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所有關於熊孩子看了動畫片之後模仿動畫片裡面的情節的新聞,幾乎都是一個模式:家長的責任隻字不提,動畫片反而成了背鍋俠。縱觀近幾年類似的事件,新聞報導都將矛頭指向了動畫片,使得輿論導向轉至動畫片。那麼有沒有這樣一部動畫片,在中國沒有差評,沒有背鍋呢?我想就有的,最近著名導演,貓和老鼠的製作人,吉恩去世了。
據外媒消息,奧斯卡獲獎插畫師、動畫師、電影導演和製作人吉恩·戴奇(Gene Deitch)去世,享年95歲。他的捷克出版商透露,戴奇16日晚上在布拉格的公寓裡意外去世,但沒有透露更多細節。
吉恩把一生都獻給了動畫事業,他不僅自己寫漫畫,還導演了許多部動畫電影。最出名的作品當屬《湯姆貓與吉瑞鼠》(貓和老鼠),這部影片不僅在國外享有極高的評價,在國內更是大眾的摯愛,陪伴無數人長大,還被翻譯成不同的方言版本,可謂是人盡皆知。
80後說:很慶幸我的童年是《貓和老鼠》,90後說:很慶幸我的童年也是《貓和老鼠》,10後說:很慶幸我的童年依然是《貓和老鼠》。鮮少人知道,這部火了80多年的神級動畫片,創作初期四次被廢棄被雪藏,主創人員失業寒冬,版權幾次被販賣,失敗的改編等坎坷經歷,中間的起起伏伏不亞於貓鼠荒誕的劇情。
1939年期間,威廉·漢納和約瑟夫·巴伯拉繼影片《加洛潘女孩》之後第二次合作。兩人採用了「貓」和「老鼠」的原型,為《貓和老鼠》這部動畫片創作了第一部劇集《甜蜜的家》,這就是貓和老鼠的雛形。
1957年,米高梅電影公司在沒有給予任何提前通知的狀況下,解散了公司的動畫部,《貓和老鼠》這部動畫片第一次停止製作生產。1960年,米高梅電影公司突然覺得原來「湯姆(Tom)」和「傑瑞(Jerry)」這一對貓鼠是可以賺錢的。於是便重新啟用公司的動畫部,繼續開始製作《貓和老鼠》。
在這個動畫片中,我們看到了湯姆和傑瑞相愛相殺,它們是天敵,更是朋友,它們終日不得安寧,卻又相互陪伴彼此依賴,或許不是湯姆抓不住傑瑞,長大之後才知道或許,只是湯姆捨不得抓住傑瑞,因為傑瑞,自己的生活才能變得更加精彩充滿樂趣。
甚至在《貓和老鼠》的影響下,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軌跡。我國著名鋼琴家郎朗就曾表示過自己與鋼琴的緣分,以及演奏時豐富的肢體動作,很多程度上源於《貓和老鼠》。多年後,有音樂相關專業的網友再看這集時發現了一個讓人驚訝的秘密,「作為一名音樂從業者,《貓和老鼠》裡對於鋼琴琴鍵和樂譜的細緻真的太可怕了……」
原來湯姆彈奏的是李斯特的名曲
《匈牙利狂想曲第2號》,湯姆從第一個音到最後一個音,這過程中的所有音都是跟原曲的琴鍵完全對應的,而且大部分連音高都對得上,每個音都踩在了琴鍵上,而且指法準確,沒有因為觀眾不懂鋼琴就胡亂彈奏,不像現在很多影視劇中笛子拿反,古琴古箏不分,缺乏敬畏感,而是分毫不差。這種精神真的值得我們現在的電影製作團隊學一學。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別忘了,1946年的時候,跟現在的情況可是完全不一樣,那個時候第一代計算機,才剛剛誕生出來,更別說什麼筆記本臺式機了,3D建模在那個時候根本不存在,PS數位板畫圖技術沒有,一秒24幀動畫,就是一張一張畫出來的,當年的動畫製作流程,遠遠要比今天的繁瑣得多。
但就算在技術不成熟的當時,整個製作團隊從不找藉口,從不偷工減料,人物說話甚至演唱時的口型都能對上,短片《萬能指揮家》,湯姆的指揮動作與現實的指揮家一致。無論是人物的表情動作還是背景,全都被細緻地描繪出來。
同時,這部動畫中也融入了大量的社會文化因素,並對此進行誇張的藝術加工,在搞笑之餘也不失思考的地方。無論是人與人的鬥爭,男與女的情愛,在貓和老鼠中都被湯姆和傑瑞演繹得淋漓盡致。這也是為什麼成年人在觀看動畫時,也能從中獲得快樂,找到共鳴。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動畫,搞笑溫馨,可以給人單純的快樂,也可以讓你在忙碌、傷心的時候找到一種類似發洩的快感,一定值得放下幾分鐘去觀看,畢竟誰不喜歡家裡有這樣一對貓和老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