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陪房周瑞家的,一天幹三件壞事,林黛玉:狗仗人勢真小人

2020-12-05 屏山品紅樓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她負責的是榮國府太太奶奶們出門的事,類似於平兒之於王熙鳳,主子身邊的人,是奴才裡比較有體面地,因為此,她相當的有優越感。周瑞家的第一次出場是在《紅樓夢》第六回,因為劉姥姥來榮國府打抽豐,而周瑞當年買地得過王狗兒的幫助,因為這樣的一點故舊,劉姥姥覺得可以請周瑞家的幫她引薦。於是,周瑞家的粉墨登場了。

第六回至第七回,從劉姥姥進榮國府一直到送宮花,這裡面故事極多、信息量極大,將這些內容串起來的,就是周瑞家的,而在所有的內容裡,這位周瑞家的可謂上躥下跳,上下翻飛。曹雪芹筆下的周瑞家的,一天之內,算是幹了三件大事,這三件事,要說是壞事有些冤枉她,但是毫無疑問,對這位周瑞家的,作者所持貶大於褒的態度。

第一件事就是幫助劉姥姥見到了王熙鳳。

劉姥姥藉助周瑞家的得以見到王熙鳳,得了足以全家活命的20兩銀子,是因為周瑞家的積德行善對劉姥姥的真誠幫助嗎?可以肯定的說不是。

說起來也是人情冷暖悲酸。王狗兒的祖父當年和王夫人之父一處為官連了宗。兩家也算是一家子的親戚。只是後來王狗兒家漸漸敗落了下來,兩家懸殊越來越大,也就不來往了,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巨大懸殊,在王狗兒家是知趣,畢竟對等才是良好交往的基礎,但中國還又一句老話叫:不忘本。王熙鳳都懂,她說:原該不等上門就應該有照應才是。這個照應賈府就一直在踐行,比如到了年下,寧國府會給族中沒有營生的子弟派發年貨。劉姥姥家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要說一家人凍餓而死,王家知道了,會於心不安的。這是儒家倫理社會的一個普世價值。

破衣爛衫、一臉窮相的劉姥姥進了周瑞家的門,周瑞家的表面上應承客氣著,她滿心滿眼裡都是嫌棄和秀優越感,她說:

「姥姥你放心,大遠的誠心誠意來了,豈有個不叫你見個真佛去的呢。倫理,人來客至會話,卻不與我相干。我們這裡都是各佔一樣兒:我們男的只管春秋兩季地租子,閒時只帶著小爺們出門子就完了;我只管跟太太奶奶們出門的事。皆因你原是太太的親戚,又拿我當個人,投奔了我來,我就破個例,給你通個信去……」

劉姥姥家是窮,那和王家當年也是連宗的一家子,周瑞家的一個奴才她是沒有資格說三道四的,她唯一需要做的是向主子王夫人匯報。見不見的,嫌不嫌的,那是主子的事。但是在這裡,周瑞家的將此作為了自己的權力,她之所以願意為劉姥姥通報,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當年周瑞買地多仰仗了王狗兒的力量。現在物是人非,劉姥姥倒要求周家了,周家的不知知恩圖報,反倒是將此說成了自己的破例和恩典,其實是有些令人寒心的,劉姥姥厚道寬宏,周瑞家的願意為她通報,她已經感激不盡了。

得了銀子的劉姥姥拿一塊銀子答謝周家的,她沒有接受,不接受的理由作者說:她哪裡能看上這個?說白了,這位周瑞家的到什麼地步說什麼話,她倒是很會與時俱進,她倨傲的態度令讀者不舒服。

第二件事是處理女婿冷子興官司

那位演說榮國府的冷子興就是周瑞家的女婿,他惹出事來,被人告了,衙門裡要將他遞解還鄉。她女兒著急得了不得,跑來榮府找母親商量,說冷子興是喝了酒和人爭執,被人造謠中傷告了惡狀。但都要遞解還鄉了,應該沒有這麼簡單。

聽了女兒的話,周瑞家的一點兒不著急,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這有什麼,忙得如此。」「小人兒家沒經過什麼事,就急得你這樣了。」

這事後來沒有了下文,不用說一定是完滿解決了,因為這種事對周瑞家的來說不過是隨便向太太奶奶提一句話的事。

《紅樓夢》裡或為錢財、或因爭鬥,參合攪局的官司不少,無一不是弄得對方家破人亡,像是李衙內和守備爭奪張金哥,再比如王熙鳳唆使張華狀告賈璉,還有石呆子等。能與冷子興這等販夫走卒產生矛盾的,和榮國府的力量完全不在一個量級,如若王熙鳳或者王夫人出手,簡直是要非死即傷啊。周瑞家的輕描淡寫的背後,很可能就埋下了一個冤案。

