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不是在愛中,就是在恐懼中。愛帶來如其所是,帶來對事實的臣服和行動的智慧;而恐懼帶來分裂,帶來對錯評判,帶來應該與不應該的較勁。
人因愛而生,為愛而活。用愛的方式表達愛,用愛的方式搭建愛的橋梁。任何良好溝通都是雙方努力的結果,父母、子女要各盡其責。但是,親子溝通是否良好,關鍵還是在家長。
千萬不要把愛當成變相傷害孩子的理由,桔博士創始人孫順平老師曾經在《卓越父母》的課堂上問過大家這樣一個問題:大家覺得,考駕照和做父母哪一個更難?幾乎所有的人的回答都是:當然是做父母。
家庭是教育的重要場景,在桔博士課程體系中,家庭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版塊內容。然而大多數家長並沒有專業的教育知識,他們需要更合理、更有效的助手、產品、工具,來幫助他們去有效的輔導孩子。
今天桔博士就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關係,給出三點建議。
1、先聽後說,求同存異
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不必一直維護權威和強大,要學會恰當「示弱」和傾聽。接納孩子表達的內容,也許內容有一些是負面的,父母都要接受並且以包容的態度回應孩子。無論是語氣還是內容,都要真誠的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只描述不評價的表達真實感受,增加親子溝通中孩子的主動性。如果和孩子發生衝突時、誤解時,即使孩子有錯,也不要得理不饒人,家長要耐心聽解釋,說話放低聲調,共同討論,了解孩子的觀點,試著接受孩子認可的新事物,縮小代溝。
2、溝通簡短,焦點集中
現在許多緊張關係的產生,就在於父母的糾結心態----又想教育好孩子,又不希望孩子內心「責備」或「恨」自己。大多數的家長和孩子的衝突和矛盾都來自於學習和行為習慣方面,不學習時候母慈子孝,一學習雞飛狗跳,其實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出類拔萃,經常被別人誇讚,得到家長認可,沒有一個孩子喜歡成績倒數第一,你面對孩子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出現的小狀況時,把你的情商和智商加起來,用很幽默、很智慧的方式去和孩子討論,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解決的問題,化解親子矛盾,還能給予孩子父母在生活中積極的心態和智慧的策略,技巧的溝通和潤物細無聲的身教都會對孩子起到一定教育意義。
3、用心感受,勿要逾矩
家長如何幫助子女樹立規則意識呢?在孩子的幼年時期既要保護孩子的童心,又不能一味百依百順?父母在孩子出色表現中,要表揚的具體而到位,不能盲目「讚美」,過分誇讚;父母在孩子犯錯時,可以採用富有智慧的「懲罰」方式,比如「雷聲大雨點小」適當的發脾氣,幫助孩子形成規則意識。青春期子女自我意識覺醒,身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父母要多與孩子「討論」「協商」和「徵求意見」,來完善規則意識。父母要善於塑造親子關係的平衡溝通模式,學著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平等的交流溝通,不能用對立和命令來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有利於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也能幫助孩子走向成熟。
最後,請記住一點,孩子是沒有問題的。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透過孩子的表面行為,去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溝通永遠是雙方的,改變是可以帶動的。
當你開始改變,就會發現,自己成長了,孩子也會跟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