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經過去一多半,截止現在,已經有42家食品企業公布了2017上半年的成績單。從統計表格來看,康師傅、雙匯、統一、達利、旺旺成為上半年營收最多,銷售規模最大的五家企業。其上半年營收依次為:285.67億元、239.97億元、108.86億元、98.89億元、93.47億元。
但從淨利潤來看,雙匯、海天、達利、旺旺居於前四,淨利均在10億以上,而銷售規模較大的康師傅和統一營收均在百億以上,但淨利卻跌落前五名,都在10億以下。
眾所周知,上述的康師傅,旺旺,統一都屬於臺資企業,康師傅的創始人從1988年就來到中國投資,而旺旺和統一則稍晚一些,在1992年進入中國。這三家知名企業曾靠推出數款明星產品而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旺旺的旺仔牛奶,康師傅的紅燒牛肉麵,統一的老壇酸菜以及小茗同學等風靡一時。很長時間裡,康師傅、統一、旺旺這些來自臺灣的食品企業在產品本身和渠道流通上都扮演著引領的角色。
然而實際上,這三家臺資企業早已偷偷走了下坡路。
2013年開始,3家臺企營業額開始下滑
從公布的上半年年報來看,除康師傅營收是在增長之外,統一營收108.86億元,同比下降7.1%,中國旺旺上半年營收93.47億元,同比下降3.7%。
淨利潤來看,中國旺旺淨利潤最居前,盈利達到15億元,但同比降低了14.5%;統一淨利潤為三家臺企最低,為5.7億元,同比降低26.52%。相比之下,康師傅倒是交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營收增長的前提下,淨利潤7億元同比增長了54.59%.
但這並不意味著康師傅沒有在走下坡路,反之,2016年上半年財報被認為是康師傅10年以來最差的一次財報。
根據三家臺企上市之後的2009年到2016年的財務數據,我們明顯能看出它們營業額的下滑實際上從2013年就已經開始,且在2013年達到業績的最高點之後,康師傅和旺旺的下滑幅度均為23%,統一下滑幅度為將近10%。
康師傅頻繁出售飲品資產
康師傅屢次出售飲品資產也引起了市場關注。今年2月份,康師傅以2.16億的價格將一處廠房與配套設施出售。又在幾個月後,康師傅發出公告表示,將主要生產和銷售茶、果汁飲料、碳酸飲料等產品的5家工廠出售。
另外,早在今年年初時,康師傅就曾進行過一次資產處置,將集團在西安空置的方便麵廠和飲料廠出售。同時康師傅的第二輪資產處置有望在今年三季度完成,涉及了南寧、南昌、成都等地的5家飲料廠。
正因為如此,康師傅2017年上半年亮眼的半年報也引發了質疑,有業內人士認為,康師傅淨利潤的虛高很可能是通過頻繁變賣自身資產而實現的,看似充足的現金流也可能是變賣資產得來的附屬品。
統一停工,旺旺裁員
今年7月份,「統一企業逼迫員工離職、關停工廠」這則關於統一的負面新聞傳開,內容包括統一關停了徐州、石家莊兩家工廠,以及與少部分遭遇「變相離職」的員工陷入勞動仲裁和法律訴訟中。
中國旺旺也不例外,進入2016年以來裁員近5000人。據悉,2016 年中國旺旺平均員工人數約為 47,115 人,而2015年該公司平均員工人數約為52,100人,平均員工人數減少了4985人。
銷售旺季停廠裁員,可見其產品銷售狀況並不是很理想。
金融專家金戈先生分析後表示,中國旺旺、康師傅、統一這三家臺企的業績狀況,實際上是體現了「消費升級」的現狀。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對於快消品企業創新度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企業想要發展,其產品就必須跟得上消費者的需求。
反觀這三家臺企,除了統一集團近兩年推出的小茗同學、湯達人外,並沒有再出現吸引消費者的明星產品,創新有所局限。另一方面,如今快消品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靠一兩個明星產品就可以走遍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
聲明:本文為蛋殼君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一律追查到底!更多有趣的投資資訊盡在藍海匯贏(ID:blueocean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