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毒賽跑需要加速度!華山醫院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臨床試驗進展順利

2021-01-08 新民晚報

日前,君實生物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開發的重組全人源抗SARS-CoV-2單克隆抗體注射液(JS016)獲批進入Ⅰ期臨床試驗階段,於6月7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Ⅰ期臨床研究中心完成了首例受試者給藥。記者今天獲悉,該項目進展順利:第一個劑量組4例受試者均已順利完成了給藥,目前情況良好。這是全球首個在健康受試者中開展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臨床試驗,JS016也是中國最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圖說:第一位受試者給藥 院方供圖(下同)

今年1月,華山醫院Ⅰ期臨床研究中心(虹橋院區)投入使用,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常規臨床試驗工作逐步恢復正常,除了開展JS016的研究之外,中心下一步還將推進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工作。

審批經歷「超音速」

華山醫院張菁教授和張文宏教授聯合主持的中和抗體臨床試驗項目,通過健康受試者靜脈輸注JS016後的耐受性、安全性和藥代動力學特徵及免疫原性的研究,為探索JS016在人體中抗新冠病毒的治療與預防效果提供依據。

張菁告訴記者,JS016有別於新冠疫苗,其主要以治療為主,是國內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中和抗體藥物,是從康復期病人體內快速篩選並在體外重組表達具有高度病毒中和能力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

在與病毒賽跑的過程中,速度成為全球抗疫的關鍵詞。張菁介紹,該臨床試驗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從審批到項目推進,可謂分秒必爭。6月4日華山醫院倫理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審查該項目,經過謹慎論證後,獲得有條件批准;6月5日晚上獲得了國家藥監局應急批准件後,當晚又通過了人類遺傳資源辦公室的審批;在政府部門高效率指引下,華山醫院倫理委員會連夜啟動快審, 6月6日一早下達倫理正式批件。上海君實生物製藥公司緊急緊鑼密鼓準備試驗用物資,華山醫院研究團隊在各部門通力協作下,短短24小時內就完成了受試者篩選及入組。

圖說:中和抗體臨床試驗項目研究團隊

「在過去,我們尚無一個臨床研究項目如此之快,這次快馬加鞭,也正體現了政府、科研人員和從事臨床研究人員戰勝病毒的信念和勇氣。」張菁說。

沒有受試者就沒有藥物問世

任何一種藥物的上市,都必須經過臨床試驗,形容這種過程是「偉大而艱難」一點也不為過。

什麼叫臨床試驗呢?張菁解釋說,「神農嘗百草」就可以理解為最早、最原始的藥物臨床試驗。醫學發展飛速的今天,藥物臨床試驗已經有了一套完善的體系。「一個藥物到患者能夠使用已經經歷了藥物篩選、非臨床研究、臨床試驗等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只剩下不到1%的藥物研發成功可以為患者使用。」張菁表示,通俗點說,在臨床試驗前,藥物要先在動物中進行系統的臨床前毒理實驗,找到有害作用劑量水平、有效劑量水平等一系列指標。到了臨床試驗階段,根據臨床前的動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實驗數據推算首次用於人體起始劑量、設計不同劑量水平的臨床試驗,尋找人體中安全、有效的劑量範圍。

藥物臨床試驗不僅要遵循科學性原則,還要遵循倫理原則、國家現行藥品管理法、人類遺傳等法律法規,遵從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GCP)原則。臨床試驗中最重要核心是保證藥物臨床試驗過程規範,數據和結果的科學、真實、可靠,保護受試者的權益和安全。

臨床試驗的開展需要國家批准,臨床試驗分為I、II、III期,這三期臨床試驗依次實施,完成後向藥監部們申請上市,經審核獲批後,才能上市,給患者用,新藥批准上市後的臨床研究,稱之為IV期臨床試驗。其中,I期臨床試驗往往難度最大,面臨的風險也最高。

圖說:I期臨床研究中心

受試者一般分為健康受試者和患者兩種。每一個新藥面世的背後,都有著無數受試者的偉大付出。「新藥的臨床試驗,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張菁說,同樣作用機制的藥物會產生不同的可預期或者不可預期的臨床或者實驗室檢查異常的不良反應,例如過敏、噁心嘔吐等。本著對生命的敬畏態度和科學研究的嚴謹作風,研究人員會認真記錄每一項受試者自訴不適或實驗室檢查項目並進行評估,判斷是否與研究藥物有關,這些內容最後很可能會出現在藥物上市後的說明書中。

受試者的安全是首要的

受試者參加藥物的臨床試驗固然有風險,但這種風險其實也是可控的。張菁說,臨床前會最大程度從動物身上發現藥物安全隱患,從而最大程度淘汰掉一個不安全、療效不佳的新藥。臨床試驗中,研究者會根據藥物的特性以及臨床前動物實驗中觀察到的安全性數據,充分討論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嚴格制定風險管理計劃,在儘可能控制風險的情況下進行臨床試驗。同時,從倫理角度來講,臨床試驗必須得到倫理委員會嚴格審查批准後才能開始實施。

