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適當避開「團隊合作」?心理學家的結論很統一

2021-01-10 心理研習社

#實用心理學#

人多了力量就一定會變大嗎?現代心理學給出的答案是:未必。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於美國佛羅裡達州發射升空,起飛僅七十三秒後,飛船發生解體事故,造成機上七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在後續的跟蹤調查中,這起災難被官方定性為一起源自於NASA組織文化和管理決策層缺陷的人為事故。

對,你沒有看錯,飛船解體並非是遇到了某些無法克服的技術難題,而是因為團隊的管理上出了問題。其實在事故當天,工程師們已經發出了在低溫條件下強行發射的風險預警,但管理者依舊選擇了向上級隱瞞這一巨大隱患,最終釀成慘劇。

後來,這段反面教材作為「人多不一定力量大」的典型成了學術界的探討對象,許多學者針對團隊規模與個體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繫展開了研究。

01社會懈怠:得不到賞識,我就開始划水

1993年,一項來自《性格與社會心理期刊》的研究顯示:集體在完成同一個目標的過程中,每一位成員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要遠遠低於其在獨立工作中的付出,簡單來說,團隊的規模越大,「划水摸魚」現象就越嚴重。

學術界使用社會懈怠的觀點來解釋此類心理變化,嚴格來講,它是一種極難消除的社會現象。心理學家Karau認為,在團隊人數完成增長後,內部成員所收穫的支撐感會被他人快速稀釋,繼而出現團隊凝聚力降低的情況。一旦領導者沒有及時進行矯枉過正,個體很容易產生不滿情緒,接著開始拒絕與他人的配合。

事實上,人數增長還會造成責任界限的模糊和分散,一旦有人開始覺得自己沒有得到賞識或者付出的努力與回報並不匹配之時,類似「你不做,我不做,總會有人來做」、「別白白努力給別人做嫁衣,搭車搶功勞就好」的心態就會蔓延開來。當超過90%的成員都開始這麼想的話,團隊整體的效率可想而知。

02林格曼效應:人一多,效率就低

1913年,心理學家Ringelmann指出:個人在完成集體任務時的貢獻程度與小組規模之間成反比關係,他認為團隊中的個體會隨著團體規模的變大而呈現出越來越低效的趨勢。

隨後,《Journal of Management》期刊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提出了「歷程損失(Process Loss)」的學術概念。它的出現會干擾群體得到一個最優解,引導集體更偏向專注於成員間共有的信息,而非個體自身的專業知識。

在實驗過程中,兩組被試者均被要求對某一候選人A能否當選領導而給出客觀的評判,整個選舉階段唯一的區別在於:甲組拿到了同樣的介紹卡(列舉了關於A全部的10個優點,5個缺點),而乙組拿到的則是內容略作調整後的10類介紹卡(每張卡片均列有關於A的5個缺點,卻僅有其1個獨立的優點)。

讓人大跌眼鏡的結果出現了——甲乙兩組被試者投贊成票的比例分別是85%和21%。這個實驗充分地反映出了一個心理學事實:在團隊決策過程中,相對獨立的獨立信息其實並不能很好地被共享,而那些共同擁有的信息則可能被過分地放大。

03團體迷思:群體的想法,不一定是個人的真實想法

1972年,心理學家Janis在《Victims of Groupthink》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團體迷思的理論,它反映出了一種在團體決策中,成員觀點逐漸趨於同集體一致的心理學現象。受其影響,一些存在爭議的想法、創意十足的觀點或切實客觀的意見並不會被個體主動提出,最後導致集體作出一些看上去違背常理、甚至可以說是極度糟糕的決斷。

簡單來說,團隊在協作過程中會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個人想法和價值的損失,從而產生出「N+N<2N」的效果。現代心理學觀點認為,個體在參與集體討論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一定的從眾傾向,那就是大家認為是對的,哪怕我有所懷疑,最後也會迫於群體壓力而選擇順從和避而不談。這一理論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絕大多數團隊討論的結果是一些顯而易見的常識,而非獨立思想間產生的碰撞。

此外,隨著規模地增長,話語權會固化在某些特定的個體之上,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大部分團隊中活躍的個體往往是特定的那幾個人,其餘的人受限於身份、地位或能力等問題,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沉默。在這樣的情境中,團隊意志的體現往往是極個別人思考的結果,因此很難在創新方面做出突破。

