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
近期,養魚老道做了個實驗,那就是:
無過濾、無供氧、新開缸、接近半個月時間,沒有加水、沒有換水、正常投喂,來飼養一缸觀賞魚。
說的也就是那一缸紅肚鳳凰,目前來講,它們的狀態完好,水質一切正常,至少每天投餵三次,而且是投餵的魚蝦漢堡,並不是魚飼料。
這個魚缸裡有十條紅肚鳳凰亞成和一對種魚,以及一條清潔缸壁的清道夫,總共十三條魚,共處在一個60釐米的魚缸裡。
這個密度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至少我認為,在無過濾循環和供氧的情況下,密度其實並不低。
在一開始投餵它們的時候,由於是直接投餵的魚蝦漢堡,水質又是剛開始的養水期,因此水面出現了一定的油膜,而到了現在,油膜已經基本消失了,水質一直完好無損。
為什麼這期間一直沒有換水和加水?一個是因為我們這裡的氣溫一直都不是太高,水分蒸發的並不快,再一個就是這個魚缸一直在單獨放置,換水比較麻煩,我總想著把它們進行倒缸,就是那對種魚,所以既沒有加水也沒有換水,估計也應該加點水了,接近半個月了吧。
當然了,這個魚缸說是新開缸,之前其實是飼養觀賞蝦的,也就是說,這缸水本身有了一定的養水基礎,這一點還是肯定的,而且時間不短了。
但是,我們可別忘了,裡面的部分小蝦米我已經撈不出來了,然後直接加入了十來條觀賞魚,在那種情況下,等同於密度突然增加,雖然我是做了三四天的停食處理,估計它們也把那些小蝦全部收拾乾淨了。
不過,這個水質並沒有什麼事,我認為除了提前養水和水草、陶粒的輔助作用外,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選魚。
這一點才是我們能夠保持好魚缸水質的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觀賞魚不但沒有病,而且能夠很快適應環境。
很多的新魚友,總會把自己的養魚不利,歸結於硝化細菌和過濾系統,不是說過濾系統薄弱了,就是說什麼硝化系統沒有形成了。
再不就是水質根本沒有困好,直接就買魚,等到魚病了,再去尋找各種各樣的外因。
事實上,有一個最為根本的調控魚缸水質的因素,我們都沒有做好,那就是觀賞魚的飼養密度、壓抑、患病等問題。
很多魚友的魚缸,我只要看上一眼,就知道這缸魚已經活不長遠了,因為飼養的密度太大,所有的魚都在那裡趴缸、紅血絲,我們還在不斷地換水、再換水,再不就是頻繁下藥,即使它們不死也半昏了。
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有效去保持整缸水體的穩定了,只能是按需隔離或者死活隨意,主要以保住剩餘精英為準、保住水質逐步穩定為先。
而我另外的一個魚缸,雖然飼養的觀賞魚數量極少,只是一對迷你鸚鵡魚,不過水質依然是水清魚亮,才開缸三天罷了。
為什麼要去添加一個小外掛,對比這個紅肚鳳凰魚缸的密度,那可是小得多了,其實可以不用過濾的。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那個魚缸的陶粒是後加的,從別的魚缸取出來,裡面全部是魚便和雜質,我也沒有清洗,直接就把它們扔到了魚缸裡,結果當然是魚便和雜質滿缸飛舞了。
之後,由於已經決定了把大小魚分缸,那些小迷你和大魚已經生活在一起有一個月了,再不分缸我也怕出問題,所以我就直接把兩條種魚隨後扔了進去。
本來是想依靠雜質自身的沉澱作用,讓它靜置幾天,但是把那對魚扔進去以後,就要開啟過濾了,思來想去,給它加了一個小外掛,關鍵這個小外掛一直閒置,結果之後呢,也就是半天的時間,水質也就完全清澈了。
這個水質的清澈,也與提前困水和觀賞魚沒有疾病有關的,否則它是不可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立刻恢復,無論從上面、正面、側面去看,這缸水都可以算是空氣魚缸了。
我們也不必管裡面的密度到底如何,是否過低,我只是想說,為什麼很多的新魚友,即使魚缸裡沒有魚,雜質就是清除不了呢?
這裡是有很多細節問題的,反反覆覆還是上述的諸多原因。
我也不必去說我的其他魚缸水質了,相信很多魚友也都看到了,至少紅肚鳳凰的魚缸還是沒有過濾的,那對迷你鸚鵡種魚的魚缸,過濾也是最為薄弱的,為什麼水質都沒有問題?
養水就是困水加循環,養魚就是選好魚。
我認為魚缸的養水,其實就是困水加循環罷了,至於濾材和硝化細菌,反而是起到了輔助的作用,之所以有些魚友調理不明白,一個是時間未到、自己性急了,一個是完全把路子給走偏了。
而養魚的重點,其實就是選好魚。
魚的體質和膽量如果選不好,那就是對於這缸好不容易養出來的水的,最大傷害者。
我們在疲於調理水質的同時,還要兼顧或者說顧及到給每一條觀賞魚治病,只要是在養水期,魚缸裡添加一樣多餘的東西,包括了觀賞魚的體表黏液增多,和各種所謂的魚藥,這個水質想要再次養起來,那就等同於重新開缸了,由此可見,其難度會有多大?
而很多新魚友,在新魚入缸的養水期,忽略的正是以上幾個重要的關鍵步驟,所以肯定導致養水失敗,魚缸的水質永遠也調理不出來。
包括了我的鎏金金魚、宮鵝金魚以及蝶尾,尤其是宮鵝和蝶尾,都是新近倒缸的,但是哪個水質出現問題了?也都是些極為簡單的普通上濾罷了。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