在臨床試驗實施過程中,受試者從知情同意、篩選、給藥、給藥後觀察、隨訪等各個環節,均有經過培訓的專業醫生、護士等給予密切觀察,一旦有任何不良事件發生,研究人員都會及時給予處理及治療。

科學嚴謹,不斷提高研究水平

華山醫院Ⅰ期臨床研究工作的開展始於上世紀60年代,上世紀90年代設立了12張床位專用於抗菌新藥Ⅰ期臨床研究,2008年擴建。2017年,華山醫院Ⅰ期臨床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半年前,Ⅰ期臨床研究中心(虹橋院區)也投入了使用。至今,Ⅰ期臨床研究中心已完成和在研40餘項臨床試驗項目,接受核查的臨床試驗項目均已通過。張菁說,受試者的安全與權益高於一切,正是他們的甘於奉獻才換得新藥的不斷問世和現代醫學的發展。研究者對每一個項目進行嚴格的風險管控,為每一位受試者的安全保駕護航。

在今年1-4月疫情期間,儘管臨床試驗沒有開啟新項目,但是工作沒有一刻停止,臨床試驗中有些受試者無法來院進行隨訪,採取電話隨訪、微信每日詢問等多種方式關心健康狀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後,中心馬上啟動了2項創新藥的I期臨床試驗,除此之外就是備受關注的新冠疫苗和中和抗體的臨床研究。張菁說,疫情防控形勢仍然複雜嚴峻,抗新冠病毒藥物、疫苗和生物製劑等研發迫在眉睫。「國內許多科研單位、製藥公司及醫療機構都在涉足相關藥物的研發和臨床試驗。任何一項臨床試驗都必須是嚴謹科學的,是以解決民生需求為根本目的的。現階段,研發人員、監管人員仍在不斷努力提高研發和監管水平,將助力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亞洲醫學中心城市的進程。」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左妍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臨床試驗啟動,完成首例受試者給藥
    6月7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完成了首例受試者給藥。這是全球首個已經完成了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後,在健康人群中開展的新冠肺炎治療性抗體臨床試驗,標誌著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藥物成功進入人體臨床評價階段。
  • 新冠病毒中和抗體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科隆大學醫院(UKK)、馬爾堡大學(UMR)、德國感染研究中心(DZIF)和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就新冠肺炎潛在治療與預防藥物展開合作 BI 767551(DZIF-10c)是一款強效的抗新冠病毒(SARS-CoV-2)抗體,在臨床前研究中已展示出具有前景的中和病毒的特性 1 / 2a期臨床試驗將通過靜脈輸注和吸入給藥,評估
  • 北大領銜科研團隊找到有望成藥的高活性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新華社華盛頓5月18日電(記者 譚晶晶)由北京大學領銜的科研團隊17日在美國《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介紹,他們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動物實驗證明,這些抗體有望用於新冠治療藥物研發和短期預防。
  • 新研究發現源自大羊駝的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
    來源:中國證券網新華社倫敦7月13日電 英國研究人員13日在學術期刊《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上發表論文說,實驗室研究顯示,源自大羊駝的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有望用於開發新冠治療方法。大羊駝等一些駱駝科動物體內會天然產生大量結構簡單的小型抗體,這類抗體可用於製備更微小的納米抗體。納米抗體不僅分子量小,還非常穩定,常被應用於藥物開發、臨床診斷等領域。
  • 《科學》:強效抗體組合抑制新冠病毒,動物實驗顯示保護效果
    由數十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報告了兩種強效中和抗體,並揭示出它們識別和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的具體機理。臨床前研究表明,單獨或混合使用這兩種抗體,均能保護動物免受新冠病毒的感染。研究人員指出,由於不同抗體使用了不同的作用機制,組合而成的「雞尾酒「療法將有助於對抗新冠病毒因突變而產生的耐藥性。
  • 牛津大學:源自大羊駝的兩種納米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
    源自大羊駝(llama)的兩種小而穩定的納米抗體(nanobodies),被證明可以中和新冠病毒SARS-CoV-2,並且以一種與其他抗體不同的新方式與刺突蛋白(S蛋白)結合。聯合使用特別有用,因為病毒必須同時改變很多才能逃脫;病毒很難做到這一點。納米抗體也有潛力成為一種強大的診斷工具。」COVID-19目前尚沒有特效治癒方法或疫苗。然而,臨床已有案例證明,向危重病人輸含有人體抗病毒抗體的恢復期患者血清可大大改善臨床結果。這種方法即被稱為被動免疫。
  • 新冠疫情研究最新進展:神奇的大羊駝,體內抗體能中和新冠病毒
    由此產生的基於大羊駝的Covid特異的「抗體混合物」可以在幾個月內進入臨床試驗。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 抗體是一類能與抗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球蛋白,也是我們人類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它們在一些特定細菌或病毒等抗原的刺激下,在我們身體內經過一系列相應變化,使其表面出現能與抗原相結合的類似於拼圖的東西。當我們再次感染相同的抗原後,抗體能夠找到這些抗原表面的特殊的蛋白質,並與之結合形成聚合物。
  • 百濟神州獲北京丹序生物在研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在大中華地區以外區...
