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君實生物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開發的重組全人源抗SARS-CoV-2單克隆抗體注射液(JS016)獲批進入Ⅰ期臨床試驗階段,於6月7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Ⅰ期臨床研究中心完成了首例受試者給藥。記者今天獲悉,該項目進展順利:第一個劑量組4例受試者均已順利完成了給藥,目前情況良好。這是全球首個在健康受試者中開展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臨床試驗,JS016也是中國最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圖說:第一位受試者給藥 院方供圖(下同)
今年1月,華山醫院Ⅰ期臨床研究中心(虹橋院區)投入使用,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常規臨床試驗工作逐步恢復正常,除了開展JS016的研究之外,中心下一步還將推進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工作。
審批經歷「超音速」
華山醫院張菁教授和張文宏教授聯合主持的中和抗體臨床試驗項目,通過健康受試者靜脈輸注JS016後的耐受性、安全性和藥代動力學特徵及免疫原性的研究,為探索JS016在人體中抗新冠病毒的治療與預防效果提供依據。
張菁告訴記者,JS016有別於新冠疫苗,其主要以治療為主,是國內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中和抗體藥物,是從康復期病人體內快速篩選並在體外重組表達具有高度病毒中和能力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
在與病毒賽跑的過程中,速度成為全球抗疫的關鍵詞。張菁介紹,該臨床試驗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從審批到項目推進,可謂分秒必爭。6月4日華山醫院倫理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審查該項目,經過謹慎論證後,獲得有條件批准;6月5日晚上獲得了國家藥監局應急批准件後,當晚又通過了人類遺傳資源辦公室的審批;在政府部門高效率指引下,華山醫院倫理委員會連夜啟動快審, 6月6日一早下達倫理正式批件。上海君實生物製藥公司緊急緊鑼密鼓準備試驗用物資,華山醫院研究團隊在各部門通力協作下,短短24小時內就完成了受試者篩選及入組。
圖說:中和抗體臨床試驗項目研究團隊
「在過去,我們尚無一個臨床研究項目如此之快,這次快馬加鞭,也正體現了政府、科研人員和從事臨床研究人員戰勝病毒的信念和勇氣。」張菁說。
沒有受試者就沒有藥物問世
任何一種藥物的上市,都必須經過臨床試驗,形容這種過程是「偉大而艱難」一點也不為過。
什麼叫臨床試驗呢?張菁解釋說,「神農嘗百草」就可以理解為最早、最原始的藥物臨床試驗。醫學發展飛速的今天,藥物臨床試驗已經有了一套完善的體系。「一個藥物到患者能夠使用已經經歷了藥物篩選、非臨床研究、臨床試驗等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只剩下不到1%的藥物研發成功可以為患者使用。」張菁表示,通俗點說,在臨床試驗前,藥物要先在動物中進行系統的臨床前毒理實驗,找到有害作用劑量水平、有效劑量水平等一系列指標。到了臨床試驗階段,根據臨床前的動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實驗數據推算首次用於人體起始劑量、設計不同劑量水平的臨床試驗,尋找人體中安全、有效的劑量範圍。
藥物臨床試驗不僅要遵循科學性原則,還要遵循倫理原則、國家現行藥品管理法、人類遺傳等法律法規,遵從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GCP)原則。臨床試驗中最重要核心是保證藥物臨床試驗過程規範,數據和結果的科學、真實、可靠,保護受試者的權益和安全。
臨床試驗的開展需要國家批准,臨床試驗分為I、II、III期,這三期臨床試驗依次實施,完成後向藥監部們申請上市,經審核獲批後,才能上市,給患者用,新藥批准上市後的臨床研究,稱之為IV期臨床試驗。其中,I期臨床試驗往往難度最大,面臨的風險也最高。
圖說:I期臨床研究中心
受試者一般分為健康受試者和患者兩種。每一個新藥面世的背後,都有著無數受試者的偉大付出。「新藥的臨床試驗,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張菁說,同樣作用機制的藥物會產生不同的可預期或者不可預期的臨床或者實驗室檢查異常的不良反應,例如過敏、噁心嘔吐等。本著對生命的敬畏態度和科學研究的嚴謹作風,研究人員會認真記錄每一項受試者自訴不適或實驗室檢查項目並進行評估,判斷是否與研究藥物有關,這些內容最後很可能會出現在藥物上市後的說明書中。
受試者的安全是首要的
受試者參加藥物的臨床試驗固然有風險,但這種風險其實也是可控的。張菁說,臨床前會最大程度從動物身上發現藥物安全隱患,從而最大程度淘汰掉一個不安全、療效不佳的新藥。臨床試驗中,研究者會根據藥物的特性以及臨床前動物實驗中觀察到的安全性數據,充分討論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嚴格制定風險管理計劃,在儘可能控制風險的情況下進行臨床試驗。同時,從倫理角度來講,臨床試驗必須得到倫理委員會嚴格審查批准後才能開始實施。
在臨床試驗實施過程中,受試者從知情同意、篩選、給藥、給藥後觀察、隨訪等各個環節,均有經過培訓的專業醫生、護士等給予密切觀察,一旦有任何不良事件發生,研究人員都會及時給予處理及治療。
科學嚴謹,不斷提高研究水平
華山醫院Ⅰ期臨床研究工作的開展始於上世紀60年代,上世紀90年代設立了12張床位專用於抗菌新藥Ⅰ期臨床研究,2008年擴建。2017年,華山醫院Ⅰ期臨床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半年前,Ⅰ期臨床研究中心(虹橋院區)也投入了使用。至今,Ⅰ期臨床研究中心已完成和在研40餘項臨床試驗項目,接受核查的臨床試驗項目均已通過。張菁說,受試者的安全與權益高於一切,正是他們的甘於奉獻才換得新藥的不斷問世和現代醫學的發展。研究者對每一個項目進行嚴格的風險管控,為每一位受試者的安全保駕護航。
在今年1-4月疫情期間,儘管臨床試驗沒有開啟新項目,但是工作沒有一刻停止,臨床試驗中有些受試者無法來院進行隨訪,採取電話隨訪、微信每日詢問等多種方式關心健康狀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後,中心馬上啟動了2項創新藥的I期臨床試驗,除此之外就是備受關注的新冠疫苗和中和抗體的臨床研究。張菁說,疫情防控形勢仍然複雜嚴峻,抗新冠病毒藥物、疫苗和生物製劑等研發迫在眉睫。「國內許多科研單位、製藥公司及醫療機構都在涉足相關藥物的研發和臨床試驗。任何一項臨床試驗都必須是嚴謹科學的,是以解決民生需求為根本目的的。現階段,研發人員、監管人員仍在不斷努力提高研發和監管水平,將助力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亞洲醫學中心城市的進程。」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