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身邊的太監所用的帶毛毛的棍子是什麼?實際上大有學問

2021-01-08 嗔痴文化觀

在看一些清朝的電視劇時,我們總會看到侍奉皇帝或者妃子的那些太監,手裡總拿著一根毛毛的棍子,這就奇怪了,這個東西究竟有什麼用途,這些太監會一刻不離手呢?

實際上這個毛毛的棍子大有來頭,不信就讓我跟你好好說一說它的歷史來源和用途,你就會更加明白了。

歷史淵源

這根奇怪的毛棍子其實有專業的學名,叫做拂塵,也有地方稱之為塵拂、拂子或塵尾,它的歷史可是十分悠久的,主要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原始階段,也就是秦漢時期,這個時候人們發明拂塵是為了滿足最簡單的需求,比如在平時去哪裡需要坐下的時候,順便用拂塵將灰塵拂去。

當時的原始程度還比較好,森林以及原生態都比較好,所以蚊蟲蒼蠅等害蟲對大家而言是十分頭疼的,因此用拂塵可以驅散它們,在蒼蠅或者蚊蟲來叮咬自己的時候,用拂塵輕輕一揮,它們就逃之夭夭,自己則是可以得到半日安寧了。

第二個階段就是具有精神象徵的階段,也就是拂塵在道教中成為一種法器。其實最開始的時候,拂塵也還是為了掃除一些灰塵或者驅趕蚊蟲的,但是在道家時間久了,總需要給予其一些精神寄託,比如將其作為一種法器流傳下來。

道家的三大法器分別是腰帶、拂塵和寶劍,這三樣東西在道家弟子接受民間遊訪的時候是必備之物,腰帶是為了提醒弟子要記得道家清規,不得近女色,拂塵則是提醒弟子拂去心中煩惱雜念,而寶劍自然是斬斷一些不該有的思緒,好安靜做一個道家弟子。

後來拂塵還成為道家的一種防身之物,在外邊雲遊要是遇到危險,還可以將其當作暫時的防身之物,因為其有一根棍子,還是很有殺傷力的,至少在冷兵器時代還是可以防一下。

第三個階段則是進入佛家,成為佛家的一種象徵,佛家用來打掃書房的那些經書典籍上邊的灰塵,同時也提醒佛家弟子要隨時記住自己是一個出家人,不該有的雜念,統統都用拂塵拂去,不要留在心中。

第四個階段才是成為太監所用的一種招呼皇帝妃子的工具。這時候的功能就比較有趣了,值得我細細講一下。

太監所用拂塵功能

當拂塵成為太監所用工具的時候,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這時候的功能沿襲了古人的智慧,第一點就是給皇帝妃子打掃座位灰塵、驅趕蚊蟲,皇帝經常在皇宮後花園走走逛逛,這些地方環境優美,植被覆蓋很好,所以蚊蟲自然就比較多,太監跟隨在皇帝身邊,要是有蚊蟲飛來飛去,太監就用拂塵驅趕,皇帝自然就得到安寧了。

皇帝要是走累了,想要找個地方坐下,太監自然就要用拂塵拂去座位上的灰塵,免得把皇帝的屁股弄髒了,要是妃子更不用說,女人喜歡講究儀式感,即使座位上沒有灰塵,也需要太監去用拂塵做下樣子,免得難為情。

第二方面是提醒太監不要對妃子有歪心思,太監成天服侍妃子,還有很多漂亮的宮女在身邊,雖然太監已經被進行過宮刑,可是偶爾心中還是會有一些雜念,比如在歷史上的很多朝代,太監都還要娶妻或者與宮女組成對食夫妻呢,足以見得太監還是會有想法的。

所以用拂塵來提醒太監,要隨時記住自己的身份,不要幹一些與自己身份不符合的事情,要不然危險可能就會如約而至,到時候只有吃不了兜著走了。

第三方面就是用它來做暗器,有時候太監陪伴皇帝出去玩,比如乾隆皇帝就十分喜歡去江南地區玩耍,經常會遭到各種人的暗算,這時候太監帶著的拂塵通常就是一件暗器,在拂塵的杆子裡加入一些暗器,比如毒針之類的,可以用來保護皇帝安全,避免皇帝落入危險的境地。

