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溶部真菌
溶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組織和內臟,引起全身性感染s的真菌,包括下列四大類(表20-4)。其中3類為致病性真菌,能感染正常人,有地域性;孢子絲菌在我國先後有數例報告,球孢子菌和莢膜組織胞漿菌國內個別病例報告都為歸國華僑。1、2、4類為條件致病性真菌,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調等特殊狀態患者,近年來因廣譜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大量應用,本類真菌感染有所增多。且臨床上惡性腫瘤、糖尿病、血液病、嚴重營養不良,大面積燒傷及器官移植等也常繼發條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因此已成為醫學實踐中一個重要問題。
表20-4 侵害人體深部真菌的種類及侵害部位
侵害人體部位 菌類 菌屬 菌種名稱 肺 肝 脾 腸 心 腦膜 淋巴結 骨 口鼻黏膜 陰道 皮膚 指甲
1.類酵母菌
念珠菌屬 (1)白色念珠菌
(Monilia albicans) + + + + + + + +
2.酵母菌類
隱球菌屬 (2)新型隱球菌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 + + + +
3.二相真菌 球孢子菌屬 (3)厭酷球孢子菌
(Coccidioides immitis) + + + + 組織胞漿菌屬 (4)莢膜組織胞漿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 + + + + + +
+ + + 孢子絲菌屬 (5)申克氏孢子絲菌
(Sporotrichum schenckii) + + + 芽生菌屬 (6)皮炎芽生菌
(Blastomyces dermatitidis) + + + + + + + + 地絲菌屬 (7)白色地絲菌
(Geotrichum candidum) + + + 4.黴菌類
(絲狀菌) 麴黴菌屬 (8)煙色麴黴菌
(Aspergillus fumigatus) + + + + + 毛黴菌屬 (9)叢生毛黴菌
(Mucor corymbifer) + + 青黴菌屬 (10)某些青黴菌
(Penicillium,sp.) +
一、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通常存在於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及陰道,一般在正常機體中數量少,不引起疾病,當機體免疫功能或一般防禦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約作用失調,則本菌大量繁殖並改變生長形式(芽生菌絲相)侵入細胞引起疾病。
本菌細胞呈卵圓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蘭氏染色陽性,但著色不均勻。在病灶材料中常見菌細胞出芽生成假菌絲,假菌絲長短不一,並不分枝,假菌絲收縮斷裂又成為芽生的菌細胞(圖20-3)。
圖20-3 白色念珠菌患者痰液直接塗片革蘭氏染色
本菌在血瓊脂或沙保氏瓊脂上,37℃或室溫孵育2~3日後,生成灰白乳酪樣菌落,塗片鏡檢,可看到表層為卵圓形芽生細胞,底層有較多假菌絲。若接種於4%玉蜀黍瓊脂上,室溫孵育3~5日可見假菌絲,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圖20-4)。
圖20-4 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體許多部位,可引起:1.皮膚念珠菌病,好發於皮膚皺褶處(腑窩、腹股溝,乳房下,肛門周圍及甲溝,指間),皮膚潮紅、潮溼、發亮,有時蓋上一層白色或呈破裂狀物,病變周圍有小水泡。2.黏膜念珠菌病,以鵝口瘡、口角炎、陰道炎最多見,在黏膜表面蓋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剝除後,留下潮紅基底,並產生裂隙及淺表潰瘍。3.內臟及中樞神經念珠菌病,可由黏膜皮膚等處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腸胃炎、心內膜炎、腦膜炎、腦炎等,偶而也可發生敗血症。
