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是一種已滅絕的軟體動物,存在於4.1億年前的晚古生代到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它們同時也是一大票史前海洋動物的首選食物來源,包括滄龍種群,所以菊石又被譽為「史前海洋的薯條」。而滄龍是中生代海洋的頂級霸主,可能有人還記得在侏羅紀電影中,它張開了布滿尖牙的血盆大口,一口將鯊魚吞掉的畫面。電影中滄龍除了體型跟考古有出入外,其他描述大多正確。
不如大家設想一下,滄龍是怎麼吃菊石的呢?一口吞掉?咬碎吞食後吐殼?其實都不是,滄龍直接在菊石殼上「打孔」!
在1947年,北美白堊紀的沉積層裡發現了一個奇特的菊石化石,表面左側6個圓孔、右側有3個孔各排成一行形成了「V」型圖樣,化石歷史可追溯至9000萬年前。從圓孔推斷,菊石應該是被某種大型捕食者咬了一口,僅僅是一口。那會是什麼動物呢?
到了1960年,古生物學家考夫曼(Erle Galen Kauffman)教授及凱斯林(Robert Kesling)教授認為是滄龍所為。因為在那個時代的食肉動物中,只有滄龍能咬成這樣的痕跡。隨後他們發表了一篇超長論文,仔細分析那些圓孔的規律,以及論證圓孔如何跟滄龍的牙齒結構吻合。有理有據,這研究成了當時學界的權威。因此在後來30年裡,北美發現很多帶圓孔的菊石化石,都認為是滄龍咬破留下的。
但到了1994年,日本古生物學家加瀬友喜(Kase Tomoki)提出了不同觀點:菊石化石表面的圓孔上不是咬痕,而是其他軟體動物留下的痕跡,比如帽貝(limpet)。他認為是帽貝的尖端壓在菊石上導致形成變成化石時,受到壓力形成了圓形的孔。為此他還製作出滄龍的「機械齒」模擬咬在鸚鵡螺的殼上。結果表明,即使滄龍的輕輕一咬,鸚鵡螺的殼也會碎,根本不可能出現什麼圓孔。好像也有道理哦,學界對於菊石被滄龍咬破的觀點霎時轉變,高估了菊石殼的防禦能力,也低估了滄龍的咬合力。
然而,事件並未就此結束。
在2001年,加拿大古生物學家特希塔(Cameron Tsujita)和韋斯特曼(Gerd Westermann)重新研究帶圓孔的菊石,得出的結論是:菊石上的牙齒痕跡比帽貝造成的損害更普遍。他們反駁日本加瀨友喜的論點, 如果是帽貝造成,那圓孔應該更均勻,而不是大小不一。另外所有存在圓孔的菊石的體腔都不見了,而且這種破壞的模式是如此的一致,這應該是滄龍捕食菊石的一種慣用手段。
更重要一點是,滄龍並非猛的一口咬在菊石的外殼上,而是慢慢施加壓力,直至咬穿了菊石的外殼,打出了一個個的孔。根據滄龍的頭部及牙齒結構,其顎部可以像蛇一樣張開很大,以至於可以一口吞下鯊魚。而且除了上下兩排尖牙外,口腔深處還有一排小牙,可咬緊口中的獵物,防止被滄龍吞食時逃脫。所以學界又重新接受了「滄龍咬破菊石」的觀點。
那為何滄龍要如此小心翼翼地咬住菊石呢?它完全有能力直接將菊石咬碎呀。答案很簡單,滄龍不想吃殼。如果一口吞掉菊石,菊石外殼消化不了;完全咬碎了菊石,菊石外殼碎片估計也吃進很多。於是滄龍想了一個辦法,先咬住菊石,然後慢慢施加壓力給外殼「打孔」。當外殼被咬破,菊石的軟體組織就不能再緊抓殼的內壁,這樣滄龍就很輕鬆地將菊石軟體甩出來吃掉。
由此可見,大塊頭也有大智慧,中生代海洋的絕對霸主,並非浪得虛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