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呼籲不要傷害追擊徒步者近6分鐘的美洲獅,因其只是出於保護幼崽

2020-10-17 cnBeta

據外媒BGR報導,根據一份新的報告,在猶他州的一條遠足小徑上,一隻美洲獅跟蹤了一名男子6分鐘。這隻美洲獅是為了保護它的幼崽,當它追擊徒步旅行者Kyle Burgess走下山路時,並進行威脅「表演」,以嚇跑他。Burgess說,他是在美洲獅的領地中,它只是做了它認為必須做的事情來保護它的幼崽。

據TMZ報導,猶他州野生動物資源部迅速採取行動,對發生這起事件的地區進行調查。一些當地人擔心這隻美洲獅對該地區的任何人構成威脅,野生動物官員希望確保沒有人因美洲獅的攻擊而受到傷害。

據報導,護林員在幾天內對該地區進行了搜索。沒有發現這隻美洲獅或其幼崽的蹤跡,官員們對威脅已經過去感到滿意。大量要求不要傷害美洲獅和它的幼崽的電話可能是該機構決定叫停任何進一步搜索的原因。從視頻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這隻美洲獅並不是為了攻擊而追擊Burgess,而只是在保護它的幼崽。

儘管遭受驚嚇,但Burgess也不希望這隻美洲獅受到傷害。他告訴TMZ,很明顯,這隻美洲獅只是出於自己保護後代的母性本能。

相關焦點

  • 美國小夥峽谷徒步時偶遇美洲獅幼崽,上前拍照突遭母獅6分鐘窮追
    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13日報導,10月10日,美國猶他州一名小夥在該州的萊特峽谷(Slate Canyon)徒步旅行時,意外發現了兩隻美洲獅幼崽。正當他好奇地接近他們拍照時,兩隻幼崽的媽媽突然出現,對他發起了追擊。該小夥回憶說,他和成年美洲獅周旋了6分鐘,這短暫可怕的6分鐘就像他人生的最後6分鐘。
  • 英國將禁止寵物店買賣貓狗幼崽
    【新華社微特稿】英國2019年將立法禁止寵物店等第三方機構買賣6個月以下的貓狗幼崽,旨在以此減少虐待動物情況的發生。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說,一旦相關法案通過,人們要飼養6個月以下的小貓或小狗,只能直接與其養育者交易,或者與寵物領養中心聯繫。英國政府先前就此徵求民意,結果顯示,95%民眾對此表示支持。英國政府希望,相關法令能夠禁止那些以非人道手段、大量繁殖動物的養殖場向寵物店「傾瀉」小貓小狗。
  • 旅美大熊貓產下珍貴幼崽,美國民眾:黑暗中唯一的好消息
    據報導,21日傍晚,美國國家動物園對外宣布,旅美大熊貓美香已經成功產下幼崽,現在母嬰平安。對於這隻珍貴的大熊貓幼崽,美國群眾激動萬分,熊貓直播產仔時,該直播還曾因為觀看人數過多導致頁面卡頓,甚至一度出現崩潰現象。
  • 神秘的美洲獅,善於社交的獨居者,它們能把食物共享
    ,至今我身邊亦有不少人認為美洲獅就是生活在美洲的一種獅子,就如同亞洲獅、非洲獅對於獅子般的存在,但實際上美洲獅與獅子的關係並不大,反倒是跟獵豹的關係還比較近。相對來說,雄性美洲獅的領地意識更強,這就意味著在社交性上面,它不如雌美洲獅,但亦被發現有大量的社交行為。在觀察到的6次3隻以上美洲獅短暫集群現象裡面,有4次是雄性美洲獅將其食物分享,而分享對象則分別是自己的配偶、自己的幼崽,沒有關係的雌美洲獅,沒有關係的雌美洲獅及其幼崽。
  • 疫情讓美洲獅受益?車輛減少,加州美洲獅被「路殺」概率降低58%
    曾經,獵人獵殺美洲獅的現象在加州比較常見,但在20多年前,為了保護美洲獅,加州政府全面禁止了針對美洲獅的狩獵行為,從那以後槍枝彈藥對加州美洲獅的威脅慢慢降低。然而,由於道路的不斷擴建和車輛的不斷增多,近些年來「路殺」成了加州美洲獅的頭號威脅。圖:一隻雌性美洲獅帶著幼崽在小路上散步所謂「路殺」,是指動物在經過道路時被車輛撞擊而死的現象。
