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廣西粵海 陳維賢
近些年,一些大眾水產養殖品種如羅非魚等價格低迷,南美白對蝦養殖由於病害頻發成功率低,而淡水魚養殖的水庫河流網箱要拆除,水產養殖者的未來何去何從?有養殖戶雖空守著良好的池塘或土地資源,養殖致富的夢想卻顯得遙遙無期。於是,有些人開始瞄準一些特種養殖,如蛙類的養殖。按照目前蛙類的價格,蛙養殖有這巨大的利潤空間,畝利潤達1-10萬元以上。雖有利潤空間,但蛙類還是比較新的養殖品種,很多人都是初次養殖,養殖技術和經驗掌握較少,養殖還是有一定的風險,下面就匯總了蛙類的一些主要病害常識,希望對廣大蛙類養殖者快速入門有所幫助。
一、歪頭病(白內障病或腦膜炎病)
歪頭病是近年來對蛙類高密度養殖造成較大危害的一種病,該病具有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無特效治療藥物等特點。
1. 病原:經鑑定,該病由「腦膜敗血伊莉莎白菌」引起(腦膜敗血性黃桿菌)。伊莉莎白菌屬是人和水產動物共患菌,普遍存在自然環境中。
2. 症狀:
(1)活力弱:病蛙前期精神萎靡,活力弱,食慾減弱,身體脫黏。
(2)歪頭:病菌侵入腦部,受到嚴重應激時,頭部歪到一側,受到驚嚇會順著「歪頭」方向在水中打轉,有的病蛙打轉後,立即死亡;
▲ 牛蛙歪頭病
(3)眼白膜或充血突出:有的眼睛出現白膜,隨著病情的發展,白膜增厚,出現「白內障」,有時還伴隨眼睛突出和充血。
(4)身體浮腫:死亡的病蛙部分身體浮腫、癱軟;
(5)腹水、肝膽腎白或腫大:解剖可見腹水多,肝臟腫大色深、發白或土黃色;腎臟腫大或發白;肺縮小或有肺氣腫;胃部無食物,膽囊腫大、充盈。
(6)白色結節:發病嚴重的蛙脊椎兩側有白色結節,類似瘤狀物,剪開呈濃白狀。
▲ 牛蛙白內障,身體浮腫、癱軟
▲ 黑斑蛙浮腫;泰蛙歪頭,身體浮腫
3. 流行季節:發病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夏季7-10月,一般水溫達到25℃以上。
4. 危害對象:蝌蚪、幼蛙、成蛙及親蛙均可感染,小蛙尤為嚴重。
5. 預防措施:
A. 保持好的水質、底質環境。餵料後的蛙需要飲用池水,所以要勤換水、定期使用改底、增氧藥物改善池塘環境。
B. 科學餵料。
C. 合理控制密度。蛙規格變大後要適當分塘,減少密度。
D. 加強蛙體自身抵抗力。添加多維、乳酸菌、富魚康等營養促消化、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定期使用保肝護膽的藥物。
E. 治療宜早不宜遲。無活力或白內障(歪頭)時,就要開始治療,減少投餵量,加入抗生素內服,配合改善水質。當池塘開始大量死蛙(小蛙超過100隻,大蛙超過50隻)時,應停止餵料,降低水位,使用「粵海金碘」消毒水體,及時無公害清理死亡或無治療價值的病蛙。
二、腹水病
1. 病原:嗜水氣單胞菌。
2. 症狀:病蛙行動遲緩,厭食,腹部充水膨大,體表無明顯症狀。解剖有大量腹水,腹水呈淡黃色或黃色,腸胃充血發紅,有的還伴隨肝腫大。
3. 流行季節:5-10月,發病率可達50%,致死率30%-50%。投餵不乾淨餌料、 蛙類暴飲暴食等均會引發此病。
4. 危害對象:蛙和蝌蚪。
5. 防治措施:
A. 投餵新鮮營養全面的飼料;
B. 定期換水,並使用「紅菌素」、「乳酸菌王」、「富水美」等水質改良製劑改良水質與底質。
C. 定期內服「多維」、「五黃精華液」、「乳酸菌王」、「富魚康」等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對發病蛙採取內服「恩諾威」+「魚蝦肝膽舒」連續7天治療。保持優良水質。
三、紅腿病(紅斑病、出血性敗血病)
1. 病原:嗜水氣單胞菌、假單胞菌。
