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疆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給了音樂人無盡的靈感。他們深入天山南北,留下了一首首傳唱全國甚至世界的經典歌曲。那些鐫刻在人們記憶裡的歌詞音符,在時光流轉中伴隨著一代代人成長,見證著祖國的新疆越來越美好。讓我們隨著動人的旋律,去感受70年新疆的巨大變化、偉大成就。
□本報全媒體記者/馬少賓
「克拉瑪依/我要歌唱你/我要跑近你/你是大西北的寶石……」這首深情的《克拉瑪依之歌》正是60多年前,油城克拉瑪依的真實寫照。在歌聲的陪伴下,一代又一代克拉瑪依人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蹟。
9月1日傍晚,77歲的卡依霞·可可思汗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克拉瑪依河畔觀看水幕電影。卡依霞是克拉瑪依第一代石油工人,也是女子鑽井隊隊員、全國勞動模範。
置身於城市夜景中,卡依霞的思緒又回到了幾十年前,她和姐妹們在嚴寒中人拉肩扛鑽井的拼搏歲月。
1955年7月,由36名工人組成的青年鑽井隊挺進克拉瑪依。當年10月29日,克拉瑪依一號井噴出工業油流,宣告了我國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的誕生,一座城市也因油而生。
1958年,29歲的作曲家呂遠來到蘭州煉油廠。在煉油廠工人的描述中,千裡之外的克拉瑪依沒有水、草,連鳥都見不到,但那裡有熱火朝天的廠房,有井架和汽車,有一群為夢想奮鬥的年輕人……一個多月後,在塵土飛揚的工棚裡,呂遠創作的《克拉瑪依之歌》問世。
1959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歌唱家呂文科演唱的《克拉瑪依之歌》,自此,「克拉瑪依」這個美麗的名字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記憶。這首歌成為當時最有力的宣傳動員令,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齊聚克拉瑪依,為新中國尋找工業血液——石油。
左圖為《克拉瑪依之歌》創作者呂遠(左)和原唱呂文科。 克拉瑪依第一代石油工人。 右圖為如今的克拉瑪依夜景。□圖片均由克拉瑪依市委宣傳部提供
1985年,呂遠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獲得了油城人民的最高讚賞——克拉瑪依市第一位「榮譽市民」。這一年,也是克拉瑪依油田發現30周年。
親眼所見的戈壁新城再次點燃了呂遠創作的激情,一曲《克拉瑪依新歌》由此誕生:「三十年的歲月三十年的汗水/戈壁灘上換了一片新天地/柏油公路四通八達/嶄新樓群拔地而起/清清湖水泛著那遊艇/條條大街都向我張開歡迎的手臂……」
2008年,克拉瑪依建市50周年,呂遠將當年《克拉瑪依之歌》手稿捐贈給克拉瑪依市。「這手稿,應當屬於克拉瑪依的石油人,是他們為國爭光的豪邁氣概給了我創作靈感……」呂遠激動地說。2015年,86歲的呂遠參加了克拉瑪依油田發現60周年慶祝大會。這一年,他再次創作新歌——《克拉瑪依奔向新的勝利》。
2014年7月24日,由藝術大師、奧運福娃設計者韓美林設計的巨型雕塑「克拉瑪依之歌」在克拉瑪依市政府南廣場落成。
每到夜幕降臨,燈光就會照亮這座58米高、以鳳凰為造型的雕塑,猶如一盞明燈,在夜空中無聲地吟唱著「共和國石油長子」從荒蕪、貧瘠走向水清地綠、豐腴富饒的動人之歌。
更多內容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