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留心山野溝谷林下,會發現許多藍色紫色粉色白色等各色、形如鈴鐺般的小花,散發著難以言說的優雅,一串串系掛在草叢。每當有風輕輕掠過,你若屏神細 聽,似可聽到,茫然又幽靜、若有又若無、叮叮噹噹的鈴音在溝谷裡搖唱。那一刻,冥想中純美的天籟就瀰漫在風中,美到令人憂傷令人心疼。
在歐洲,每到四月底五月初這些鈴鐺花開的時節,各種有關於鈴鐺花的節日就上演了。這些盈盈浮動、來自山野、散發著沁人心脾之味道的鈴鐺花,被譽為可以替人類 「握住幸福」的手,伴隨著憂傷和渴望,盛開在春天盛開在人類的生活。在芬蘭、法國、英國等國家,互贈鈴鐺花是春天一定要做的事,因為這裡的人們相信,擁有 這花朵,會讓人走進幸福。
幸福的故土 鈴鐺的故鄉
相信人類的先祖也一定看到了這些美麗的小花,並對他們一見鍾情。由於時光過 於久遠,我們已經不知道世界上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仿製出了第一枚猶如鈴鐺花般可愛又聰敏的鈴鐺。有人說它們發源於英國,我不能夠確信。因為在我的成長 地,有鈴鐺花開放的草叢,我曾拾到過幾顆被民間稱為響石的圓形石頭,將它握在手心兒,輕輕搖晃,它們就會發出咣啷啷的聲響。若將一枚響石敲成兩半,會發現 響石的內部是個空堂,幾顆果核般的石粒,安躺在空堂內部。壁上,發著幽幽的螢光。我管它們叫古果化石 (目前還沒有得到科學家的認證);在古玩市場上,有時會遇見成串的用泥巴做成的老陶鈴,裡面只放幾粒石子,搖晃起來,裡面的石子相撞,也會發出沙沙沙的聲 響。所以我確信,無論鈴鐺發源於哪個國家,有鈴鐺花開的地方就是幸福的故土——鈴鐺的故鄉。
於是我遙想古人想將美麗的鈴鐺花長留身邊的最初,是否也如燕子銜泥做窩,仿照他們看到的最美的形象?亦如宋代的供春制壺,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反正自然界中這些倒掛著開放著的小小花朵被人類 選中了!並且和能發出沙沙聲響的古果做了結合,然後聽其響取其名——第一枚不是鈴鐺花的鈴鐺誕生了!這些山裡開著的最美的花兒啊!如今已系掛在自己的身 上,那些只有靠冥想才能聽到的鈴音,如今就真實地響在自己的耳旁!典雅與柔美、嬌羞與浪漫,散發著樹木花草溪流幽幽的香。
人們喜愛它呵護它,將它們系在腳腕手腕或胸前,載歌載舞。仿佛已將山川日月統統攬入了自己的懷抱。叮叮噹噹叮叮噹噹,鈴音響在手上響在耳邊響在風中,是一種多麼奢侈的欣喜,這雙能「握住幸福」的小手,曾給人類帶來過多少吉祥!
人 類將自然界的花朵成功複製在自己的手裡,自此,鈴鐺就在我們的生活裡繁衍生息了!後至商周時期,各種銅製鈴鐺便如雨後春筍叮鈴鈴叮鈴鈴地在人間響個不停。 《漢典》如實記載:鈴,半裂以出聲,錮銅珠於內以鳴之。形聲,從金,從令,令亦聲。「令」意為「命令」、「指示」。「金」與「令」聯合起來表示「用金屬響 器發出聲音信號,指示人們立刻按照預定程序行動」。由此可見,鈴的鳴響或聲音,可作為信號,直到今天的上、下課鈴、鬧鈴均有此派生。
我國鈴鐺產生的歷史,幾乎可以穿起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詩·周頌》中有:「龍膝揚揚,和鈴央央。」體現軍旅之氣勢;每遇大祭祀,即「鳴鈴以應雞人」。至今日,在出土器中,除被演繹的樂器外,純粹的鈴鐺多與馬具、兵器伴隨。
商周之後,作為青銅樂器銅製鈴曾一統天下,很多鈴鐺掛成排,逐個敲,即為「雅樂」——編鐘。鐃、鉦、鐸、鍾等古代青銅樂器,大體都可以視為是鈴的後期演變和發展。風鈴、車鈴、駝鈴、馬鈴、執鈴、狗鈴等,有些一直沿用至今。
最 早的車鈴,即鸞,置於軛頂上,其狀為一鏤空的圓球,內含一小石,周邊有環,下有一柄連鑄一扁方銎(qióng 斧上裝柄的孔),此扁方銎即套於軛上。駝鈴、馬鈴是用來傳遞信息的。值得一提的是,駝鈴並不是那種掛在駱駝脖子下面的鈴鐺。駝鈴一般體積都很大,生鐵鑄 成,長方形,大概有30-40釐米高,很沉重,敲出的聲音非常響亮。這種駝鈴都只是掛在駱駝馱著的背囊上,而且只有一隻。只有在牽著駝隊上路的時候,才會 把駝鈴掛在駱駝的最後一峰的背囊上,為的是能夠知道駱駝是否有走失,駝隊是否散了。因為一般都是一個人走駝隊,一人牽12-15峰駱駝,走在前面,只要聽 到悠長的駝鈴聲音,就能知道自己的駱駝都平安無事。駝鈴之間的聲音都是不一樣的,熟悉這些的牽駝隊的人們,大老遠聽聲音就能知道是誰的駝隊。