2. 症狀:病蛙腿部底側及內側等處出現紅斑,紅斑有時蔓延至下頜。有時病蛙腹部、肛門附近及尾部處出現血斑塊。病蛙腳趾發炎,皮膚和肌肉逐漸潰爛,常伴隨腹部膨脹、腸炎、肝膽病等。病蛙水面打轉、腹部有血水流出,嚴重出現嘔吐或便血的現象。
3. 流行季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水溫20℃時最常見。
4. 危害對象:主要危害即將長出後肢的蝌蚪、幼蛙和成蛙。
5. 防治措施:
A.分池及運輸注意小心操作,防治蛙體受傷;
B. 定期投餵「五黃精華液」、「免疫多糖」、「多維」等增強抗病力;
C. 定期10-15天用聚維酮碘消毒池水;
D. 發病時用3%鹽水或10mg/L高錳酸鉀溶液或「粵海金碘」浸泡病蛙10-15分鐘。
四、蛙愛德華氏菌(或傳染性肝病)
1. 病原:遲鈍愛德華氏菌,常因環境突變應激誘發此病。
2. 症狀:病蛙表皮可見出血點或皮膚充血,腹部膨脹,解剖可見大量腹水流出,肝臟、腎臟腫大,組織出血,嚴重者肝腎點狀出血壞死。
3. 流行季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季較為嚴重。
4. 危害對象:幼蛙及成蛙。
5. 防治措施:
A 定期消毒池水、工具、食臺等;
B 發病時每2天消毒一次,內服抗菌藥「恩諾威」或「粵氟欣」+「魚蝦肝膽舒」連續7天以上。
五、腸胃炎病
1. 病原:點狀產氣單胞菌。
2. 症狀:該病易發生,蔓延快,死亡率高。病蛙起初表現不安,東遊西竄,常鑽入泥中休息,之後停止進食,離群獨遊,或躺在岸上陰涼處,縮頭弓背,雙目緊閉,反映遲鈍。病蛙腹部膨大,擠壓有淺黃色或帶血粘液或膿液從肛門流出。解剖腸胃無食物並充血發炎。
3. 流行季節:6-9月,水溫25-32℃。
4. 危害對象:主要危害幼蛙、成蛙。
5. 防治措施:
A 定期7-10天環境消毒(發病每2天消毒一次),並使用「紅菌素」、「乳酸菌王」、「富水美」等水質改良製劑改良水質與底質。
B 定期內服「多維」、「五黃精華液」、「乳酸菌王」、「富魚康」等增強非特異性免疫。
C 對發病蛙採取內服「恩諾威」或「粵氟欣」+「魚蝦肝膽舒」連續5-7天。同時消毒水體,並保持優良水質。
六、腐皮病
1. 病原:奇異變形桿菌、克氏耶爾森菌、嗜水氣單胞菌等
2. 症狀:病蛙體表皮膚粘液減少,發黑,隨後頭背部皮膚出現裂紋或白色紋,並開始逐漸腐爛、露出肌肉;同時四肢腳趾及關節紅腫,瞳孔出現黑色顆粒,逐漸變白失明;病蛙皮下及腹腔積水,內臟有不同程度病變。
3. 流行季節:4-11月,水溫20-28℃。
4. 危害對象:幼蛙和成蛙。
5. 防治措施:
A. 定期換水、調水,保持水質新鮮。
B. 投餵營養全面的飼料,及定期拌餵「多維、免疫多糖、富魚康」等增強體質;
C. 定期消毒池水、工具、食臺等;
D. 發病時可用高錳酸鉀20g/m3浸浴10分鐘,1次/天,浸浴2次;池水用「粵海金碘」等每2天消毒一次,連用3次;內服抗菌藥連續7天以上。
七、鰓黴病
1. 病原:黴菌。
2. 症狀:鰓組織充血、出血,後期鰓絲變蒼白,呼吸功能喪失致死。
3. 流行季節:5-10月,5-7月為高峰期。
4. 危害對象:蝌蚪。
5. 防治措施:更換池水,用「粵海金碘」對水池消毒;
▲ 顯微鏡下的鰓黴
八、白斑病
1. 病原:柱狀黃桿菌。
2. 症狀:體表出現白斑或潰爛,嚴重沉在池底不動。
3. 流行季節:5-10月。
4. 危害對象:蝌蚪。
5. 防治措施:更換池水,用「粵海金碘」對水池消毒;
九、氣泡病
1. 病因:一般情況下氣泡病多是由於池中有機質大量發酵所產生的氣泡被蛙類、蝌蚪吞食而致。水溫過高,水中溶解氧、硫化氫等氣體過飽和都會成為發病誘因。
2. 症狀:蝌蚪腸道內充滿氣體,腹部膨脹,身體失去平衡而仰浮於水面,嚴重時,膨脹的氣泡阻礙正常血液循環,破壞心臟,解剖後可見腸壁充血。
3. 防治措施:
A. 勤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控制池中水生植物數量。