  • 疫情讓美洲獅受益?車輛減少,加州美洲獅被「路殺」概率降低58%
    曾經,獵人獵殺美洲獅的現象在加州比較常見,但在20多年前,為了保護美洲獅,加州政府全面禁止了針對美洲獅的狩獵行為,從那以後槍枝彈藥對加州美洲獅的威脅慢慢降低。然而,由於道路的不斷擴建和車輛的不斷增多,近些年來「路殺」成了加州美洲獅的頭號威脅。
  • 臨海括蒼山區發現三隻豹貓幼崽 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昨日,臨海市括蒼山區發現3隻豹貓幼崽,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3隻小豹貓經我市有關部門工作人員救護,已安全棲居在台州灣野生動物園。5月12日晚,括蒼鎮派出所接到王女士報案稱:「我爸撿到了3隻小『雲豹』,我們想上交給國家。」
  • 母獅為了保護幼崽,竟然打跑了強壯的雄獅,卻遭到獅群的驅趕
    幾個月後,塔姆再次回到了這裡,還帶來了四隻幼崽,這是它和諾奇的孩子。幼崽只有一個月大,正是最脆弱的時候,單身的塔姆想要帶大四個孩子非常困難。在它捕獵的時候,幼崽更是容易受到攻擊。為了幼崽的安全,它帶著幼崽來到了瑪莎獅群的領地,希望藉此讓幼崽得到保護。但是在這裡,雖然諾奇可能會願意保護屬於自己的幼崽,但塔姆也需要時刻防備獅群其它母獅的攻擊。
  • 一個鏡頭拍到5隻美洲獅,大晚上的在開「家庭會議」?
    近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處安置埃爾多拉多國家森林公園邊緣的住宅上的攝像頭在夜間拍攝到了一段罕見的畫面:一共有5隻美洲獅同時出現在畫面中!當地的一些野生動物學家看了這段視頻後,都表示十分驚訝,因為他們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回想起自己見過5隻美洲獅同時出現的場景。
  • 為什麼有的時候,母貓會吃掉自己的幼崽?說出來你都不一定會相信
    為什麼有的時候,母貓會吃掉自己的幼崽?說出來你都不一定會相信在我國有的地區,民間會流傳這麼一種說法:就是屬虎的人不能碰貓幼崽,否則母貓就會吃掉被碰過的幼崽。事實上這種說法只是基於一種母貓吞吃自己幼崽的現象的附會之說。
  • 刺蝟媽媽保護幼崽躲避攝影師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31日報導,近日,一段刺蝟媽媽保護幼崽躲避攝影師的視頻走紅網絡。當時,攝影師和他的外甥意外發現刺蝟哺乳的罕見一幕,但不料,就在他們想要靠近一點,抓怕更精彩的鏡頭時,刺蝟媽媽立刻將幼崽護在身下,將其裹得嚴嚴實實,生怕被人類傷害。
  • 太靠近其幼崽,俄海軍一艘橡皮艇被母海象擊沉
    據英國《每日郵報》23日報導,在一次北極考察中,一艘俄羅斯海軍的橡皮艇因為太靠近母海象的幼崽而被母海象擊沉。由於太接近一隻母海象的幼崽,母海象襲擊了這艘橡皮艇,船員們被迫逃離到別的船隻上。俄羅斯地理學會(Geographical Society)報告稱,這艘船已被擊沉,但俄羅斯國防部在9月18日的報告中沒有提及細節。俄羅斯地理學會的報告稱:「母海象可能是出於對幼崽的擔心才這麼做的。船雖然沉了,但小隊長的明確行動避免了悲劇的發生,所有登陸者都安全到達了岸邊。」
  • 韓國藝人濃妝摸抱大熊貓幼崽,中方發聲
