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有趣、情商、人脈、階層固化朋友圈裡,我們經常看到這些字兒。 這五個流行詞,可能正在毀掉你的生活。第 1 件深信「階層固化」
這幾年,「階層固化」這詞非常火。這兩年,媒體大肆鼓吹「階層固化」,讓很多年輕人學會了認命:「人與人的不平等,從卵巢就開始了。」「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屁,出身才決定命運。」「努力有什麼用?我們拼命努力的終點,不過是別人的起點。」很多人就這樣放棄了努力,開始整天抱怨爹媽和社會。
階層固化從來不是只有現在有,而是自古以來的每個朝代都有。
歷史學家錢穆早就做過分析:在中國歷史上,階層大洗牌,一般都發生在「改朝換代成為權貴的那一兩代人」,隨後便開始慢慢出現階層固化。越往後越嚴重,直到改朝換代。也就是說,階層固化是和平年代的必然產物,是優勝劣汰的必然現象,任何朝代都無法避免。那是不是只有中國才存在階層固化?非也。著名英國媒體 BBC,做過一個《人生七年》紀錄片,他們用 49 年跟蹤一群不同階層的孩子,最後揭露了一個殘酷事實:窮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富人,階層在代際間得到了傳承。你看,不僅是中國,任何國家都存在階層固化。
那是不是階層固化後就沒有上升通道了呢?非也。哈佛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人生影響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出身環境和智商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7% 的人沒有理想,生活沒有目標。60% 的人理想模糊,生活目標模糊。10% 的人有理想,制定了短期規劃。5% 的人有理想,制定了清晰的長期規劃。25 年後,這群人的生活狀況很有意思:那 5% 的人,幾乎都成了頂尖成功人士。那 10% 的人,最後成了社會的中產。那 60% 的人,生活在社會中下層,沒什麼特別成績,就指望孩子將來有出息。剩下 27% 的人,活在社會最底層,成天抱怨他人抱怨社會。這個調查證明了:無論階層怎麼固化,總有 5% 的窮人可以突圍而出。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抱怨而失去了行動的能力。如果你總是抱怨晉級困難、沒得拼了,那不是因為社會的上升通道關閉了,而是你自己選擇了停滯不前。
第 2 件深信「人脈」這十年,「人脈」這詞更火。去書城,你會發現到處是這樣的書:《人脈就是錢脈》、《關係就是實力》、《人脈就是最大的生產力…在微信朋友圈,類似文章也無處不在:《人脈是麻煩出來的》、《好生活離不開好人脈》、《人脈的流向決定命運的走向》…在這樣的書籍這樣的文章鼓吹下,很多人非常熱衷於社交活動,「希望能夠建立良好的人脈。」熱衷社交就能建立人脈嗎?非也。
言曉先生說過一個故事:他的一位朋友在某公司做企業顧問。說白點,就是拉老闆過來交錢上課。他很勤快,每天跑四個客戶。沒用多久,他就和準客戶們熟得不行,但整整六個月,他才成交了寥寥幾單。當他心灰意冷地將客戶名單交給老闆後,不到兩個星期,他驚訝地發現:「很多以前我沒搞定的客戶都來報名上課了。」他跑去問老闆:「你怎麼兩下就搞定了?」老闆說了這樣一段話:「談業務不是只要關係好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讓對方可以獲得交換價值。比如那個做門窗生意的趙總。我手上有幾個樓盤開發商客戶,我承諾只要他報名,就幫他對接開發商。一單工程就過千萬,這幾萬培訓費算什麼啊?我能做成,是因為我有資源可以交換。」言曉的朋友從此明白了一個道理——人脈的基礎是你的「利用價值」:你的利用價值越大,別人就越會幫你。
讀完這兩個故事後,你就知道現在很多人經營人脈的方式有多可笑了,他們在經營人脈時,痴迷於「為人處世之道」等社交技巧,習慣往外求:求資源、求渠道、求關係。但最後呢,一切都是然並卵。「等到要用人脈時,發現誰都指望不上。」熱衷於社交活動經營人脈的人,其實一點都不懂得社交的本質。社交的本質是什麼?有效交換。正如德魯克所說:「如果一段交往不能給你帶來絲毫利益,就會被你本能地捨棄。」也就是說,要想建立穩定的人脈,你必須能給對方提供有效的利益,要麼你能提供有效的物質利益,要麼你能提供有效的精神食糧。胡吃海喝那一套,根本不管用。所以聰明的人,往往不會熱衷於社交,因為他們懂得:人脈不在別人的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自己變得強大,才能獲得有用的人脈。所以,他們放棄了 99% 的無用社交,轉而全力提升自己。「我若盛開,蝴蝶自來。」最大的人脈,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只有成為自己的貴人,別人才會成為我們的貴人。
很多人之所以能自律,並不是他特別能吃苦特別能耐勞,他只是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已。特別喜歡顧城的一句話:「一個徹底誠實的人是從不面對選擇的,那條路永遠會清楚無二地呈現在你面前,這和你的憧憬無關,就像你是一棵蘋果樹,你憧憬結橘子,但是你還是誠實地結出蘋果一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你有真正的喜好時,你從來就不會面臨選擇難題,你也從來不會面臨自律難題,因為你喜歡還來不及呢。所以高曉松說:做喜歡的事,養人。做不喜歡的事,磨人。你不能自律,那是你還沒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而已。
第5 件 強裝「自趣」這兩年,有句話實在是太火了——有趣是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所以,很多人迷上了追求有趣。於是,拿肉麻當有趣。於是,拿猥瑣當有趣。於是,拿貶損當有趣。於是,拿捉弄當有趣。於是,拿小眾當有趣。…可我想說:你刻意有趣的樣子,真的好無趣。
真正的有趣源自於取悅自己,而不是用「表演」去取悅其他人。書法家王徽之,居於浙江山陰。一天夜裡,天降大雪。他半夜醒來,推開窗戶,四望皎然。賞雪吟詩間,他突然憶起朋友戴逵。雕刻家戴逵,住在幾十裡外的剡縣。王徽之不顧天寒路遙,乘船溯江而上。翌日,抵達戴家後,王徽之沒有敲門,而是轉身對隨從說:「我們回去吧。」隨從問:「既然來了,怎麼不進去呢?」王徽之答:「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你看,這才是真正的有趣。活得有趣,是因為生活態度有趣,而不是為了取悅別人的伶牙俐齒。
有趣本來是很私人化的東西。它是指你的生活態度或人生哲學「特別」,別人通過你的活法對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或者通過你的活法看到了更寬闊的世界,所以才會覺得你活得「有趣」。但現在呢,有趣被異化成了取悅別人的一種工具。「我通過什麼技巧讓別人高興。」「我通過什麼技巧讓別人覺得我有趣。」當有趣不是為了取悅自己,而是變成了取悅別人時,這樣的有趣實在是無趣得很。你從「我要成為有趣的人」開始的那一剎那,你就已經趨向於無趣了。刻意去找的東西,往往是找不到的。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