參考資料:《認知心理學》

相關焦點

  • 孩子為什麼變成電視迷?心理學家研究得出結論,這兩個原因是關鍵
    等到她們幾個麻將結束後,曉樂留我們在她家吃晚飯,她在手機上點了很多外賣。在等外賣到來的期間,曉樂拉著我訴苦:「我都快叫我兒子氣瘋了,每天盯著電視,一刻也離不開電視,有沒有什麼好的法子?」我很詫異,因為下午我們幾個不打麻將的一直是邊看電視邊聊天,曉樂的兒子一直跟孩子們追逐打鬧,即使在客廳眼睛都沒瞄電視一眼。你會讓孩子看電視嗎?
  • 美國心理學家:孩子的出生順序,決定了他的性格和命運
    心理學家凱文·萊曼(Kevin Leman)在《你為什麼是你》一書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孩子的出生順序對其人格、性格的塑造,未來發展起決定性影響。」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浦·維裡通過一系列調查研究得出的普適性結論。
  • 大事記|我們為什麼喜歡咬指甲?
    心理學家表示:「每個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咬指甲,當提及這種行為有害時,一小部分人就會注意並改正。」雖然過度的咬指甲很普遍,但心理學家在最近的幾十年才開始研究。 心理治療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這源自口欲期被壓抑的心理發展。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口欲滯留有很多原因,包括餵食過少或餵食過多、母乳餵養時間過長、母子/母女關係存在問題等。
  • 美國心理學家蒂姆·墨菲:為什麼攻擊性很強的都是「老好人」?
    美國心理學家託馬斯·摩爾有個建議:你最好只和會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 因為那些看似不會憤怒的人,其實會用更獨特的方式回擊你——比如下屬拖延工作,伴侶故意哪壺不開提哪壺,普通朋友在你背後搬弄是非…… 這種沒有被直接表達出的憤怒,被美國心理學家蒂姆·墨菲稱為「隱形攻擊」。
  • 日本心理學家證實貓確實知道自己的名字 但還是無法跟狗比
    在日本的貓咖啡館裡做的研究顯示,寵物貓比我們所認為的更理解我們。貓懂的事情可多了:怎麼抓老鼠,開罐頭的聲音代表什麼,甚至還知道要怎麼佔領網絡。但貓專家齋藤慈子最常被人家問的問題,卻是貓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名字? 這也是狗早已為人所知的一種能力。
  • ninepercent官方手勢了解一下:團隊照終於統一,粉絲激動不已
    之前團隊就曬出過幾張團體照,但是仔細一看,每個成員的手勢動作都是不一樣的,嚴格來說,一個團隊,統一的口號,統一的手勢也是很重要的大概是現在團隊已經完全成熟了,終於,我們ninepercent有了屬於自己的統一手勢了,然後馬上就在社交帳號上面發布了一張統一手勢的團隊照!
  • 心理學家:真正內向的男生,骨子裡都有這三個特徵,千萬別輕易撩
    心理學家:真正內向的男生,骨子裡都有這三個特徵,千萬別輕易撩1、內向的人往往很羞澀,不會表達自己的感情,碰到感情問題就會逃避。內向的男孩子看起來非常高冷,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會吸引女生。不過正是因為他們的高冷失去了很多交朋友的機會,朋友少,他們就懂得如何去經營這份感情,在和人交流中往往更加專情。
  • 劍橋大學導師揭秘,為什麼別人的評價對我們如此重要?
    下面從三個方面分析一下為什麼擅長讚揚與責備、能切身處地為對方考慮,在職場上是多麼重要呢:01| 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心,人皆有之心理學家本.達特納認為:「工資與升職的重要性更在於它們體現了尊重或輕視,而不是所帶來的物質利益。
  •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撩一個性格內向的男生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性格。人們常說「女追男隔層紗」,有時候,女生主動一點,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往往能夠如願以償。不過,這個規律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成立,還需要考慮一下男生是什麼樣的性格。有時候,如果不考慮對方的性格特點,而盲目追求的話,反而會適得其反。
  • 魚為什麼哪怕是遍體鱗傷也要去向天空飛躍,心理學家的這番話亮了
    在一次心理學講座上,主講的心理學家為我們講了一一個故事:從前有一條小魚,它每天都對著天空發呆,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像鳥兒那樣飛到天空去,在白雲和藍天之間翱翔。同伴們對它的願望都覺得不可理喻,認為魚兒本應該生活在水裡,在山澗和水草間嬉戲,在清澈的河水裡,有吃不完的食物和吸不盡的氧氣。