不得不說其實這個時候的太監還是十分聰明的,為了皇帝的安全想方設法,連暗器都能想出來,危險程度很多時候甚至超過刺客,皇帝還是十分擔心的,萬一太監對自己有什麼壞心思,那就完蛋了,因此用拂塵做武器,畢竟還是少數情況。

拂塵的材質也是很有講究的,不同的材質就代表太監不同的身份級別,拂塵所用的材料越好,說明太監級別越高,一般的太監使用的是抹布給皇帝擦灰塵,用得上拂塵的都是高級別的太監,皇帝身邊的太監所用拂塵材料更是用馬尾巴或者鹿尾巴精製而成,價格不菲。

結語

可以說太監所用的這根帶毛毛的棍子,可是一種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如今很少有人使用,但是它的歷史價值值得我們引起重視,應該將其研究透徹並且好好保存下來,不要讓我們的後人對此完全不知道,更不要把它徹底弄丟了,那將是一大損失!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身邊總是太監,卻一直不用宮女?原來真相是這樣!
    看過影視劇的人都知道,皇帝身邊總會跟個貼心的太監,能夠近身伺候天子的也都基本上是太監。這就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了,後宮裡那麼多的妃子、宮女,她們都是皇帝的女人,為何天子總喜歡帶個太監在身邊呢?換做其他的正常男人,看著幾個美女工作,總比天天對著一群太監要舒服吧。
  • 古代的皇帝戴的帽子為什麼上面有珠子?
    其實這樣子穿是有一些原因的,在古代我們是有很多的禮儀的,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個皇帝帽子上的珠簾是什麼禮儀。後來到了漢朝的時候,顏色就沒有那麼多了,全部都統一用白色的玉,這裡面的數字還是很有講究的,這裡面有十二以前這數字只有皇帝能用,這是象徵他們級別和權力的,其他人的要按照自己的級別減少上面的玉佩的,慢慢的到後來只有皇帝才能戴這種帽子了,所以這個「冕旒」也是代表皇帝的意思。
  • 古代妃子打入冷宮後,為何太監搶著去伺候?原來裡面藏有「貓膩」
    而"冷宮"這個稱謂在《東周列國志》以及《禮記》等古代文獻之中也都有過記載,但實際上在皇宮之中,是沒有「冷宮」這個存在的,也沒有一個宮殿被正式命名為「冷宮」過。  這個詞彙更多地是一個概念詞,皇宮之中風水不好的地方,或者是偏僻荒涼的位置上所建立的宮殿。統一都被稱為「冷宮」,但實際上他們都各有宮名,正式場合上沒有人會用「冷宮」這個詞,只是在私下裡會偶爾用這個詞來代指這些宮殿。
  • 古代太監和宮女對食是什麼意思,是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嗎?
    因為古代太監和宮女的生活基本都是在高牆之內,又宮規森嚴,有的人進來了一輩子都出不去,寂寞和空虛是難免的,所以大家互相結為伴侶,一起吃飯約會,簡單說」對食」就是宮女與宮女之間或者太監與宮女之間的戀愛關係,雖然有些太監對女性還是興趣濃厚,但是畢竟太監的男性生理功能是不完整的,所以這種」對食」大多都只是雙方在心靈上互相尋找慰藉。
  • 為何古代被打入冷宮的妃嬪,還會被太監搶著伺候?原因很現實
    為何古代被打入冷宮的妃嬪,還會被太監搶著伺候?原因很現實眾所周知,古時候皇帝在普通的民眾中是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的。皇帝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就是天上派下來拯救人們於危難之間的人。在時間的不斷往前推進之中,皇帝的那種至高無上的光環也就漸漸暗淡下來,可是老百姓心中對於皇帝的敬仰,依然是只增不減的。而古代的君王也並不是說都是明君,一樣是有著不少昏庸無道的帝王的。今天想跟大家說說皇帝後宮中的妃嬪。其實喜歡看古裝影視片的朋友應該能夠發現,那就是那些妃嬪在將皇帝惹怒之後,就會被直接打入冷宮。這時有趣的事就出現了,太監會搶著來服侍那些身處冷宮的妃嬪。有什麼有緣由?原因很現實。
  • 皇帝有宮女伺候著,為什麼還要有太監存在?原來是要太監做這些事