懸石聽風 雅韻清賞
鈴在後世的發展、演化更是層出不窮,除作為樂器外,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是鑄造規範而精美的藏傳佛教中的法器——執鈴(也叫法鈴),和掛在簷角的風鈴。
風 鈴,由於跟風有關,似乎就多了些詩性。風鈴的最早起源據說是以好學愛才著稱的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隆範開啟。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歧王宮中竹林,懸碎玉片 子,每夜聞碎玉子相觸聲,即知有風,號為「佔風鐸」。唐人將碎石懸在一起,當風吹玉振,叮噹叮噹發出清脆的聲音,目的是用來知風。隨著這些叮噹叮噹的聲 響,一組組好聽的旋律自然被岐王所得,善音律的才子怎能錯過如此雅樂,風鈴的詩性就這樣被流行開來。大哥寧王也不甘落後,人家在自己的花園裡系滿了金 鈴:」至春時,寧王於後園中紐紅絲為繩,密綴金鈴,繫於花梢之上,每有鳥鵲翔集,則令園史掣索以驚之,蓋惜花之故也「。反正是盛世享樂,各種閒情雅趣頻頻 發生。但也由此,繁衍出懸鈴示警等各類莊嚴之鈴。例如,宋史·禮志記載:「明堂庭樹松梓檜,門不設戟,殿角皆垂鈴」。顯見「明堂」在中國歷代各朝是一個重 要的政教地點,它的門口不設警衛兵戎,但卻在屋簷四角設鈴,少了肅殺苛刻的氣氛,又有警惕、平和之意;風鈴也被啟用於民居建築之上,室內門廊懸鈴,是想利 用風吹鈴鐺帶來的」好韻「,改變環境空間磁場,以招來「好運」。 這一風俗被日本原樣照搬,甚為演化,成為如今日本國寒風雅韻重要一景。
佛 殿、寶塔等簷下如今依舊懸掛鈴,其實依是從寧王處轉來,初始意為逐鳥在房上築巢。而後又逐漸衍生的各種裝飾物。後來發展成為宗教的重要法器。「鈴」者,在 佛教意涵上有驚覺、歡喜、說法三義,一首被佛門弟子廣為熟知的風鈴偈道出了鈴在佛法中的象徵意涵:「渾身似口掛虛空,不論東西南北風,一律為他說般若,叮 叮咚咚叮叮咚。」所謂「叮叮咚咚」是為演說 :「苦、空、無常、無我」的佛理。執鈴一直是佛家手中的重要法器,佛法中,法鈴是可以傳遞天地與人之間信息的。
由此可見,既有視覺造型之美,又有聽覺悅耳之享受的鈴,可以是一種休閒輕鬆,也可以是莊嚴寧靜。能達到警示、靜心養性、或祈福之目的。
一枚鈴鐺一縷香
音樂中,鈴鐺是無可爭議的樂器鼻祖之一。勞動中,鈴鐺是生產工具;宗教裡,鈴鐺是法器;生活中,鈴鐺是裝飾品。制鈴所選材質,大部分以銅製為主,亦有金鈴、銀鈴、鐵鈴、木鈴、泥鈴、玻璃鈴、竹鈴、草鈴、椰子鈴、錫鈴、紙鈴、瓷鈴等等。
人 不分大小、貴賤、民族、國籍,一生中都免不了要和鈴鐺打交道,沒有鈴鐺,這個世界不知該有多麼的寂寞。我們有了煩惱,守著月亮坐在廟堂的屋簷下,當風將簷 脊上掛著的鈴鐺敲響,鈴音落在地上如細碎的月光,輕輕浣洗我們疲倦的心,叮叮噹噹叮叮噹噹,我們枕著它的鈴音進入久違的夢鄉……
無論時光多麼久遠,人類深愛著鈴鐺,並因愛而藏。有人收藏世界各地的鈴鐺,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有人專藏本土老鈴鐺,以品閱一個個過往朝代的縮影。如果鈴鐺構造精美、聲音好聽、傳世較多,則標誌著這個朝代繁榮昌盛,反之則標誌這個朝代的沒落。
當 歲月如沙慢慢灑落,這些初始之美及所含祈福之意,漸漸與實用甚遠,但無論是鈴鐺所發之聲,還是鈴鐺被演化成何種形狀,鈴鐺始終與我們的生活相擁。其原初花 朵所蘊藏的典雅與柔美、嬌羞與浪漫,那些叮叮噹噹聲音的背後,那些飄在風裡散發著樹木花草溪流的幽香,也無論是國內國外各具特色的鈴鐺,都值得喜愛者收 藏。
觀其所藏,知其所養。無論產自哪裡的鈴鐺,其自身所蘊藏著的造型學、美術學、音響學、文字學、冶煉學等,都值得人們深深研讀。隨著時代的發展,比起書畫、瓷玉器等,鈴鐺收藏是個冷門,贗品少,價格低,新舊皆可藏。
喜歡鈴鐺的心是源於自然的浪漫,是一種回歸本真的質樸。藏一枚鈴鐺,藏一份過往。藏一枚鈴鐺,藏一縷幽香……
小貼士:
鈴杵:一種有柄的鈴;
鈴語:風鈴的聲音;鈴鐸:掛在樓閣寺院簷角的鈴;
鈴鐺壽星:小兒帽子及手鐲上的點綴飾品。壽星釘於帽上,鈴鐺掛於鐲上,因此用於譬喻一切零星的點綴物品。
古時工匠制鈴,一般都是成對製作,一對往往不能完全一樣,主要是聲音。大多對鈴一個聲音非常清脆,一個聲音很是沉悶,百姓稱之為雌雄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