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李話魚
歡迎點右上方【關注】,查看2000餘篇水族文章及視頻資料,您的鼓勵是我努力的唯一動力
說起養魚,其實世界上最早養魚的國家就是中國,據史料記載,在我國商代末期就有人用池塘養魚了,算來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而對魚缸的有關記載,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期,那時候開始使用一種圓形魚瓷缸,這應該就是最早的「魚缸」雛形了。當然,如果那時候玻璃能普遍存在,估計早就有玻璃魚缸了。現在的玻璃魚缸之所以稱為「缸」,應該就是這個原因了。
而水族箱最早出現17世紀初的英國,利用玻璃成箱,加人了植物、保溫等,其實那都是由魚缸演變、發展的產物。這也主要是基於人們對水質要求的不斷提高,才得以升級發展的。如今的科技發達,卻依然要求我們給魚缸換水,這也是有原因的。很多人都知道自然中的生態系統是可持續循環的,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動物、植物、環境共生的不間斷循環系統。而在魚缸中,這個循環則需要一定的輔助條件才行。
為什麼老魚友都說,養魚必須要換水!原來原因蘊含這麼深的道理!養魚初級必修教程來了
魚缸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則要數「水」了,它在無機物、有機物、二氧化碳、生產者、分解者、能量等等之間相互的協調,讓魚缸可以滿足觀賞魚的生存要求。正常的魚缸都在富氧情況下養殖觀賞魚,並不適合厭氧菌的存活,而魚缸中魚類排洩物及殘餌則需要好氧菌與厭氧菌相互作用,來完成生態系統中的分解環節。否則一旦汙染了水質,怎麼養殖觀賞魚?而這一過程目前很難通過其他的方式解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換水」。
既然如此,換水的目的就是把魚缸中沒有被及時分解的雜質及汙染物排出魚缸,來確保水質對觀賞魚的傷害降到最低程度,所以換水就成了魚缸養魚中一個必然的過程。此時,可能會有魚友質疑,為什麼有的缸可以永不換水且觀賞魚無礙?其實通過仔細的觀察你會發現,這種情況下的養殖存在魚少、投餌少,從而魚的排洩少、水質惡化的程度緩慢等特定,這就讓魚可以有較長的時間適應這種環境,即便如此,也只能說魚存活的久點罷了。
長時間不換水的魚缸,觀賞魚或許最多可能生存半年甚至一年半的時間便會出問題,此時由於時間的久遠,你可能早已忽略了這個問題的存在。正常的養魚換水方法是每7-10天更換魚缸水的1/3-4即可,而正常的養殖觀賞魚密度則保持在每升水養殖一條1釐米長的魚就可以了,也就是說10升水中養殖的這條魚體長不能超過10釐米。這只是個估測,如果你的周邊設備較好,比如魚店裡的加氧充足,養殖密度則可以大很多。
既然換水是必須的,那該怎麼換水才最好呢?都應該注意些什麼呢?原始生態環境中的魚類當察覺水質發生改變的時候,會選擇安全的水域避嫌,而魚缸中則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在換水的時候需要人為的創造出與魚缸水水質指標相一致的水,才能換入魚缸,以減少對魚體的傷害,比如水溫、PH值等等,而且換水時需要保留大部分的原水,這就是每次換水1/3-4即可的原因了。
瞬間水溫的變化對於魚來說是致命的,它們能承受的範圍大約在上下2攝氏度,超出這個範圍就會造成觀賞魚生病甚至死亡,此時應緩慢加水,或者間隔15分鐘加水。PH值的發現不太直觀,但其過大的變化也會造成與水溫一樣的結果,長期使用的魚缸水受到各指標的影響,會由鹼性緩慢的轉變為偏酸性,而新換入的水則更偏鹼性,這就造成了PH值的差距,這種差距是觀賞魚不能承受的,大家一定要注意。

在緩慢的換水過程中,如果發現觀賞魚有不正常的反應,比如呼吸急促、遊動異常等都應該停止換水以延長魚的適應時間,否則一定會對其造成或多或少的傷害。你覺著呢?養魚是個精細的「愛心活」,只有這樣魚兒才能健康的生長,關於換水的意義,今天就講到這裡了,有問題的朋友,歡迎在下方留言,小編儘量解答。感謝大家的閱讀,歡迎添加關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