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金融評論按:致力於建立去中心化網際網路體驗層的開源軟體公司Cardstack之前宣布創建Tally協議,這是一種第2層協議,可讓大型而強大的應用在以太坊區塊鏈上運行。該創新性協議將鏈上利益和離線計算結合起來,以處理大量支付,同時還引入共識機制以去中心化方式執行社區規則。在此過程中,Tally協議使用現有的圖形處理單元(GPU)硬體增加了基於以太坊的應用程式的容量,以支持每秒數千個甚至更多的交易。
日前Cardstack創始人在國外知名科技博客Medium發表長文,介紹了Tally協議。雷鋒網AI金融評論為您做如下編譯:
這是區塊鏈的一個主要盲點:以太坊世界裡有更好的GPU使用方式嗎?
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我們為PoW計算部署了多到荒謬的的GPU哈希能力,但以太坊虛擬機(EVM)運行得就像一個簡單、慢速的CPU。
這是設計的緣故。但這意味像CryptoKitties這樣的遊戲就會堵塞網絡。這嚇到了許多人。
擴展解決方案(如分片或鏈外支付通道)可加快點對點支付。但是,如果我們希望區塊鏈能夠實現其最大的承諾,那麼我們就需要一個能夠同時協調大型生態系統和多樣化治理模式、管理大量行為的解決方案。
好消息是,許多事情只是數字擁堵的問題。 GPU在處理這方面非常擅長。
這就是Cardstack創建Tally項目的原因:一個可讓dApps利用GPU能力執行重型計算的第2層協議。例如數據分析,複雜邏輯,機器學習,甚至AI算法。我們獎勵GPU相應份額的dApp生態系統的價值,以回報它們在幕後執行這項有用的工作。
從終端用戶的角度來看,每次點擊、交易、確認都會使用這些數字處理功能,從而僅減少區塊鏈上最終需要的數據。這將實現萬眾期待的高速而智能的用戶體驗。
更多背景
區塊鏈交易本質上是你付出價值來確保剛剛進行的交易是最終版本。通過10個比特幣確認,你知道交易是最終的。在以太坊,考慮到智能合約的運作方式,只要你擁有代幣,交易就是最終的。目前的dApp在用戶使用的過程中處理大量最終交易。這是非常繁重的,而且它浪費了這個全球分類帳的能力。
擴展區塊鏈應用程式的方法是,嘗試減少最終的交易數量,並且仍然保持去中心化,且無需信任模式,這樣人們就不能違反規則並竊取你的資金。第2層解決方案如雷電和閃電網絡,是延遲最終交易的方法。
問題是,許多第2層解決方案不支持基於智能合約的邏輯,而正是這些邏輯使得複雜治理和支付模式成為可能,dApp才變得真正強大起來。
Tally有一個更加宏偉的目標:儘可能保持智能合同的好處,同時儘可能減少鏈上工作。
Tally的基本概念
讓我們從基於Tally的數字運算系統的最簡單的拓撲可能性開始:該系統可以處理即時結果,然後再回到鏈上進行最終處理。
例如:您正在嘗試構建一個基於區塊鏈投票的dApp。假設你有一百萬選民,實現到這一點的最簡單方法是要求每個選民進行加密籤名,表明他們偏好的某個特定候選人。與其讓所有選民立即將他們的投票結果放入最終鏈上,在將結果報告給智能合約之前,我們可以讓一個GPU驅動的資料庫讀取投票並處理數字。
但想像一下,假如這次選舉會決定誰能夠得到生態系統中的大部分代幣,這樣的話資料庫就非常容易受到攻擊。
解決方案是轉移到一個去中心化的排列中,其中有多個、可能是數百或數千個統計投票的oracle,以匿名方式工作以防止共謀。它們每個在網絡中都有一個已證明且鎖定的權益,通過隨機的抽籤機制選擇其中一個或幾個報告結果。這樣一來,黑客要攻擊選舉就需要更多的資源。
我們想要做的是,支付資料庫一定比例的權益價值,作為保護網絡的回報。那麼,隨著投票價值的增加,資料庫將分享這一價值,提高攻擊的成本。
這裡有一個關鍵點:當你向這些中間機構提供一份價值的時候,他們就不再只是資料庫,而實際上變成了礦工。他們的經濟利益與與此網絡的其他參與者是一致的。我們稱他們為分析型礦工。
如果你認為區塊鏈產生新區塊其實就好像一連串的投票活動,那麼這個投票的例子可以延伸成為一個全新的方式來看待和思考區塊鏈。
Tally是一種基於統計原理的共識算法。使用謝林點(英語:Schelling point,或稱為聚焦點,是博弈論中人們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的選擇傾向,做出這一選擇可能因為它看起來自然、特別、或者與選擇者有關),我們可以給去中心化的礦工提供強大的動力去運行和其他人一樣的軟體,來獲取相同的原始數據,並得到相同的結果。一旦實現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將礦工們的結果視為共識的一種形式,從而安全的使用一種趨勢的中間點(如平均、中值、模式)。
回到我們的論文本身:今天的PoW礦工正在用GPU日進鬥金。但是,隨著dApps的價值和它們所幫助的專業領域的經濟變得更強大,dApps有理由與礦工分享其價值的一部分,以換取這一巨大的、尚未開發的哈希能力。
這一點很重要:對於Tally協議在以太坊生態系統中取得成功,我們不需要新的硬體和新的角色。我們已經有足夠的。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幫助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將智能合約邏輯的一部分重寫為對GPU友好的算法,並給予GPU礦工經濟激勵,使用他們的硬體來計算每秒數百萬的選票。然後寫出誰是贏家這個結果,最終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只留下一個單獨的交易。
這樣一來,我們將一個以太坊dApp擴展到了每秒百萬次交易。
一些結論性想法
我們常常驚訝於Facebook和谷歌對區塊鏈的關注很少,但反過來也一樣。對於類似於可並行化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大規模日誌處理和基於圖形的網絡分析——換句話說,對於數字領域的巨頭如何管理他們的私有網絡的問題,加密社區沒有給與足夠的關注。
幸運的是,這些領域最新的創新都是開源工具包,其中很多都實在對GPU友好的庫中實現的,區塊鏈領域可以很容易而快速的與它們實現合作。如果我們能從機器學習、數據科學世界中獲得適用的專業知識,——我們會發現,在我們的白皮書中提出的許多目標實際上非常適用矽谷在過去十年中完善的工具集。
我們正在通過分析應用程式和開放源碼庫之間的依賴關係,研究概念驗證問題,也就是如何解決軟體計量和帳單問題(如何有效地度量軟體的使用)。軟體是我們的世界,所以我們認為這第一次將財富公平分配給開源製造者和創造者的嘗試正確的。
但是我們把這種底層技術看作是可以應用於其他去中心化生態系統的模板。
「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 mining)已經讓加密社區成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計算能力網絡。與其讓媒體開玩笑說它消耗了多少能量,不如讓我們一起思考,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做些有用的計算工作。
在谷歌、AWS和Facebook這樣的數字巨頭的內部,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們正投入巨大的資源來研究如何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衡量我們的興趣,重塑我們的世界觀,並將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轉化為金錢。但他們不是不可戰勝的。
讓我們從理想主義出發,利用這些公司給我們提供的數據學習和機器學習工具,接入我們強大的全球經濟聯盟的礦商網絡,建立一個更加公平透明的軟體系統,讓數字世界變得更美好。
雷鋒網AI金融評論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