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人釣的最多的魚應該就是鯽魚,鯽魚的種類你了解嗎?在國內大江南北的鯽魚品種是不同的,鯽魚分布很廣,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鯽魚的適應性非常強,不論是深水或淺水、流水或靜水、高溫水(32℃)或低溫水(0℃)均能生存。今天深圳餵魚哥老李就給大家講解一下國內的常見的鯽魚種類有哪些?
一、方正銀鯽:黑龍江省方正縣特產,具有頭小、背厚、出肉率高、耐寒冷、抗病力強、生長快、個體大等特點。2010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範圍包括方正銀鯽原種場、方正縣雙鳳水庫、雙龍水庫。其生長速度較普通鯽魚快20%,可提高養殖單產30%以上。適合我國南北方各地和各種方式的養殖,當年魚苗即可長到個體重300克以上。

二、滇池高背鯽:滇池高背鯽魚是滇池土著魚類,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滇池及其水系自然形成的三倍體鯽魚種群,系全雌性群體,行孤雌繁殖,保持了品種性狀的穩定和群體生存延續而成為鯽魚家族的新秀。滇池高背鯽魚是我省名貴土著魚類,在我省滇池、星雲湖、程海、牛欄江、金沙江等江河湖泊中均有一定的種群數量,有充足的種質資源,屬滇池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對象。
高背鯽魚適應性較廣,能在湖泊、水庫、池塘、壩塘等水域生長,最適生長水溫24-30℃。該魚生長迅速、繁殖力強、抗病力強、個體較大、易於養殖,一般二齡可達到300克-500克,三齡個體長到1000克以上的也常見,最大個體3000克。

三、銀鯽:銀鯽的體形及體色與普通鯽魚極相似,但身體比普通鯽魚顯著地高且寬,體長為體高的1.9-2.4倍;體色較深;生長速度較鯽魚快,個體也較大,最大個體可達3公斤。銀鯽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溫帶水域,我國盛產於東北的黑龍江――遼河流域,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

四、土鯽魚:體形細長; 多呈金黃色; 魚身側線只有28個側線點; 從側線數只有28匹魚鱗; 魚身偏; 腹腔內腸子細長; 野性大; 肉身緊;土鯽魚」體形細長,偏;魚的背是青黑或黃色、腹部是白色,尾鰭薄而顏色較身體顏色淺,烹煮後魚肉呈淡紅色;魚唇非常薄,鰓殼上少肉或無肉;頭部較圓且小,魚頭和魚身的過渡處非常平滑,不會出現魚身較突出現象。
土鯽魚肉質細嫩,肉味甜美,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並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鯽魚藥用價值極高,其性味甘、平、溫,入胃、腎,具有和中補虛、除溼利水、補虛贏、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尤其是活鯽魚湯在通乳方面有其他藥物不可比擬的作用。

五、工程鯽:工程鯽又名湘雲鯽,是中國工程院劉筠院士為首的技術協作組,運用細胞工程和有性雜交相結合的生物工程技術而培育出來的三倍體新魚種,2002年,湘雲鯽通過國家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優良品種審定。湘雲鯽具有明顯的生長優勢,且由於性腺不育,所攝取營養基本用於生長,經同池對照生長試驗測定,湘雲鯽生長速度超過母本(日本白鯽)40%,是普通鯽魚的3~5倍,當年魚苗最大生長個體可達0.75公斤,春片養殖成魚最大個體可達1.5公斤。

六、蘆花鯽:蘆花鯽又稱之為彭澤鯽,原產於江西省彭澤縣丁家湖、太泊湖、芳湖、芸湖等天然水域,因其常棲.於湖中的蘆葦叢中,體側有5 - 7條灰色的蘆葦似的斑紋(池塘中飼養- -段時間後, 斑紋會逐漸消失)而被稱為蘆花鯽;它以個體大(已知一尾最大個體體重6.75千克)著稱,所以稱它為彭澤大鯽。現彭澤鯽是江西省水產研究所和九江市水產研究所從野生彭澤鯽中,自1983年.起經7年多6代的精心選育篩選,為我國第一個直 接從三倍體野生鯽中選育出的優良養殖新品種。

好了,今天深圳餵魚哥老李就為大家講解到這裡,國內比較常見的就這幾種鯽魚,以後釣友們釣到鯽魚可以仔細辨別一下,到底是什麼品種,不要傻傻分不清楚哦。喜歡的釣友記得點個關注哦,每日更新釣魚知識,一起學習釣魚技巧,分享釣魚快樂。
(本文由深圳餵魚哥老李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