B. 對發病蛙可採取向養殖池加10ppm食鹽或加井水的方法進行治療,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採取全池潑灑「富水美」。
十、水黴病
蛙類、蝌蚪越冬期身體擦傷易發生水黴病。該病死亡率不高,會影響蛙生長並引發其他疾病。
1. 病原:水黴和綿黴屬真菌。
2. 症狀:蛙體表形成棉絮狀絨毛,嚴重時會造成皮膚、肌肉潰爛。
3. 流行季節:11-3月份,水溫低於25℃時。
4. 危害對象:主要危害蝌蚪、幼蛙及成蛙。
5. 防治措施:
A. 蛙運輸、分池過程中小心操作,謹防造成外傷。
B. 一旦發病,可以用「粵海金碘」對水池消毒,對水黴病真菌具有抑制和治療作用。
十一、胃腸套結病
1. 病因:A. 暴食;B. 太早投餵大號料或大小不均勻的餌料,投餵時間過長。
2. 症狀:蛙的胃部和腸頭形成擠壓,呈凸套,胃部食物無法進入腸道而至,發生此病的死亡率比較高,且難控制。
3. 流行季節:4-10月。
4. 危害對象:主要危害幼蛙及成蛙。
5. 防治措施:
A. 儘量保持環境安靜,水質新鮮且穩定。
B. 選擇大廠家的飼料,並根據廠家建議及品種規格投餵合適的飼料。
C. 一旦發病,可以使用「恩諾威」或「粵氟欣」+「魚蝦肝膽舒」等連續內服5-7天。
十二、脫肛病
1. 病因:有腸炎,消化不良,腸胃有積食。
2. 症狀:肛門甚至部分腸道突出體外。
3. 流行季節:4-10月。
4. 危害對象:主要危害幼蛙、成蛙。
5. 防治措施:
A. 預防:內服(恩諾威或粵氟欣+魚蝦肝膽舒)與(富魚康+多維+魚蝦肝膽舒)交替拌料內服。
B. 治療:已經脫肛的基本沒得治,建議增強免疫力保守治療。
十三、蛙病毒病
1. 病原:虹彩病毒。
2. 症狀:該病病程短,蔓延快,死亡快。病蛙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接著體表有出血點,背部局部潰爛;腹部有出血點,四肢發紅、潰爛。解剖腸壁嚴重充血,無食物,有的肝膽腫大。
3. 流行季節:4-10月,水溫20-30℃。
4. 危害對象:主要危害牛蛙、變態不久的幼蛙及虎紋蛙。
5. 防治措施:
A. 定期更換池水,對水池、工具、食臺消毒;
B. 購買正規廠家的苗種;
C. 注射蛙病毒疫苗(滅活細胞疫苗)。
十四、寄生蟲病
1. 病因: 密度過高、水質惡化。主要有車輪蟲、錨頭鰠、斜管蟲、杯體蟲等
2. 症狀:蝌蚪體表及尾部遍布水黴狀生物、尾部粘液變少,鏡檢可見大量纖毛蟲。
3. 流行季節:3-7月,4-6月高發,水溫20-25℃。
4. 危害對象:蝌蚪期。
5. 防治措施:徹底清塘、勤換水,使用專用殺蟲藥物對寄生蟲進行殺滅。
十五、水生昆蟲
有些蛙類養殖池清塘不徹底或是進水時帶入水生昆蟲,會發生比較嚴重的蟲害。
1. 如水蛭、水蜈蚣、蜻蜓幼蟲、龍蝨幼蟲等。
2. 危害對象:水蜈蚣、蜻蜓幼蟲、龍蝨幼蟲主要危害蝌蚪期,水蛭危害蝌蚪至成蛙期。
3. 防治措施:蛙池放蛙養前做好清塘工作,進水口用濾水網袋進行過濾是防治該病的根本措施。
養殖病害出現了,治理是比較困難,有時病害也會造成大量的損失,所以養殖者要注重預防,總結預防措施主要在於:常調水、換水,注意隔離病原或病害(特別是注意水源是否乾淨)進入塘;定期用溫和藥劑消毒、內服有利於免疫及消化的保健藥品。除了病害的危害,蛙類養殖的「大吃小」現象也要注意,定期分規格分塘養殖,提高養殖過程的成活率,減少損耗,才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空間。
福利:
粵海富魚康健康生態「三期」養蛙模式推薦:
苗期潑水:高營養,促變態,強免疫,利成活
後期拌料:強誘食,助生長,早上市,賣好價
定期調水:降氨氮,穩水質,利環保,更健康
編輯 | Hilda
審核 | jin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