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意思是說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不同的群體是以是否志同道合的來區分的。可是在回回民族身上,倒有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我們與漢民族志不同反而道路合,在某些習俗上表現的就非常突出。
回回民族從公元651年傳入中國以後,就一直生存在儒、道、佛、陰陽五行、宗法、宗祧的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中國的這些文化和習俗在不斷地衝擊和同化著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的信仰、功修、禮儀、習俗都要受到一些不利的影響,而且形成的一些固定習俗,這此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也由於我們已經非常習慣和適應,對其形成的原因和其伊斯蘭的合法性竟渾然不知,穿孝就是其中之一。這儘管我們有自己的信仰不同於漢民族但在穿孝這個習俗上卻於他們成了同道,甚至有彼消此長的情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一、穿孝制度的由來
1、起源:穿孝,就是人死後其親屬要在一定時間內改變通常的服飾,這種禮俗的起源,據許多民俗學家認為,它的最初意義在於表示某種禁忌。原始社會的先民出於對鬼魂的恐懼心理,擔心死者會降禍作祟,為了不被鬼魂辨識,免遭災禍,在辦理喪事時往往披頭散髮,以泥塗面,衣著也同平時大不一樣。到後來隨著倫理觀念的進步,喪服的意義也逐漸演變為主要表達對死者的悼念和居喪者失去親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種形式。穿孝作為一種制度,它的形成是在夏禹、商湯、周以後的世代,並且經過了一個長期的過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儒家整理歸納並予以理想化,隨著儒學在這一時期成為著名的學說,加之漢代以後又取得了一家獨尊的地位,儒家所倡導的以《儀禮·喪服》就是九族五服制度,為準則的規範化的喪服制度藉助政治的力量,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得到普遍的推行,被歷代王朝列入法典,慢慢植根於民間,到現在退化成單一的穿孝。
2、發展
孝服,從夏商周形成到春秋戰國時期確立完善以來,在中國已經流行三千年了。這種制度起初是由「五服制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演變而來。最初,這五服是由最粗生麻布到最細熟麻布分五個等級差別,相繼標誌直系血緣關係與旁系血緣關係的尊、卑、親、疏的差異,就是由自身算起上下各四輩共九輩人,在穿孝服上表現出的五個等級,叫五服。現行的「穿白戴孝」就是由「五服制」演化而來的,而且穿白孝服是由五服當中最後一服緦麻轉化而來的,緦麻原來是用細熟布做的,由於紡織業的進步無麻布可找,後來就用相近的粗白布取而代之了。
孝服,除了我們常看到白色孝袍外,還有帶黑箍的。據傳佩戴黑紗的哀悼形式起源於英國,古代英國的貴族死後,他的僕役都要為他穿喪服到哀。有一位貴族死後,他的僕役購不起喪服,就用一塊黑紗致哀,因為那裡的喪服是黑色的。後來這種簡易喪禮傳播到世界各地,也傳到了全國各地,咱們回民穆斯林也有帶的。
二、回族穿孝服的來歷
據說回民穿孝是從朱棣遷移燕京(明永樂十五年)之後,南京府臺大人打轎回府時,當然是銅鑼開道,街上行人一律迴避。可偏偏趕巧,這天有個當地回民出埋臺,正好衝撞了府臺大人的轎子。府臺大人就問外面發生了什麼事,部下稟報說,今天有個回民出殯。府臺大人就感到奇怪!出殯?不象啊!(因為當時穆斯林出殯還沒有穿孝的陋習)出殯為什麼沒有穿孝啊?衝撞我的大轎本屬大罪,不敬;老人去世不穿孝,實為不孝;如果真時出殯,那他們不穿孝就不能出殯,否則就要問罪。攝於府臺大人命令的壓力,他們沒有別的辦法,趕快請教在場的阿訇、鄉老們看怎麼辦,為了避免治罪、也為了能順利出埋臺,阿訇和鄉老想了一個權益之計——派人到清真寺把禮拜帽、代思達熱、禮拜的長衫都拿來穿上,當時也是一片雪白,與漢民出殯幾乎沒有區別。最後府臺說這還像那回事,好了,可以出殯拉。為了生存和保護教門穆斯林先民們而無奈地接受了這個強加的恥辱—外教風俗。
在歷史上,中國人還有許許多多類似的可悲事情,例如當滿洲人佔領了中國的土地,並建立了滿清王朝之後,滿清人強迫漢回等民族留起辮子,當時許多不願留辮子的人被殺害或被迫出家為僧,可是到了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先生要求男子剪掉辮子,很多的人又不願剪,電視上演過一個男子的辮子被剪掉,他捧著辮子哭喊沒有了辮子,我怎麼去見祖宗啊!可是他們忘記了留辮子的恥辱歷史!