    原標題:百濟神州獲北京丹序生物在研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在大中華地區以外區獨家開發權   8
  • 大羊駝體內抗體能中和新冠病毒!
    大羊駝體內抗體竟能中和新冠病毒!我大羊駝居然有朝一日不憑著憨憨本色出圈了?新華社倫敦7月13日消息英國研究人員當日在學術期刊《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上發表論文表明實驗室研究顯示源自大羊駝的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有望用於開發新冠治療方法
  • 牛津大學:源自大羊駝的兩種小而穩定納米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
    源自大羊駝(llama)的兩種小而穩定的納米抗體(nanobodies),被證明可以中和新冠病毒SARS-CoV-2,並且以一種與其他抗體不同的新方式與刺突蛋白(S蛋白)結合。
  • 大羊駝中兩種納米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藥物發現:源自大羊駝(llama)的兩種小而穩定的納米抗體,可以在細胞培養中阻斷該病毒與人ACE2受體的相互作用,從而中和新冠病毒
  • 華西醫院重組蛋白新冠疫苗獲批臨床試驗
    8月22日,記者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了解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重組蛋白新冠疫苗於8月21日獲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批文,該疫苗的研發過程中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和教育部與省市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國內多家科研單位大力支持與合作。
  • 新冠疫苗11月進展速覽
    隨著越來越多的候選疫苗進入科學研究視野以及大量臨床試驗的開展進行,人們對疫苗的關注也愈發關切。11月將近尾聲,翹首以盼的新冠疫苗,本月進展情況如何呢?中國秉承大國擔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積極推動疫苗進展。 新冠在研疫苗分為哪幾種? 接著,我們需要了解當前在研新冠疫苗主要分類。
  • 我國率先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疫苗臨床前都要經歷啥?
    目前世界上公開宣布被批准進行臨床研究的相關疫苗至少有8家,其中我國就有4家(3家為滅活疫苗,1家為腺病毒載體疫苗)。該項動物實驗結果曾直接或間接支持和助推了上述我國新冠疫苗的臨床獲批。最終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必須能被證明安全有效。而在臨床前研究中最能說明其有效的手段是動物實驗結果,尤其是在最接近人類的靈長類動物身上所做的動物實驗結果。在這方面,我國科學家走在了世界最前面。
  • 人類能對新冠病毒終身免疫嗎?
    近日,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COVID-19)基因序列已發生改變,並於6月在日本境內擴散。疫情之初,西方國家打出「全民免疫」的口號,旨在誘導人體對新冠病毒產生免疫功能。如今,群體免疫策略已被證實徹底失敗,而新冠疫苗研發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有些疾病,人類一經感染治癒或注射疫苗後就能終身免疫。
  • 科學家發現能完全中和新冠病毒的突破性藥物
    據外媒報導,來自匹茲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取得了一項科學突破,這項突破將可能有助於人們擺脫新冠大流行。具體來說,研究人員成功分離出了能完全中和新冠病毒的最小分子。 科學家們現在將利用這種分子來幫助製造一種用於人類的藥物(目前稱為Ab8),這種藥物可以完全摧毀導致COVID-19病毒並阻止它在人類體內複製。
  • 大羊駝體內抗體能中和新冠病毒?最新研究讓人大跌眼鏡......
    研究顯示,羊駝可產生消滅新冠病毒的抗體新冠病毒目前在全球已肆虐大半年了,雖然部分國家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面對強大的敵人2、《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大羊駝兩種納米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英國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研究所一項發布在《自然》子刊的論文顯示,研究者利用大羊駝血細胞中提取的抗體,製作出了新型納米抗體。
  • 全球頂級新冠疫苗動物試驗失敗,產生抗體也沒用!600億醫藥...
    全球又慌了,頂級新冠疫苗動物試驗居然失敗了!據外媒報導,牛津大學的COVID-19疫苗在試驗中未能阻止猴子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這打破了英國今年對擁有安全有效疫苗的希望。該疫苗是目前正在人類身上測試的頂級候選藥物之一。但是動物試驗的詳細結果表明,ChAdOx1 nCoV-19疫苗不能阻止獼猴感染病毒,也不能阻止動物將感染傳播給其他人。
  • 清華大學團隊研發獲進展 新冠肺炎疫苗5月底可進入動物試驗
    中新社北京4月1日電 (陳杭)清華大學張林琦團隊研發的擁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病毒載體的腺病毒疫苗和mRNA單克隆抗體藥物取得重要進展,5月底均可進入動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試驗階段。這是清華大學科研院副院長鄧寧1日在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上透露的。
  • 最新研究:大羊駝體內抗體能中和新冠病毒!
    研究顯示,「草泥馬」可產生消滅新冠病毒的抗體新冠病毒目前在全球已肆虐大半年了,雖然部分國家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面對強大的敵人,人類猶如「原始人」一般,手上沒有一件能打的「裝備」,疫苗、特效藥,統統沒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