採取檢材直接檢查可見卵園形細胞,有芽生孢子和假菌絲,接種沙保氏基可長出類酵母型菌落。與其他念珠菌鑑別有1.王蜀黍或米粉培養基上可產生厚膜孢子(圖20-4),2.在動物血清或人血清中37℃1-3小時形成芽管。3.發酵葡萄糖麥芽糖產酸不產氣,不發酵乳糖,4.靜脈接種家兔或小白鼠致死,在腎皮質上許多小膿瘍。
念珠菌病預防主要是個人清潔,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治療淺表感染可擦龍膽紫,雷瑣辛或制黴素,二性黴素B或咪唑藥物局部應用,全身性感染可滴注二性黴素B,口服5-氟胞嘧啶,克黴唑,及大蒜素靜脈滴注等。
二、新型隱球菌
新型隱球菌(Cuyitococcus Neofonmans )又名溶組織酵母菌(Torula Histolytica ),是土壤,鴿類,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動物,一般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為內源性感染,對人類而言,它通常是條件致病菌。
本菌在組織液或培養物中呈較大球形,直徑可達5-20um,菌體周圍有肥厚的莢膜,折光性強,一般染料不易著色難以發現,稱隱球菌,用墨汁陰性顯影法鏡檢,可見到透明莢膜包裹著菌細胞,菌細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絲。
在沙保氏瓊脂及血瓊脂培養基上,於25及37℃不能生長,而非病原性隱球菌在37℃不能繁殖。培養數日後生成酵母型菌落,初呈白色,1周後轉淡黃或棕黃、溼潤粘稠,狀似膠汁。本菌能分解尿素,以此與酵母菌和念珠菌鑑別。
本菌大多由呼吸道轉入,在肺部引起輕度炎症,或隱性傳染。亦可由破損皮膚及腸道傳入。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發生腦膜炎、腦炎、腦肉芽腫等,此外可侵入骨骼、肌肉、淋巴結、皮膚黏膜引起慢性炎症和膿腫。
實驗檢查從腦脊液中可見圓形厚壁並圍以厚莢膜的酵母樣細胞。在沙保氏培養基上形成棕黃色粘液樣菌落。腦內或腹腔注射小白鼠可導致死亡。用血清學方法檢出隱球菌莢膜多糖抗原,對該病診斷可提供重要幫助,在已確診的隱球菌腦膜炎患者,94%CSF和70%血清標本中可檢出該菌抗原。
預防本菌感染,除應增強機體免疫力外,避免創口感染土壤及鳥糞等。治療藥物可用碘化鉀或碘化鈉,大蒜精、二性黴素B,亦可二性黴素B與5-氟胞嘧啶聯合應用,慢性肺損害或骨病損則可輔以外科切除。
三、麴黴菌
麴黴菌(Aspergillus)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很廣,為條件致病性真菌,常由許多因素降低機體免疫力時,繼發傳染引起疾病,最常見的有煙麴黴菌(A.fumigatus)、黑麴黴菌 (A.niger) ,黃麴黴菌 (A.flavus)等。本菌生長迅速,形成絲狀菌落,開始為白色,隨孢子的產生呈綠色或暗紅色,鏡檢見分生孢子柄頂端有包囊(Vesicle) ,在包囊表面有帶著成串孢子的擎絲。
麴黴菌病原發的常局限於耳、眼睛與肺部,繼發的見於腫瘤、結核等病人。成年男性多見,特別在灰塵環境中工作者及家禽飼養員等。最多見的肺麴黴菌病主要表現為慢性氣喘,局限性浸潤性損害,或形成肉芽腫樣的真菌球(Fungus Ball))。此外皮膚,外耳道,鼻竇、眼眶及骨和腦膜等,也可發生炎症性肉芽腫,伴有組織壞死與膿腫,在病變組織中可找到有隔菌絲,長短不一呈杆狀,有分枝。並有園形小孢子散在或堆積成團。
診斷可取病人痰、體液或組織用KOH處理製成片子鏡檢找菌絲和孢子,或培養鑑定。
治療局部麴黴菌病可用龍膽紫溶液,碘化鉀、制黴素等;過敏性肺麴黴菌病可用皮質類固醇,全身性的用二性黴素-B和-5-氟胞嘧啶。麴黴菌肉芽腫瘤可作外科手術療法。
四、毛黴菌
由毛黴菌(mucor)引起的疾病,主要菌種為絲生毛黴菌 (M.corymbifer)可侵犯血管壁,引起血栓,組織壞死。多繼發於糖尿病或其他慢性消耗病,病程急性;症狀嚴重者可以致死。依據臨床表現分1.腦型毛黴菌病系毛黴菌從鼻腔,付鼻竇沿小血管到達腦部,引成血栓及壞死。2.肺毛黴菌病主要表現為支氣管肺炎,亦有肺梗塞及血栓形成。3.胃腸道毛黴菌病,多見於迴腸末端、盲腸及結腸、食道及胃亦可累及。
取病變組織直接鏡檢,可見無隔菌絲,與麴黴菌比較,菌絲較粗大,分枝少,孢子亦不多,標本接種於沙保氏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開始為白色,以後漸變灰黑色,菌絲體可長出孢子柄,末端生有孢子囊孢子,有時偶可看到接合孢子。治療可用二性黴素B,有時並結合外科切除或引流。
姜紹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