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拆彈專家2》的很多觀眾都說,如果沒有疫情的原因,憑藉《拆彈專家2》勁爆的影片質量,一定有機會在總票房上任何一部國產電影。公映12天有望突破12億票房,《拆彈專家2》可謂是2021新春檔商業電影最高口碑的「票房黑馬」,港片的院線天花板,更有19萬人打出7.9分的高分。
然而在上映之前,《拆彈專家2》並沒有獲得超高的預期。2017年的前作《拆彈專家》僅獲得了12萬人的6.3分的評分,並且第一部的結局也以男主角章在山的死亡告終。《拆彈專家2》如何不落俗套地開啟一個新故事是一個突破難點,難道香港電影終於爆炸性脫胎了?
故事開篇的畫面也就是故事結尾所要講述的故事,只是因為一人的及時醒悟,使得可能發生的最遭結果被扼殺了!倒序之後進入對拆彈專家日常工作的描述,劉德華飾演的男主特別熱愛自己的工作,在一次解救人質的行動中不幸被炸傷了腿,在醫院醒來後沒看到他任何埋怨和悲傷,有的只是更堅強,他積極做各種恢復治療並進行體能訓練,看到此處,我在想,這個人的心理真夠強大,遇到如此之變故竟能這麼快適應!
近年來港式院線片整體呈現出疲軟的態勢——用最震撼的實效、最熟悉的明星班子,拍最稀碎俗套的故事。港片榮耀不再的呼聲也一浪高過一浪。而對於商業片來說,觀眾就是「上帝」。所以商業片更需要反覆揣摩觀眾的愛好、胃口和觀影習慣。《拆彈專家2》雖然還是一部港片,但它的人物故事結構和拍攝手法,這一次並沒有完全禁錮在老一套的港片生產模式上。燒腦的劇情,不斷地人物反轉,震撼刺激的爆破場面,除了電影本身的需要,創作團隊也考慮到了觀眾不斷上升的觀影品味和視覺、心理需要。沒有這個覺悟,完全老一套的港片拍攝手法和程序,也是讓觀影群眾感到索然無味,如同嚼蠟的原罪。
再加上劉德華的形象和「主角光環」,觀眾對於潘乘風主觀上樂觀的信任就是觀眾的「期待視野」。無論是將整個故事凌駕於定時炸彈「倒計時」的緊張中,還是為故事注入濃烈的懸疑氣氛,觀眾的參與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實際上,觀眾的質疑也正是「參與感」的體現。「救貓」這種小的善意舉動從側面豐富了潘乘風前期形象的「善意」,同時專業水平方面的「疏漏」也會成為引發後期轉折的拐點。
由此可見,《拆彈專家2》的成功,不僅在於對商業品控的嚴格把握,不僅在於特效與災難場景注入的視聽刺激的颯爽,更在於用複雜飽滿的人性與毫無保留的藝術宣洩滿足觀眾視角的訴求,目前《拆彈專家2》仍在熱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影院一睹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