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橘,聽名字就覺得甜,事實上也如此。天台縣坦頭鎮果農邱小平種的砂糖橘,品質上乘,今年豐產,增收在望,孰料寒潮頻襲,200畝橘子來不及採摘,掛在枝頭挨凍。
這些天,經媒體報導、網絡傳播,當地政府發動,集結社會愛心人士相幫,也只收售了六七十萬斤,還有一半眼睜睜看著被凍壞,損失不可謂不慘重。
原本賣5至8元一斤的砂糖橘,現在只賣2元一斤,自採的1.5元一斤,為的只是挽回部分成本。這橘子我也嘗過,品相、口感的確不錯,兼以種植的地方好,無公害,保質期也長。在此呼籲全社會愛吃橘人士,多買多吃,還可以分贈親友;廣大志願者趁雙休日或其他時間,組織前往幫助採摘、行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眾人的力量,能夠將這揪心的砂糖橘變成愛心橘,捂一捂因天災受傷的果農心。
(台州日報早前報導)
一枚砂糖橘的遭遇,讓人看到農業「靠天吃飯」的命運,仍未從根本上擺脫;還看到種植農民面對市場風險的無奈。原本經商的邱小平,七八年前本著做職業農民的情懷,回鄉種起了砂糖橘,應該說獲得了成功。但人算不如天算,天時有變,一場寒潮就讓他豐產不豐收,巨大投入血本無歸;市場信息不對稱,營銷渠道不暢通,也讓他在突如其來的變故面前束手無策。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他賣了一部分橘子,但他很有品牌意識和市場良知,稱如果橘子繼續挨凍,品質受影響,就不準備再賣了。
一定還有許多種植領域,被自然與市場兩大風險困擾。農民投入越高,生產規模越大,一遇極端惡劣天氣和市場風吹草動,經濟損失也越大。
春種秋收冬藏,農業是個長線產業,依靠科技提升農產品質,這一點時下做得到位,但抵禦自然災害,還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靠性。就拿邱小平種砂糖橘來說,應對這次寒潮,他也採取蓋膜的辦法保溫,但只用了單層,遠遠不夠,農技專家支招該用雙層膜,已經來不及了;還有寒潮降臨時風大,掀了膜,也致砂糖橘和果樹受凍厲害。一年到頭,農業面對可能的風災、雨災、凍害、旱災等,需要從完善設施、提升科技方面著手,實現降災減損。
給農業系好保險帶,是讓職業農民安心從事種養業的一大前提。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市場經濟國家扶持農業發展的通例。無論是種類還是地區,農業保險都有待於進一步擴面、落地,打破區域不平衡局面,讓更多農民受惠。
農產品進入市場交易,才有望獲得效益。流通領域裡,大型商場、超市可以提前和農業種養大戶做好對接,更多更健全發展「訂單農業」,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難題。針對邱小平遇到的賣橘難問題,市供銷社就主動與市區商超負責人聯繫,表示明年建立合作關係,幫助拓寬銷售渠道。數字和人工智慧時代,優質農產品賣難,藉助「人民智慧」和「人工智慧」「兩智融合」,應該可以迎刃而解。一切事在人為。
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路徑,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只有依靠科技,延長產業鏈,實現與工業無縫對接,農業才能改變「弱質」產業地位,類似「橘賤傷農」現象才能有效規避。
責任編輯:王奔
【來源:台州新聞APP】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