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在寧夏觀鳥協會的微信群裡,因一張照片引發了一場關於「碰到雛鳥該不該撿」的大討論——原來,照片顯示當天早上有市民在唐徠渠附近撿到貓頭鷹雛鳥。「又是亂撿雛鳥,鳥媽媽要氣死了!」「這個季節就是雛鳥出窩開始學習生存能力的時候,總有『熱心市民』把雛鳥撿起『救』走。」「那鳥兒要是受傷了也不管嗎?」……群裡討論得很激烈。看見小鳥掉地上到底撿不撿呢?讓我們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
為什麼不能隨便「救」雛鳥?
「對於非專業的市民來說,我們不鼓勵自行救助野鳥。」寧夏野生動植物保護志願者聯會會長王毓成介紹說,「野鳥本身可能攜帶病原,如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在救助的過程中,如果方法不當,很有可能發生交叉感染。就算野鳥沒有病原,但如果被叼啄,也會給救助者帶來傷害。」
而如果看到雛鳥,更不能隨便撿起,這是因為春季野鳥受傷的情況多發生於幼鳥學飛出巢,此時鳥媽媽往往會在附近負責照料直至幼鳥獨立生活,所以,如果這時上前「幫忙」,很可能是多此一舉。
「所以如果在渠邊、林間等地發現雛鳥時,說不定它的媽媽正在附近呢,但因為有人靠近,鳥媽媽只能等人離開才能來救護小鳥。」王毓成說,而且貿然靠近,很容易讓小鳥陷入極大的恐懼中,由此產生應激狀態,更容易受傷,甚至使其死亡。
王毓成說,將雛鳥帶回家飼養也是不對的。他說:「對於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就是不理不睬。任何一種野生動物在自然狀態下因疾病、受傷等原因死亡,本身就是自然選擇機制中的一環,可以使得野生動物族群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大。」
正確的做法是「不理不睬」
那麼,如果看到路邊掉落的雛鳥,應該怎麼做呢?其實,當看到那張「唐徠渠邊撿到貓頭鷹」的照片後,很多資深愛鳥人士已經給出了答案:轉身離開。
對此,一位經常進行野外觀鳥的愛鳥人士解釋說,如果雛鳥沒有外傷,可以再注意觀察一下雛鳥掉落的位置,如果暴露在行人、貓狗容易觸及的地方,可以把雛鳥輕輕移動到附近有植被遮蓋處,或者直接離開;如果周圍環境沒有太大的危險,直接離開就好。如果發現雛鳥有受傷的情況,可以第一時間聯繫當地專業野生動物救助機構,或者直接離開。
對此,王毓成說,這樣的方法基本是正確的。「還需要補充一點,有些市民還會很熱心地再把雛鳥放回巢內,這樣做很有可能驚嚇到巢內其它雛鳥,特別是大齡雛鳥,會造成雛鳥四散跳出巢外的『炸窩』現象,會極大降低巢內所有雛鳥的生存率。」王毓成說,「所以對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就是四個字:不理不睬。」
記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