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餘觸壁的一刻,中國男子仰泳第一個世界冠軍誕生了。看臺上的中國遊泳代表團成員們激動地站了起來,瘋狂慶祝。
人群中的徐國義並沒有太誇張的表情,那頂藍色棒球帽壓低的帽簷遮住了他的大半張臉,也蓋住了右腦上長長的手術刀疤。
這個47歲的中年男人是徐嘉餘口中勝似父親的教練,一年半年前他才經歷了腦部腫瘤手術。
徐國義帶出了徐嘉餘,帶出了葉詩文,帶出了傅園慧……他是中國泳壇當之無愧的金牌教練。
為弟子,腫瘤手術後半年便復出
說話和聲細氣的徐國義並沒有一般教練的刻板嚴肅,他帶的訓練組歡聲笑語一直是最多的。碰到傅園慧這些的段子手插科打諢,他也能跟著樂。
「訓練的時候看不到他板著的面孔,也不會有生氣的大聲責罵。」徐嘉餘一直很喜歡徐國義的帶隊氛圍。
因為都姓徐,從小他就常常被問是不是教練的親戚,他總會說:「徐教練就是我遊泳隊的爸爸。」
這樣的誇讚並不是隊員說說而已,大到為人處世,小到吃飯睡覺,徐國義一直在隊中扮演著父親的角色。
「多吃點,開空調一定要注意別感冒……」這樣的叮嚀讓徐嘉餘耳朵都要聽出老繭,但每次訓練完聽到教練這麼嘮叨都讓他暖心。
但在泳池邊,這樣的嘮叨一度遠離過隊員。
帶著大大小小七八名隊員,每天十多個小時的泳池邊、健身房的訓練指導,徐國義常年如一日。2015年年底,突發的顱內惡性膠質瘤不得不讓他暫時停下工作進行治療。為了不影響隊員訓練,徐國義一度並沒有向隊員透露患病的內情。
當年年底的手術非常成功,僅僅四個月後,徐國義就到全國冠軍賽現場為弟子加油鼓勁,而休息恢復了不到半年,他便忍不住回到泳池邊為隊員備戰裡約奧運會忙碌。
在裡約奧運會上,他執教的7位隊員全部進入決賽,徐嘉餘獲得了男子100米仰泳銀牌、傅園慧奪得了銅牌,而李朱濠的100米蝶泳(第五名)只落後菲爾普斯0.14秒。
即便這樣,他還是感嘆如果不是因病耽誤了幾個月,弟子們在裡約還能多拿到幾塊獎牌甚至金牌。
「我還站在遊泳池旁,也是希望你們在哪一天可以成為奧運會冠軍,本來我早就撤了,因為我的身體不是特別好。」徐嘉餘一直沒有忘記裡約奧運會後教練說的這句話。
改食譜,徐嘉餘半年增重4公斤
拿下世錦賽冠軍後,徐嘉餘迫不及待地將金牌掛在了徐國義的脖子上,抱著教練哭起來。
徐國義拍著弟子,笑著說:「運氣還可以,有點小緊張。」
弟子沉穩努力的秉性,徐國義非常清楚,他知道徐嘉餘甚至有些痴迷於訓練。在訓練上他從不操心,他一直在細節處關注這位弟子。
即便有當今泳壇最好的仰泳技術,但徐嘉餘的體重和肌肉含量一度並不在最佳。
過去徐嘉餘76公斤的體重在徐國義看來偏瘦,肌肉含量的欠缺會影響這位仰泳天才的划水和打水的力量。
於是,徐國義為弟子改了食譜,在今年的兩次澳大利亞外訓中,徐嘉餘每天都以牛排為主,體重也增加到了80公斤。
不要小看了4公斤,體重和肌肉比重的增加讓徐嘉餘的技術能夠完美發揮。
由於常年在隊裡訓練,徐國義往往也在扮演父親的角色,和隊員掏心掏肺。他期待自己的每一個弟子都能夠變得更優秀。
「要先會做人其後做事,即便是將來當了奧運冠軍,也要有禮貌,要知道感恩。還是那句話,別覺得自己有多帥,比你酷的人多了去了,只有拿到冠軍,你才是最英俊的那個。」這些教誨徐嘉餘也一直記在心裡,在外人看來,徐嘉餘也是隊中最自律的那一個。
相比上升期的徐嘉餘,奧運冠軍葉詩文這些年來經歷了眾多波折,成績的下滑,腳踝的碎骨……但在不斷給弟子打氣,放鬆心理的過程中,也是徐國義鼓勵「小葉子」利用奧運會和世錦賽的間歇去清華大學讀書,和優秀的人一起,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他一直告訴葉詩文,「只要你自己不放棄遊泳,教練和隊裡都不會放棄你。」
裡約奧運會後大紅大紫的傅園慧也承受著外界無法察覺的壓力,徐國義則經常和弟子溝通,讓她明白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才是本分,「所有的熱鬧最後都會歸於平靜,如果放低對自己的要求,最後只能泯然眾人。」
泳池和隊員才能帶給我價值感
在浙江遊泳隊,徐國義是出了名的工作狂。這位享受國務院津貼的教練幾乎把家都安在了隊裡。
徐國義的妻子樓霞(挖掘了葉詩文)也是遊泳隊的教練,由於工作忙碌,夫妻倆沒有拍過婚紗照,也沒有擺過喜酒,甚至一直沒有要孩子。
他曾經告訴《北京青年報》自己沒辦法分心,「有了孩子就會影響到我的執教精力,我肯定就不能像現在這樣。我自認為在遊泳教學上自己還是有些辦法和經驗的,我想把全部身心放在培養隊員上,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我的價值。」
對工作如此投入,徐國義的想法很簡單,「趁我身體還能承受的時候,我得多做些事情。我得用實際行動告訴弟子們,我都能如此快樂享受著遊泳帶來的樂趣和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們更沒有理由放棄努力。」
教練的默默付出,隊員都看在眼裡,「徐指導全身的熱情都在泳池裡,我們要用12分的努力去回報。」蝶泳新星李朱濠就希望用獎牌甚至金牌去報答教練傾注的時間和心血,「教練用他的行動在表示,我們是他的孩子。」
對於徐國義來說,自己帶著的七八個隊員都是從小帶大的孩子,從選材入隊的一刻起就一直看著他(她)們長大,而這個看似枯燥漫長的過程就讓他樂在其中。
「我還是有這種價值觀,我就喜歡帶自己從小培養的選手,看著他們一步步成長一步步提高,這樣我才有更多的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