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野生魚含環境激素說明啥2010-10-12 13: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健康報 瀏覽量: 3438 次 我要評論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主任 郝鳳桐
近日,一家國際環保組織發表調查報告稱,在長江的重慶、武漢、南京及馬鞍山河段的野生魚類體內,發現對人體有害的環境激素壬基酚和辛基酚等,這兩種物質可導致雌性性早熟等問題。該如何看待野生魚的汙染問題呢?請看——
環境激素問題由來已久
環境激素是指類似體內激素的、以某種方式影響機體內激素量效、使機體內分泌系統失調,進而阻礙動物生殖、發育等機能,甚至引發惡性腫瘤等危害的多種化學物質。但環境激素問題並非始於今日:1950年人們發現滴滴涕會導致公雞性發育發生去勢現象;1960年研究者發現在合成雌激素己烯雌酚用量過多的情況下,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的發病率顯著增加。本次披露的存在於長江魚體的環境激素主要涉及壬基酚、辛基酚、全氟辛烷磺酸和部分重金屬。
烷基酚類化合物辛基酚和壬基酚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被用做增塑劑、農藥乳化劑、紡織行業的整理劑等,現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類商用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2000年,世界壬基酚的總產量約為40萬噸,我國的總產量為2.1萬噸,其中70%用於生產合成洗滌劑。
全氟有機化合物的代表性物質為全氟辛烷磺酸。它具有優良的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高表面活性及疏水疏油性能,自1951年發明後就被廣泛用於化工、紡織、塗料、皮革、合成洗滌劑等的生產。
環境激素的主要危害
研究證實,環境中對人和動物起著類似激素作用的有害物至少有300多種。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人和動物在胚胎期或發育早期接觸環境雌激素,可致男性生殖系統缺陷;到了成年期,男性可發生性腺發育不良、性慾降低、精液質量下降、不育、生殖器官腫瘤和先天性畸形等。國內學者對2005年3~10月發現的110名性早熟女童進行辛基酚、壬基酚檢測,結果有33.6%的女童在血清中檢測出辛基酚,而正常女童僅佔2%;24.5%在血清中檢測出壬基酚,而正常女童僅佔3%。
環境激素控制 尚缺乏統一標準
由於辛基酚、壬基酚和全氟辛烷磺酸被廣泛用於農藥乳化劑及洗滌劑等的生產,因此,上述物質就有很多機會進入水體,並在魚類體內蓄積。
環境激素對人體的損害效應取決於其接觸劑量。由於某種生物是地球環境的縮影,因此,凡是環境中存在的物質都有可能在包括人類在內的任何生物體中發現。每個健康人在進行血、尿的鉛、汞、鎘等金屬檢測時,都會或多或少地被檢測出,而是否有害則取決於個體的負荷水平和敏感度。
相關的毒理學實驗已確認,壬基酚、辛基酚及全氟辛烷磺酸在一定劑量條件下對人體有害。本次國際組織的檢測報告顯示,鯉魚樣本所含的壬基酚含量最高為85.0微克/千克。國內專家認為,在這個劑量條件下不會對人體造成明顯危害。
那麼,魚體內到底含多少激素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呢?本次的環境激素檢測報告提示,迄今國內外尚缺乏統一標準。我國有關質檢部門也沒有將水產品壬基酚、辛基酚及全氟辛烷磺酸等環境激素列為必須檢測項目。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加大力度治理汞、鉛、鎘等重金屬引發的汙染問題。
多用肥皂 少用洗滌劑
作為普通市民,切實可行的減少環境激素汙染的辦法為:1.少用洗滌劑,多用肥皂。因為合成洗滌劑是環境激素的重要來源。而肥皂是用脂肪加鹼製成的,不存在環境激素汙染的問題。2.少用一次性餐盒、一次性塑料製品、一次性嬰兒尿布。
資訊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