  • 棉花糖實驗被推翻,得出了什麼驚人的結論?
    反正我從小是聽著這個長大的,告誡我們要克制住自己心中的欲望。實驗大概是這麼回事 大約90個4.5歲的小朋友圍在一個房間裡,他們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塊棉花糖,可以馬上吃,但假如能等15分鐘,他就能拿到兩塊。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小朋友,你會怎麼選?
  • 看到別人出糗,我們為什麼反而覺得竊喜?心理學家:這很正常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關注並談論惡性事件呢?答案是,這是出於人類趨利避害的天性。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人們會喜歡並希望接近和佔有它。反之,對自己不好的東西,人們也會本能地厭惡並遠離它。而上面的這些惡性事件,對當事者自然是有害的,但對於局外人來說,卻是一種類似安慰劑的存在。
  • 海洋中弱小動物的生存法則,依靠團隊合作精神才能保護自己
    團隊精神動物界的鯡魚是一種身長約35釐米的小型魚類。體型小的鯡魚的天敵很多,任何體型比它大的肉食魚都想捕食它。那就要得益於鯡魚的團隊合作精神。單個的鯡魚只有加入團隊才能保護自己。數量眾多的鯡魚聚結成一個團隊,少則上萬條,多則百萬條。
  • 海洋中弱小動物的生存法則,依靠團隊合作精神才能保護自己
    那就要得益於鯡魚的團隊合作精神。單個的鯡魚只有加入團隊才能保護自己。數量眾多的鯡魚聚結成一個團隊,少則上萬條,多則百萬條。鯡魚每條鯡魚都要遵守三個規則:一是注意離自己最近的夥伴;二是當身邊夥伴動時也跟著動;三是夥伴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以便遇到緊急情況時進行空間調控。
  • 中學生為何要統一髮型?這個學生「投訴」亮了……
    我的髮型也是過關的呀,為什麼我在這件事情前後都感受不到任何的集體歸屬感呢?這些問題真的和髮型有關嗎?我們的髮型全部都是統一的,但為什麼在學校全都是「病懨懨」「無精打採」的呢?這些問題真的和髮型統一有關嗎?答案是否定的。你可能會認為我上述的例子全部都是少數的情況,可它們確確實實發生在我們的身上,這些是髮型統一能夠解決的嗎?答案是否定的,這難道不是教育的缺失嗎?
  • 心理學家的回答值得重視!
    其實爸爸疼愛女兒的現象,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為什麼比起兒子,爸爸就天生更疼女兒呢?我們先來看一組實驗:心理學家Jennifer曾經做過一則實驗:研究人員找了52對男孩女孩的爸爸,在他們身上掛一個錄音機,記錄兩天之內父子、父女之間所有的對話。
  • 「我們這一代人要看到統一的那一天」
    朱鳳蓮回答,關於美方宣稱取消美臺官方交往限制的問題,我們前天已經表明了嚴正立場。美國政府應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這是美方做出的承諾。我們堅決反對美方與中國臺灣地區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要求美方立即停止錯誤做法。民進黨當局頑固「倚美謀獨」,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必遭嚴懲。
  • 心理學家:為什麼錄音裡自己的聲音,既陌生又難聽?
    為什麼有的人能接受這種聲音,有些人就覺得很難受呢?其實,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了其中的秘密。(1)聲音為什麼不一樣?首先不說心理的因素,聲音不一樣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傳播的途徑不一樣。當你說話時,聽到的聲音是通過骨頭傳到耳朵裡的。這時候,聲音會更低沉,更有磁性,所以感覺更好聽一點。
  • 心理學家告訴你,人類為什麼害怕老鼠?
    對此,心理學家表示,對老鼠的恐懼是祖先傳給現代人的,當時它們的確能給人類健康造成真正的傷害。心理學家伊利亞·沙布申稱:「相對一些所謂的遠古生物而言,我們也是不久之前才成為有文明的人類。對老鼠、蛇、蜘蛛的恐懼是人類在古代時形成的。」據他介紹,通常女性更傾向害怕老鼠,因為在她們的情感元素中,恐懼心理表現得更為明顯。
  • 各種各樣解釋層出不窮,心理學家的說法亮了
    各種各樣解釋層出不窮,心理學家的說法亮了 看起來像是玄學的「孕吐」,也引得不少研究人員爭先對其展開了調查,想要解釋孕媽到底為什麼會孕吐。 關於胎兒性別,醫學上早有結論,是由準爸爸的染色體決定的,和孕媽關係不大,和孕媽是否孕吐就更沒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