第三件事是送宮花和黛玉發生的令人不舒服的互動

因為要給王夫人匯報劉姥姥的情況,薛姨媽順便讓她跑了一趟差,就是給各房奶奶小姐送宮花。大家族裡處處要講規矩。薛姨媽給出了送花順位:你們家三位姑娘一人兩支,林姑娘兩支,還有四支給了鳳哥兒吧。

薛家寄居榮國府,自然要將主家的姑娘放第一位,林姑娘是賈母的心頭肉,自然要高看一眼,但在薛姨媽這裡越不過賈府小姐。王熙鳳是王家人,自己的親侄女兒,放在最後且最得實惠,這個安排是很完美的,誰也挑不出理來。

這個事被周瑞家的改了順序,她給迎探惜送完,出榮禧堂入穿堂,順腳去了鳳姐院子裡,這倒是最省力氣的路,送完鳳姐,最後送林姑娘,匣子裡還有最後的兩支花,自然沒得挑沒得揀了,其實小姐們當然不會挑揀,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將客人林黛玉放置到最後是極無禮的。周瑞家的這麼做很可能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她就是順路,卻忘了規矩和禮儀。

讀者不能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這事,林黛玉進賈府,行走坐臥那是一步也不能錯的,晚飯安排座位,安排她坐賈母左手第一位,黛玉就不坐,因為不合規矩,當賈母告訴她你舅母嫂子們都不在這裡吃飯時,她才告了坐。去榮禧堂,王夫人把她往賈政位置上坐,她一樣不會坐,王夫人一再讓,她也不妥協而是靠著王夫人坐了。曹雪芹細細描繪這些細節,而且每次宴會都會具體交代每個人的座次,是因為,前後、順序、座次都是不可輕慢的,卑賤高低、等級高下是封建社會一切關係的基礎。

當黛玉得知所有人都有,這最後的兩支給了自己時,她不留情面地將給周瑞家的甩了臉子。可以理解林黛玉這裡的表現是刻薄和使小性嗎?肯定不能這麼理解。

黛玉後來發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那是她在葬父二進賈府之後的事,她沒有了歸路,知道無論處於何種境遇,也沒有父母為她主張了,她是真正的寄人籬下了。但送宮花時,林如海還是大權在握的欽點巡鹽御史,林黛玉的身份是榮國府的客人,說得再直白一些,面對林姑娘,賈府中人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否則,黛玉哪裡有必要在這裡看人的鼻子眼睛。周瑞家的輕視林黛玉,就是輕視林家,這是黛玉決不允許的。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其實王夫人不喜歡黛玉,周瑞家的當然心知肚明,她不自覺地將這個態度流露出來,說白了,她不過是狗仗人勢,是個真正的勢利小人罷了。

