樣建立系統的知識?現在還不太清楚。在《左傳》中子產有「節宣其氣」的說法。氣作為生命的基本因素到戰國中期應該完全確立了。人體之氣最先大概是在戰爭中體驗出來的,大凡陣前交鋒,生死關頭,一個人往往會表現超強的體力;而一旦潰敗時,則如摧枯拉朽,不可收拾。此一現象古人用「氣」來解釋,是統帥指揮作戰最應把握的關鍵。如曹劌論戰,夫戰,勇氣也。再如《孫臏兵法·延氣》中的「合軍聚眾」的說法。
  • 《劍來》:浩然天下九大洲,各洲實力排行榜獻上
    第八位:金甲洲,位於浩然天下正西。金甲洲也屹立有一座鎮劍樓,雖然那座樓仿製得以假亂真,其實是真的,而且鎮壓之劍僅次於老劍條。金甲洲劍仙宋娉,戰力在仙人境。本來金甲洲排名可以高几名,完顏老景作為金甲洲修士第一人,戰力在飛升境,但是最後完顏老景叛變金甲洲,大肆屠殺本洲上五境修士,導致整個金甲洲戰力下跌,位於第八位。第七位:扶搖洲,扶搖洲位於浩然天下西南。
  • 萬物皆備於心,心養浩然之氣,蘇軾豁達佛系的一生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心養浩然之氣,學富五車,知錯能改——蘇軾豁達佛系的一生。一說起蘇軾,大家都知道,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豪,畫家,他的詩詞豁達奔放,又不拘一格,倍受人們的推廣與熱愛。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看到蘇軾的這句話後一時間有些摸不著頭腦,因為自己遍觀群書竟是查不出這句話的出處,古人寫文章喜歡引經據典,因此便去詢問蘇軾這典從何來,蘇軾但是年少輕狂,對這歐陽修說道:「典故之說,何須出處。」這麼一來,歐陽修聽後很是驚訝,認為蘇軾的文章風格不拘一格,不受世俗觀念所約束,也因此斷定蘇軾文章可以獨步天下。這時蘇軾真的可算是風華正茂,信心滿滿。
  • 氣之道,養天下!
    圖1.景氣盈然有一種氣是養人之氣,氣即營養,營養即能量;氣之道,養天下。一一《養氣場》原創⊙ 2020.03.13我的回答:養氣是養人之氣,養心、養性、養情、養志、養心、養身、養財、養運、養福之氣又問:您為什麼把氣場叫作「養氣場」?再答:能夠養心、養性、養情、養志、養心、養身、養財、養運、養福的氣,一定是具有正能量的善氣、美氣、英氣、豪氣、骨氣、志氣、雅氣、慧氣等。這些具有正能量的氣聚集在一起,就會產生巨大能量的氣場,這個氣場就是「養氣場」。「養」,這個字很有意思,一個養字,體現出美、善、義!
  • 練硬氣功須注意養內氣
    筆者認為,以修煉內功為基礎,輔以外壯硬功所練成的功夫オ算硬氣功。《易筋經》云:「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練有形而棄無形,則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身。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亦化為無形矣。」
  • 看他五種曠達境界就知道了!經典曠達詞!
    1.人生固然有挫折,挫折面前保持浩然之氣才是大丈夫。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人們慣用「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杜甫就有 「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
  • 吾愛孟夫子,浩然興象氣——讀《葉嘉瑩說初唐詩》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普通的書香之家。其出生時,無紫氣東來,也無百鳥朝鳳,沒有伴隨任何異象,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就是開創一派詩風的孟浩然,就是留下許多膾炙人口詩作的孟夫子。恢宏盛唐似乎是詩人的沃土,隨便一顆種子播下,就可以孕育名傳千秋的大詩人。
  • 靜氣是一種高貴之氣
    在紛繁雜亂、熙來攘往世界中,有一種氣質自內而外透露出高貴之態,使人油然面生敬意,產生發自內心的尊敬。這便是安靜之氣,女人身上有了安靜之氣,便顯得柔情、寬和、莊重,男人身上有了安靜之氣,便顯得沉著、冷靜、成熟。安靜之氣是一種高貴之氣,是生命的和諧狀態,是沉澱著智慧、閃耀著靈光的生命本源狀態,給人心極度的安定之感。
  • 十首家徒四壁的古詩詞,無地容錐四壁空,浩然亦未愴途窮
    陸遊迷途裡堅強,「無地容錐四壁空,浩然亦未愴途窮。」當年的劉禹錫也曾詼諧地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苦點累點又算什麼,只要人還在,一切都可以重來。 蘇軾當年被貶黃州,真是一窮二白,可是他在東坡開墾荒地,自食其力,終於扛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蘇軾腹有詩書氣自華,「不愁家四壁,自有錦千堆。」陳師道讀書萬卷始通神,「一窮無四壁,百代有千詩。」
  • 請跟我來,從草書書法品味古典詩詞之美(宋詞第三集)
    宋詞,是我國宋代最為盛行的代表性文學體裁,因其有詞牌之別,可長可短,便於吟唱,因此宋詞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紐帶關係。宋詞形成於唐代,而在宋代達到藝術巔峰,因此宋詞應該是一個大概念,並不只局限於宋代。全詞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既描寫了浩闊雄壯、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又灌注了一種坦蕩曠達的浩然之氣,展現出詞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風貌,充分體現了蘇詞雄奇奔放的特色。
  • 生發之氣如何調理?春季保養有講究
    此時,人們的養生應該隨著時令變化,入夜就該睡覺,天亮就該起床,太極舞劍、小步慢跑鍛鍊身體,增強體魄,愉悅精神,保持身體的生發之氣,這就是是適應春季時令的養生方法。如果違逆了,就會使肝臟收到損傷,提供夏天的長之氣條件不足,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疾病。所以,人的調理應該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之道,春季開個好頭,一年受益。
  • 重慶的新生兒,男孩愛叫浩然女孩喜歡詩涵
    ­  名字寄託著家長的美好期許,不少準爸爸、準媽媽從孩子孕育之初,就已經開始琢磨寶寶的名字了。­  叫「梓涵」的男生壓力山大­  在榜單中,男性新生兒入戶用名前十位:浩然,共1401人;浩宇,共1372人;俊傑,共1189人;宇軒,共1027人;俊豪,共1026人;宇航,共994人;梓豪,共985人;皓軒,共820人;博文,共791人;子軒,共741人。
  • 張載:萬物來自氣,通過太和之氣孕育一切
    原文:太和所謂道,中含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氤氳、相蕩、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不如野馬、氤氳,不足謂之太和。語道者知此,謂之知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不如是,雖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稱也已。
  • 中國人的耳朵到底多大,才能有福氣?
    位列四大中醫經典之一的《黃帝內經》有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又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也就是說,耳朵是經脈通過、終止、匯合之處,那麼耳朵大說明經脈寬廣通透,自然有福。
  • 養龜,亦是陶冶性情!
    養龜這樣的愛好有附帶這種功能嗎?龜界總是傳聞不斷:養龜亦是養性也。   1、養龜養神   《黃帝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2、養龜養心   養龜需耐心,細心的素質。    3、養龜養目        養龜,平日觀察最為重要。「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我們尤其注重自己的觀察能力,龜的健康成長離不開你的細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