    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皇宮很大,有皇帝的後宮三千佳麗,剩下的就是宮女和太監了。問題來了,太監擾亂國政的事情,歷朝歷代幾乎都有,難道皇帝不知道嗎?那皇宮裡明明有了宮女伺候著,為什麼還要有太監呢?先說為什麼是太監而不是男人。
  • 模擬古代皇帝的一天,皇帝的生活到底有多奢華?
    當皇帝果然不是那麼簡單,文韜武略都要涉獵~7:00——9:007點皇帝正式開始早膳,由於清朝沿襲滿族的飲食習慣,一天只吃早、晚膳,因此皇帝的早餐十分豐盛。當然了,也不可能餓著皇帝,皇帝要是臨時想吃什麼,也會吩咐御膳房做。皇帝的菜不是隨隨便便端上來的,都是經過多重檢查,放在精緻的食盒裡,由傳膳太監們提進來。
  • 古代妃子被打入冷宮,太監們卻搶著去伺候,原來背後還有這層貓膩
    首先還得看她有沒有機會見到皇帝,宮中有很多的妃子一輩子都沒有見過皇帝,可以說是孤獨終老。見到皇帝之後還要看能不能得到皇帝的寵幸,所以說想要過上好日子還是非常難的。而且古代的帝王性格難以琢磨,一不小心妃子就把皇帝惹生氣了,最終被打入冷宮,之後她的生活就會變得非常悽慘。
  • 東漢的太監是狐狸,晚唐的太監是老虎,而明朝的皇帝則是家犬
    如果我們不用歧視的目光看太監,回到明朝的政治體系中去研究,就會發現,明朝的太監沒有理由不厲害。明朝太監之所以厲害,它是有制度保障的,宦官集團被作為一派政治勢力,協助皇帝,用於平衡文官集團。歷史上,還沒有哪一朝的宦官,被作為政治勢力集團,得到制度層面的保障。當然,這種政治格局的形成是有歷史背景的,也有一個演變過程。
  •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他們是怎麼宣讀聖旨的?原來我們想的太簡單
    內宦都是從小培養,宮廷中設有內書堂,翰林當老師,優異的進文書房或乾清宮辦事,經過不斷的考評進入皇帝的視線,最後經過皇帝的面試才能成為一個太監。 首先要弄明白一件事,並不是所有的聖旨都是由太監宣讀的,其實太監讀聖旨並不是主職,而是兼職而已,最開始呢,在古代都有一個機構叫做【翰林院】,這個機構裡面有一個專門的起草皇帝聖旨的辦公司叫做【翰林承旨處】,他們把要傳達的旨意落實到文本之後,由皇帝審閱同意後加蓋上皇帝玉璽之寶,然後會委派專門的【欽差大臣】去相關部門進行宣讀,一般這種比較大的任命或者敕令都是由這個機構完成了
  • 古代妃嬪被打入冷宮,太監為啥搶著去伺候?原因有3點
    古代妃嬪被打入冷宮,太監為啥搶著去伺候?原因有3點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往往都有三宮六院,妃嬪無數,而有的妃子往往比較的受到皇帝的喜愛,所以也就能夠過上非常尊貴的生活,當然這對於後宮的妃嬪來說,僅僅只是少數,而大部分的人,甚至終其一生,連皇帝都沒有見過一面,只能自己孤獨度日,當然一位妃子受到皇帝的寵愛也並不保險,要知道古代的皇帝往往都是薄情之人,很有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就會冷落,甚至嚴重一點的,就會被打入冷宮之中。
  • 清朝太監有多貪財?一高官沒送錢,太監直接拿水潑他
    許多人都知道,明朝時期太監的權力是很大的,比如明末大太監魏忠賢,人稱「九千歲」,也就比被稱為萬歲的皇帝稍微低了一點點。因此,明朝太監亂政的事情屢有發生。清朝定鼎中原後,皇帝擔心重蹈明朝的覆轍,於是就定下規矩,不許太監幹預朝政,有違者凌遲處死。
  • 清朝妃子侍寢時,為何要讓太監用被子包裹好,抬到皇帝的房間?
    若是皇帝只寵幸一個女人,這個女人有不孕不育,豈不是就把皇家給害了,就沒有後代了。正在這個情況下,清朝發明了一種「翻牌子」的制度。什麼是「翻牌子」呢?就是把皇帝的所有妃子,統一編號都寫在一張張牌子上。到了快晚上的時候,主管這個事情的太監,就把這些牌子呈現到皇帝面前,讓皇帝選其中的一個。
  • 古代嬪妃被打入冷宮,太監為什麼爭著去伺候?原來這才是真正目的
    俗話說的話「伴君如伴虎」,皇帝是古代封建時期的領導者和統治者,他的喜怒哀樂直接關乎到身邊嬪妃的地位,要是能把皇上伺候的很好,得到他的喜愛,那麼這個嬪妃就一定會是地位尊貴,大家都爭先恐後巴結的一個。但是如果沒有把握一直獲得聖寵,那麼地位說不定哪一天就會不穩,更可怕的是還有可能一落千丈,被打入冷宮,再也不會得到皇帝的寵幸。
