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賞魚飼養的過程中,相信有很大一部分魚友對魚吃多少才合適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以至於使魚時飽時飢,生長速度不理想,疾病多發,也會使得魚的觀賞效果不盡如人意。那麼如何判斷魚是否吃飽了呢?
魚生活在水中,不容易觀察吃食情況,有的魚還非常貪食,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對水環境和魚的食性不了解,就不能正確把握飼養魚類的投餵數量。下面給大家出了幾點建議。
一、魚只饑飽的判斷
1看吃食時間的長短
投餵後在10分鐘左右吃完為正常,若是飼料一撒立馬搶光只能說明還不夠,還有一部分魚沒有吃飽,亦可再次投餵少量飼料,或是在下次投餵時適當增加;如延長至30分鐘還未吃完,而魚群已離開食場,下次投餵可適量減少。再將過多的飼料撈掉如果這些過多的飼料一直留在缸中,魚兒是不太會去吃的,相信換做是人也不會喜歡去吃已經過餐變質的食物吧?而且這些殘留的飼料食物會因為被分解掉而產生一些對魚不好的物質甚至轉變成毒素,所以千萬不要讓這些殘留的食物來汙染魚兒的居住環境!
2看魚類生長大小
每年夏季,幼魚開食後食量會一天天增加,在一周或一旬的投餵計劃中,要觀每個時段的變化。如果所投數量每天一樣,到周末或旬末時,在10分鐘內就吃完,表明魚的體重增加了,一般情況下也能目測出來,幼魚生長為大魚,食量也在逐漸增加,可參照前面1增加投餵量。
3看水面動靜
特別是投食後如果魚類沒有生病而在水面上頻繁活動,這是飢餓的表現;反之,吃飽後的魚會離開遊玩,尤其是幼魚或小魚只在水面上成群狂遊,這是嚴重飢餓狀態的標誌,俗稱「跑馬病」,要立即投食,堵截狂遊,否則會大批死亡,若是以食浮遊生物為主的肥水魚,可觀察水質的肥瘦去判斷是否滿足其生長要求。當水質瘦時,用施肥辦法去培養浮遊生物;水質過肥,出現缺氧浮頭時,則要立即換水加大增氧量,必要時潑灑敵百蟲等殺蟲藥物殺死浮遊動物,才有利於其生長。
二、預防饑飽不均,做到投餵四定
不能有什麼投什麼,有多少投多少,沒有就不投。魚諺道;「停食1天,白長3天」。有些魚友可能在工作繁忙時,根本顧不上觀賞魚的正常餵食,停食有的多達幾天;或是用餵食器將飼料集中投於一個小小範圍,特別是群養的情況,導致愛魚吃食不勻,生長不均,會影響魚只的健康生長,開封後的飼料一定要保管嚴實,儲存在陰涼通風處,若是飼料已經黴變,切不可再投喂,發黴的飼料會導致魚類發病,甚至死亡。因此,要想學會科學養魚技術,必須先學會識別魚的饑飽,堅持定量、定質、定位、定時的」四定「投餵方法,這樣才能養好魚,發大財
今天內容就到這裡,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如有不足之處,望各位指教!
△內容源自觀賞魚,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