    近日,韓國藝人違規接觸大熊貓幼崽引發關注。昨天(11月5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作出回應:正式去函韓國愛寶樂園動物園,要求其立即停止此類行為,停止播放、傳播相關內容的視頻。要進一步加強管理,科學管護,堅決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 龍貓幼崽怎麼護理?龍貓幼崽護理的注意事項
    最好讓龍貓媽媽帶龍貓幼崽,這樣成活率最高,人工餵養龍貓幼崽的成活率很低。在龍貓媽媽哺乳期間,建議給予足夠的食物和水,最好給哺乳處方的主糧,補充足量鈣質。除了要幫它補充營養外,那各位家長們知道龍貓母和龍貓幼崽的相關護理知識嗎?大家不要擔心,小編為你解答。  龍貓幼崽怎麼護理?
  • 貓亞科中的戰力天花板,美洲獅不僅能打,還很會算帳
    最新的分類裡面,美洲獅有6個亞種,比如哥倫比亞美洲獅、佛羅裡達美洲獅等等,其命名規則基本上都是按地域命名的。不過在傳統分類裡面,美洲獅則被分成了32個亞種,各亞種之間的外形雖有一定的差異,但整體是相似的,它們的體毛較短,成年之後就變成了「純色系」,多為棕灰色或者銀灰色。
  • 黑熊媽媽為保護幼崽躲避公熊 將其送到樹上躲藏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22日報導,近日,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一隻母黑熊為了保護幼崽不被公熊殺害,便將它們送到樹上躲藏起來,這一幕被旁觀者記錄了下來。在熊類中,公熊在交配前會殺死母熊的幼崽是很常見的現象,所以母熊不會冒險,而是保持警惕。這段讓人精神緊張的視頻顯示,一隻母黑熊竭盡全力從一隻不斷前進的公熊手中救出它的孩子。
  • 2隻變6隻!日本首次引入的兩隻沙漠貓,3個月時間連生兩窩幼崽
    看到這兩隻沙漠貓是如此可愛,當時很多遊客興奮地表示,希望它們能夠儘快繁殖幼崽,一窩又一窩!圖:日本首次引入的兩隻沙漠貓,平時很可愛,就是進食的時候有些兇或許是因為受到遊客們太多的祝福,2020年4月27日,雌性沙漠貓傑米爾生下了一隻雌性幼崽,這也是第一隻在日本出生的沙漠貓幼崽。
  • 白隼餵養幼崽觀後感
    今天在頭條看到一個視頻,視頻內容講述了一隻母白隼餵養幼崽的事情白隼是隼目隼科隼屬的一種猛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他生活在高寒地區,通常在每年5––6月進入繁殖期,母禽體形相對公禽體形小。孵化幼崽後母禽守窩,公禽外出覓食撫育幼崽。
  • 旅美大熊貓成功產崽 美國民眾:黑暗中唯一的好消息
    當地時間8月21日傍晚,美國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宣布,旅美大熊貓美香成功產崽。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一隻珍貴的大熊貓幼崽誕生了!我們高興地和您分享,今天下午6:35,美香分娩,她正專心照看新生娃。
  • 斑馬能為保護幼崽與獅子搏鬥,卻看著同類殺死幼崽,這是為什麼?
    小斑馬的脖子被獅子咬住發出痛苦的哀嚎,斑馬媽媽立刻返回試圖救下幼崽……在危急時刻動物也會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力量,此刻斑馬媽媽為了保護幼崽,勇敢的和獅子搏鬥!斑馬媽媽用自己的嘴狠狠地咬住獅子,獅子因為疼痛對斑馬幼崽鬆了口,斑馬媽媽抓住時機,用自己的後腿踢向獅子……在斑馬媽媽的奮力抵抗下,最終獅子放棄了眼前的獵物。這一幕在自然界不常見,但也絕非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