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去年8月哈文上任春晚總導演後,最早考慮請那英加盟,並瞄準了那英新歌《永遠是朋友》。由於歌曲中32句歌詞中8處有英語出現,導演組擔心觀眾聽不懂,希望那英把英語翻譯成中文來演唱。那英不願意改歌詞,因此轉投湖南衛視春晚。[
我來說兩句][
往期回顧]
正方:歌手應有所堅持 無須改詞 在一個把英文教育當做經濟產業來抓的國度裡,上世紀九十年代孫楠就已經把夾帶英文歌詞的歌曲唱到爛大街,英文單詞並沒有影響歌曲的傳唱度。再者,歌曲的原創版權本應受到保護,歌手的演繹方式也理應受到尊重,那姐堅持原則,實為可敬。 | 反方:春晚要面對百姓 可以理解 春晚的受眾就是全球華人,雖說英文全球普及,但也得顧及文化水平略低的群體,他們多為長輩,窮人,不曾受過英文教育,歌詞夾帶英文確實會對理解歌曲造成障礙,為他們更改些許的歌詞是小事一樁,又能拉近大眾距離,何樂而不為? |
去年8月哈文上任春晚總導演,瞄準了那英新專輯《那又怎樣》中的一首新歌《Always Friends》(《永遠是朋友》),力邀那英上春晚。雙方最初溝通是愉快的,那英準備也是積極的,但當導演組發現32句唱詞中有8句英文時,矛盾出現了:導演組擔心觀眾聽不懂英文,要改中文;那英認為歌詞很完美,現在年輕觀眾聽得懂,不改。結果就是誰都不妥協誰,那英向春晚說再見,轉投湖南衛視。這不,從一拍即合到一拍兩散,「閃婚」「閃離」也就這麼回事兒了。
那英經紀人那辛接受採訪時說:「那英在聲樂藝術上是追求完美的人,她認為《永遠是朋友》的歌詞寫得非常棒,能代表年輕觀眾的心聲,要改成中文,風格變了,她就不願意上春晚了!」雖說那英近年來的形象趨於「耍大牌、不講理、少根筋」,但這次的倔脾氣卻是可以理解的。人嘛,總有自己非堅持不可的那麼幾件事兒,對於一個盡責的歌手來講,藝術作品的質量就是第二張臉,追求完美沒有什麼不對。熟悉音律的朋友都知道,一首好的作品,曲與詞向來渾然天成,為何有「朗朗上口」一說,正因那曲子寫的時候就是為那詞,而那詞填的時候就是為那曲。如此,便有了「我感覺粵語版的比國語版的好聽」「我感覺韓文版的沒有中文版的好聽」這些討論。那英的這首作品,其中幾句在創作之時既然已經填了英文,要硬翻譯過來唱,總是要差那麼點意思的,若歌手對自己的表現要求非常高的話,不接受改動是正常現象。
對於央視春晚導演組「觀眾聽不懂」一說,我確實沒搞明白:為何有關部門一面「貼心」地怕觀眾聽不懂英文歌詞,一面卻實行英文考不過學業就玩完的教育;一面屏蔽新聞播報中的英文縮寫詞(如NBA、CBA),一面CCTV、GDP的叫得歡。那麼在中國,洋文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我們從小就被告知要學好英文,都讀到大學了英文還是必修課而語文卻不是,畢業了卻要「回歸中國人的傳統」,一首歌裡面夾了兩句英文也沒資格上春晚了。這就好比一面提醒我們堤防「西方勢力滲透」一面要求要堅持馬列主義。其實,啥事兒都不能絕對了不是?
我記得我黨是代表最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竊以為,要代表最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文化魂是什麼,接著搞清該從外面吸收什麼,然後潤色了再談代表的問題。但是,留住自己的文化不是從廢除一批粵語節目或改兩句洋文歌詞入手的,這基本上是隔靴搔癢——還是在不癢的時候硬搔,越搔越癢。中國人真正該傳承的恭良美德、儒道精神,古書中包含的大智慧,極具特色的本土節日,充滿文化內涵的古蹟,去哪裡了?古昔的百家爭鳴、千家思想,教育盛事、觀點大碰撞,哪裡去了?我們那厚重的中國文化魂,究竟到哪裡去了?找過嗎?如今卻為兩句無關緊要的英文歌詞糾結。我們是該扔的扔了,不該扔的抱得緊緊的,好比小孩攥了顆糖,誰都不給,打死都不放手。不扯遠了,就說歌裡面有幾句洋文這事,多少年了,也不是就這麼一首歌有如此情況,這是文化互通帶來的必然結果,平常心看待便可,外國人也有唱中文歌的時候,「You and Me, from one world, we are family」,是不是。春晚導演組這時候卻又打著「考慮周到」的幌子開始演樣板戲了。
經歷了這麼多年的風雨,春晚早已失去那莊重、權威的地位,如今就不要再撐著副刻板的盔甲發號施令,不如放開心胸、與時俱進,不過是舉國歡樂一場,何必張牙舞爪裝小怪獸呢。全球化帶來了文化互通,多元文化的現象勢不可擋,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子,適當與其他文化有交流、溝通未必不是好事,中國文化魂不是改兩句歌詞就回來了,也不會因兩句洋文就丟了。
流小犀(「美女有才」專欄作家)
搜狐娛樂評論頻道特約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必究。
搜狐娛樂評論頻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優稿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