  • 皇帝妃子被打入冷宮後,為何太監搶著伺候?只為一個特殊的好處
    古代很多女子都希望自己能夠入宮成為皇帝的妃子,不僅自己可以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還能夠光耀門楣,所以每次皇帝選秀女的時候,都有不少女子應徵,甚至很多朝廷大員為了加強地位主動把女兒送進宮去。因為在皇帝身邊的鶯鶯燕燕太多,而且幾乎每年都有新人入宮,皇帝連寵幸身邊人的時間都沒有,就更不要說已經被打入冷宮的人,皇帝一般也不會過問這些妃子的情況,由著她們自生自滅,就算死在冷宮裡,大多也都是太監們秘密處理,只是通報一聲皇帝,但是太監卻在冷宮裡住人之後去爭相伺候,這是什麼呢?其實有一個特殊的好處。
  • 古代太監怎麼上廁所的?蹲著不是,站著也不是,比常人要艱難得多
    太監作為封建社會發展的產物,一直處於權力金字塔的底層,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在中國君主專制制度演變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先來聊聊古代太監製度是如何形成的。眾所周知,中央集權制度幾乎佔據了中國大半的古代史,而這個「集權」則是相對於皇帝君主而言,並非「集權」於朝廷,「集權」與宰相,而是僅僅「集權」於帝王,可見,皇帝的地位無可撼動,不僅僅因為一塊玉璽,還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與傳統觀念。皇權至高無上,可是,皇帝後宮佳麗三千,若下人全是侍女也有諸多不便,如何避免男僕們後宮亂紀呢?
  • 掌印太監比秉筆太監權力大,為什麼魏忠賢卻沒當上掌印太監?
    掌司各掌所司。典簿典記奏章及諸出納號簿。)——《明史·職官志》在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之上還有一個提督太監,也就是太監們的老大。但是這個提督太監的職位似乎鮮少被授予,從整個明朝當權的大太監來看,他們幾乎都沒有擔任過提督太監這個職位。一般多是在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之間流轉。
  • 同樣是古代的太監,為什麼別的國家只割蛋蛋,中國的要全割?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特殊的職業,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太監。在隋唐之前,他們叫「閹人」,隋唐之後叫「太監」。古代封建統治者為了保證自己妻妾的貞潔,不允許男性出現在皇宮後院之中,但又有很多工作女性無法完成,就誕生了「太監」這一職業。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哪個權力大?
    秉筆太監負責代替皇帝「批紅」,掌印太監職掌皇帝玉璽,當然掌印太監是老大了:「掌印秩尊視元輔,掌東廠權重,其次秉筆,其次隨堂,如眾輔焉。」當過秉筆太監的有明武宗時期的劉瑾,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掌印太監有明英宗時期的王振,明憲宗時期的汪直、懷恩,明世宗時期的陳矩等,明神宗時期的馮保。
  • 女太監為皇帝提供什麼特殊服務?是怎麼閹割的呢
    之前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寫過一篇關於古代女性宮刑的文章,小夥伴們都驚呆了,紛紛留言問我,古代的後宮除了嬪妃呀宮女啊,還有一些特殊的人。那就是女太監也叫女官,這女官上崗前是不是也得經歷宮邢呢,這一大堆的問題一下湧了過來,我實在沒法回答,所以今天咱就單做一期節目,好好聊一聊關於女太監和宮女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