再例如中國婦女的裹小腳把婦女變成了半個殘廢,但許多受裹腳之害的婦女還把自己的「三寸金蓮」當成是美麗、驕傲和光榮,當孫中山先生要求婦女放開腳的時候,還有許多的婦女偷著裹腳,怕大腳嫁不出去呢,當然這裡邊就包括了咱回回婦女也在堅持,真是越是受害深重越是難以認清事實真相。
三、教法裁決
如上所述,穿孝是在封建君王高壓下強加給我們穆斯林的,不是伊斯蘭教法的責成,更不是什麼孝道,反而有悖經訓的精神和教法指導。
1、真主說:「你們是為世人而產生的最優秀民族,你們命人行善,止人做惡,確信真主。」(古蘭經4:109)。優秀的民族就是引領時代的民族,不是愚昧落後的民族。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已經廢除了很多封建習俗,隨著現代文明的進步,大部分人已經摒棄了穿孝這種傷風陋俗,尤其是城市中在漢族中已經銷聲匿跡,咱回回穆斯林可不別給他們充當這種傷風陋俗的接班人,如果不革除它,這不僅是給回回而且是給咱高貴的信仰伊斯蘭摸黑。
2、穆聖說:「如果模仿一種人,你將成為了他們的同夥。」《艾哈邁德聖訓集》咱們是誰?信主、遵聖的穆斯林。如果我們模仿漢俗,在某種程度上就有成為他們同夥的嫌疑。
3、教法無穿孝規定 在喪葬方面有的只是守有的 「以合打地」,即「守法度」。《偉噶業》經明說:「以合打地」是不要豔裝和修飾。就是指新婚的女兒,遇到父母之喪,三天之內,不可穿結婚時的紅綠衣服,三天以後則可以了。過去有個別阿訇們為了迎合漢俗,甚至把素裝的素,說成白色,這是對聖訓教法嚴重的曲解。
4、美醜黑白顛倒 伊斯蘭崇尚白色。故穆斯林尚白,戴白帽、纏白頭巾。有白衣象徵吉祥,白色是天堂人的服裝的聖訓。(見《塔志對訓》)。亡人穿白是因為無常去見主的喜悅,也是希望他如白色殮衣一樣,純潔地去見主,而漢俗卻認為白色是兇服。
5、有人認為穿孝,就是孝敬,人無常了也不穿穿孝,怕讓外人笑話說自己怕花錢,肯定是不孝子孫。也可能是為自己的不孝遮羞。說到些還真有一個故事要講給大家聽。
相傳在很久以前,一位漢民老婆有兩個兒子,他們成家以後都不孝敬,還總是在老人面前誇口:「等您去世後,要讓您睡楠木棺材,為您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場……」老人就知道他們在說假話,想教訓他們一下,盡到做娘的責任。老人一夜沒合眼,終於想出個辦法。
第二天,老人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死了也不要你們花一文錢,用破草蓆把我一卷扔在陰水洞裡就行了。不過你們要從今日開始,天天看著屋後面槐樹上的烏鴉和山樹林裡的貓頭鷹是怎樣過日子的——一直到我閉了眼為止。」不花一文錢,這正中了兩個不孝之子的心意,他們馬上答應了。
兄弟倆本來無心看什麼烏鴉與貓頭鷹過日子,但經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時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來。原來,烏鴉與貓頭鷹都是細心地餵養自己的孩子。可是,小傢伙們長大以後又怎樣對待生養自己的媽媽呢?小烏鴉還不錯,媽媽老了飛不動,覓不到食,就讓她待在家,銜來吃的填在她嘴裡,等到小烏鴉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餵養她。這樣反哺之情,代代相傳。而小貓頭鷹卻截然相反,媽媽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媽媽吃掉。令人傷心的是,小貓頭鷹後來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這樣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倆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這樣對待老人,將來孩子也這樣對待我們可怎麼辦?他們不敢往下想,漸漸地改變了對老娘的態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倆剛剛開始孝敬老人,老人家卻偏偏去世了,兄弟倆後悔莫及。安葬那天,他們模仿烏鴉羽毛的顏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貓頭鷹毛色,披一件麻衣,表示要永遠記取烏鴉與貓頭鷹善惡孝逆的教訓。
我們伊斯蘭認為不孝敬老人是大罪,對不孝沒有補救的辦法,所以伊斯蘭提倡生前孝和死後向真主替亡人求饒。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自己加入到拜主的行列當中來,只有我們自身虔誠了,亡人才有可能博得真主的饒恕。
如果說為喪事捨不得花錢是不孝,你看看沙特國王費薩爾是怎麼發送的,看他花了多少錢,錢是怎麼花的。國王費薩爾歸真後,沙特王子王儲並沒有給他搞什麼排場,也無任何陪葬品,就按教法辦事,薄葬、速葬。他僅穿三件白開凡布,墳頭就一個小土堆。他沒有錢搞排場嗎?不!他是世界巨富,他吝嗇嗎?不!他把自己財產的三分之一都捐了,幫助貧困的穆斯林國家,建學校,建醫院,修清真寺,救濟許多貧民。有誰說沙特王子不孝?
四,總結語
穿孝是封建殘餘、是傷風陋俗,與伊斯蘭的經訓相悖,不讓在漢族中已經滅絕的陋俗在回回民族中死灰復燃。作為安拉最優秀民族的我們,一定要讓我們優秀的行為來佐證我們信仰的高貴,讓我們高尚的生活制度來引領時代,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一定要堅決革除陋俗,以實際行動來博取安拉的喜悅,做個順主的穆民,做個孝順的穆民。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