參考原著:甲戌、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20回《紅樓夢》

相關焦點

  • 紅樓夢:林黛玉得罪了她,結果被誤解二百年,她是誰?有何能量?
    有人說林黛玉初進賈府時,凡事小心,謹小慎微,後來林黛玉言語尖酸刻薄,懟了周瑞家的,她是否變得猖狂了?林黛玉初進賈府不是凡是忍耐的性格,她的小心謹慎是因為第一次出遠門,防止自己禮節不周到。不是因為她是無依無靠投奔賈府的窮丫頭。如果第一次進賈府時,就有人像周瑞家的一樣怠慢林黛玉。林黛玉也絕不會客氣!
  • 王善保家的協助抄檢大觀園,緣何自己的臉被抽了三下
    《紅樓夢》鴻篇巨著,不僅主角人物刻畫鮮明,而且很多配角和一些非關鍵人物也描寫生動。有些人雖然看似不起眼,卻對故事情節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01故事中的王善保家的就是這樣的一位小人物,她是邢夫人的陪房,自恃是大太太身邊的紅人,經常在其他下人面前仗勢欺人,甚至見到鳳姐這樣的實權派人物,也不知天高地厚。
  • 從三個人物的層面分析《紅樓夢》中林黛玉貼身丫頭紫鵑的悲劇意義
    紫鵑和黛玉紫鵑,《紅樓夢》中的人物林黛玉貼身丫頭,原名鸚哥,是賈母房裡的二等小丫頭。賈母見林黛玉來時只帶了兩個人,一位王嬤嬤,恐不中使,一位只有十歲左右的丫頭叫雪雁,賈母嫌她年齡偏小,便把鸚哥給了黛玉,改名為紫鵑。
  • 最後一個給黛玉送宮花,真的只是因為順路嗎?
    《紅樓夢》第七回「送宮花周瑞嘆英蓮」中,周瑞家的因為最後一個給林黛玉送宮花而被林黛玉冷嘲熱諷。有人說這是林黛玉小氣,斤斤計較。可賈府作為禮儀之族,應該以客為先,那麼為什麼周瑞家的為什麼要最後一個給林黛玉送宮花呢?
  • 紅樓夢:王熙鳳和來旺兒的下場,痛打落水狗
    來旺兒幹的破事髒事肯定很多,尤其是放高利貸這件事情上,在法制比較健全的今天還經常出人命案,過去可想而知,來旺兒應該豢養不少打手,利錢晚一天或者少一錢,能盤剝的加倍盤剝,不能的就是生命威脅,以便產生震懾效果。借高利貸的一般都是沒辦法之人,也不大可能很快好轉,古時候連買彩票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一般是還不上居多,窟窿越來越大。
  • 紅樓夢:薛寶釵和林黛玉差距有多大?看蘆雪庵聯詩二人衣服就懂了
    參照作者推崇的魏晉名士,這是大觀園少男少女的一次雅集,這一回,除了尚年幼的巧姐和死了的秦可卿,還有鎖進深宮的元春,其他諸釵悉數到場,就連十二釵副冊的人也到了一大半。這一回,不但這些人都有故事,還有一個重點,就是一一描述了眾人的衣飾裝束。曹雪芹重點寫了兩件衣裳,就是薛寶琴的鳧靨裘和賈寶玉的雀金裘。這兩件衣裳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蘊含著深刻的用意。
  • 《紅樓夢》裡的人物來旺兩口子
    #紅樓夢人物#來旺是榮國府的男僕,也叫旺兒,是王熙鳳的陪房,這兩口子可以說是是王熙鳳的心腹僕人。她一般是指使平兒安排來旺家的去具體辦理。來旺的老婆專替王熙鳳放帳收債。第十六回,賈璉護送黛玉剛回來,碰巧來旺家的趕來送放債銀子的利錢,被平兒攔在屋外,平兒為了不讓賈璉知道,就撒謊說是薛姨媽打發香菱來打聽點事,找藉口搪塞過去。第七十二回的回目是王熙鳳恃強羞說病來旺婦倚勢霸成親。說的是來旺夫婦仗勢欺人。
  • 《紅樓夢》以賈府興衰為背景,為啥要寫劉姥姥這樣一個鄉村老嫗?
    而且劉姥姥並不是一上來就進入到了賈府中心,而是先從後門找到了太太的陪房周瑞家的,再在周瑞家的帶領下見到了二奶奶王熙鳳,一步一步又得到了賈母的青睞。按榮府中一宅人合算起來,人口雖不多,從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雖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亂麻一般,並無個頭緒可作綱領.正尋思從那一件事自那一個人寫起方妙,恰好忽從千裡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個人家,因與榮府略有些瓜葛,這日正往榮府中來,因此便就此一家說來,倒還是頭緒.
  • 紅樓夢裡 「木頭人」王夫人影射之謎
    今天說的王夫人,年輕時便是金陵王家的二小姐。賈寶玉、賈珠、賈元春的母親。她的哥哥王子騰,人如其名,一直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哥哥有個兒子王仁,卻是個人面獸心的壞蛋。她有個妹妹就是薛姨娘,也就是薛寶釵、薛蟠的母親。而王熙鳳,是她的內侄女。王夫人當年嫁到賈家,還帶來了幾個陪房。請注意:陪房和陪嫁丫鬟是不一樣的,陪房,是以家庭為單位,跟著小姐一起來到婆家的。
  • 黛玉的鸚鵡,隱藏著的五個深刻的意義
