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RP)是治療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標準方法,術後主要併發症是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礙等,但也有許多患者出現陰莖縮短的症狀,2017年2月發表在BJU Int上的一篇名為《Changes in penile length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 investigation of the underlying anatomical mechanism》的研究就RP術後陰莖縮短的解剖學機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
文章通過對日本某醫院102位擬行RP術的前列腺患者開展了一項單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對所有患者術前、術後10天、術後1、3、6、9、 12、 18、24個月的陰莖伸展長度(SPL)以及勃起功能情況進行定期測量及評估。通過對術前、術後10天以及術後12個月這三個點的評估指標數據進行比較,並通過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評估了RP術後10天和術後12個月時陰莖縮短的相關預測因素。
下圖為各個時間點的陰莖伸展長度(SPL)條形圖。與RP術前相比較,術後10天、術後1、3、6、9個月的陰莖伸展長度(SPL)縮短程度有明顯統計學意義。隨後陰莖伸展長度(SPL)逐漸恢復至正常範圍。
該研究設想該結果可能是由於RP術後對骨盆解剖結構造成了一定影響,故而在三個時間點分別行盆腔矢狀位MRI檢查,並且通過下圖中的E線(從尿道膜部遠端到骨盆出口中線的垂直距離,即圖中D點到AB線)長度的變化,評估術後尿道膜部移動度。
通過對三個主要時間點(術前、術後10天、術後12個月)的陰莖伸展長度(SPL)、尿道膜部遠端到骨盆出口中線的垂直距離、國際勃起功能指數評分(IIEF)以及勃起硬度評分(EHS)的監測評估,得出下圖。在陰莖伸展長度(SPL)方面,術後術後10天與術前數據有明顯差異,而術後12個月時則無明顯差異;在尿道膜部遠端到骨盆出口中線的垂直距離方面,與陰莖伸展長度(SPL)的統計學結果是一一對應的;而術後10天以及術後12個月時的國際勃起功能指數評分(IIEF)以及勃起硬度評分(EHS)與術前相比較均有明顯下降。
從解剖學上分析得出相關機制如下圖所示:A圖為術前;B圖為RP術後10天;C圖為術後12個月時。如B/C圖中黃色線條方向所示,術後10天由於切除前列腺腺體導致尿道膜部向上或向骨盆內移位/回縮,導致陰莖伸展長度(SPL)明顯縮短;而術後12個月時,陰莖球幾乎回到與術前相同的位置,考慮可能由術後膀胱以及周圍組織開始逐漸疏鬆以及逐漸恢復到原來的解剖位置造成。
結論:
1.RP術後的膜部尿道輕度垂直以及重新復位導致陰莖伸展長度(SPL)隨著時間產生變化;
2.從解剖學上,龜頭與尿道海綿體周圍形成了一個整體,在進行膀胱尿道吻合時,近端尿道被拖入骨盆;
3. 在本研究人群中,術前性功能狀況就處於低下狀態,因此很難評估RP後陰莖伸展長度(SPL)的變化與性功能之間的關係,需要闡明陰莖伸展長度(SPL)長期變化與性激素或陰莖血流量變化之間的關係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Kadono Y,Machioka K,Nakashima K,et al.Changes in penile length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 investigation of the underlying anatomical mechanism.BJU Int 2017;120:293-299.DOI:10.1111/bju.13777
您有優秀課件、獨特想法、專業創意、獨特病例嗎?
您願與全國同道分享您個人科研以及臨床經驗嗎?
所有專業的想法你都可以給究「鏡」平臺留言或投稿!
期待您來究「鏡」論道!
投稿郵箱:semilive-endourology@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