    紅樓夢第三十五回,黛玉教鸚鵡學詩是紅樓夢裡面的經典情節。那麼紅樓夢作者設計這個情節,有什麼寓意呢?總結起來,一共5點,下文將一一進行闡述。第1:黛玉的鸚鵡,象徵黛玉的獨孤。紅樓夢第三十五回情節回顧:然你雖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併連孀母弱弟俱無。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勝於雙文哉!」
  • 《紅樓夢》|賈府以收養黛玉為名,侵佔林家財產,這說法可信嗎?
    母親死後,黛玉只是暫寄賈府,但父死之後,黛玉就再也沒有回林家的希望了。正如王熙鳳笑著對賈寶玉說:「你林妹妹可在咱們家住長了。」相比第一次黛玉隨著賈府的三等僕婦進賈府的隨意,第二次變得特別慎重,「賈母定要賈璉送她去,仍叫帶回來」。正是因為這一句話,讓讀者產生了聯想,認為賈母此舉,意在林家的財產,帶黛玉回府是假,接收林家的財產是真,所以一定要派最會處理世務的賈璉去。
  • 《紅樓夢》:黛玉和妙玉其實是一個人,一道門檻,把她們一分為二
    《紅樓夢》:黛玉和妙玉其實就是同一人,一道門檻,把她們一分為二。 大家都知道,黛玉是《紅樓夢》的第一女主角。作者賦予了她絕世容貌的同時,也給她定義了高潔的本性和無比的才華。
  • 寶玉黛玉初次見面,三件事預示了他們愛情的悲慘結局
    曹雪芹很善於「埋伏筆」寫「徵兆」《紅樓夢》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學巨著,在寫作手法上,作者曹雪芹很善於「埋伏筆」寫「徵兆」。例如,在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中,別人都興高採烈忙著猜燈謎,作者卻通過賈政的預感,透露了賈府的悲慘結局。
  • 紅樓夢林黛玉譏諷劉姥姥母蝗蟲,氣史湘雲口不擇言等級意識嚴重?
    小時候不喜歡林黛玉,覺得太小心眼,現在每一次讀紅樓夢,越發的喜歡她,父母是孩子的底氣,黛玉沒了父母寄人籬下,除了外祖母的寵愛,她真是只有一身傲氣了,看似滿身是刺兒,不過是裝裝樣子,保護自己罷了。很多人認為,黛玉的一大黑點就是譏諷劉姥姥為母蝗蟲,認為黛玉太刻薄,有嚴重的等級意識。
  • 「秦可卿有黛玉和寶釵之美」,是啥意思?《紅樓夢》的春天很反常
    「秦可卿有黛玉和寶釵之美」,是啥意思?《紅樓夢》的春天很反常賈寶玉在太虛幻境的香閨繡閣中,見到一個鮮豔嫵媚、風流嫋娜的女子,警幻仙姑介紹說,她乳名兼美,字可卿。秦可卿乳名「兼美」,即兼有黛玉之風流嫋娜,和寶釵之鮮豔嫵媚。曹翁的《紅樓夢》處處讖語,這「兼美」二字,很明顯在通過秦可卿,預示黛玉、寶釵。那麼,曹翁在暗示什麼呢?
  • 中年再看《紅樓夢》:賈寶玉和林黛玉結婚了,他倆會幸福嗎?
    如果你20多歲,你肯定有很多「喜歡」,唯獨期待那個能讓你「愛」的人。如果你30多歲,你會發現,原來讓你「愛」的人太多了,多到,想要找一點「喜歡」~你愛你的老婆孩子,你愛你的父母祖輩,你愛你的很多牽絆和不舍......卻難再找一些單純的「喜歡」,沒有壓力,讓人舒服,沒有痛苦,讓人快樂的「喜歡」。
  • 林黛玉家多有錢?請得起「市長」做家教,為何丫頭雪雁只是三流?
    林如海兒子三歲死了,就將女兒林黛玉自小當兒子教育,五歲上便請了進士出身的賈雨村為她開蒙。相當於請了個當過市長的博士後,教女兒背三字經。林黛玉讀書,父親給她安排了兩個丫頭伴讀。主要為照顧五歲的她,以及結伴讀書更容易專心。可是林黛玉進京城榮國府時,卻只帶了王嬤嬤和雪雁一老一小兩個人。
  • 87版紅樓夢有多用心?黛玉進賈府下轎時的一雙手,整整畫了兩小時
    如此匠心精神,造就了劇中每個人都像書中走出來的。87版《紅樓夢》,主角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等人已經和書中人物合二為一,就連劉姥姥、賈母、平兒、賈璉、賈珍、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媽、甚至薛蟠、夏金桂等諸多配角及小人物,給人的感覺也不是在演戲,就是本色出演一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 瀟湘妃子指娥皇女英二人,為何林黛玉獨佔?曹雪芹果然沒那麼簡單
    《紅樓夢》中,得杏者都僥倖,得蓮者都不幸。而探春是杏之主,她也是所有的杏者中,結局最好之人。當然女兒遠嫁再不能回故鄉見親人,終究也是薄命。不過,原文對賈探春的結局,都是線索影射,而不給明確結果。賈探春明明是王妃,卻沒有與妃相關的名號,反而接受了「蕉下客」這個名號,又是為什麼呢?(第三十七回)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稱『蕉下客』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