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自己聲音的錄音嗎?是不是覺得和自己平時說話的聲音不太像?甚至自己會討厭這種聲音。
對此,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佩雷爾曼醫學院的聽力科學中心主任Yale Cohen博士表示,這個原因很簡單:你說話時聽到自己的聲音是不同於別人所聽到的。事實上,人在錄音設備上聽到的聲音才是自己聲音聽起來的真正樣子。
位於中耳的聽小骨(有三塊小骨頭)導致了自己聽到和別人聽到的聲音之間的差異。
聽小骨是人們處理噪聲的一種關鍵方式:鼓膜對聽小骨產生振動,然後經由這些骨頭把振動傳遞到耳蝸中(耳蝸是內耳中的一個螺旋狀結構)。耳蝸把來自外部世界的振動能量(噪聲)轉化為電能,這就是腦細胞如何相互通信。
把身體外的信息轉變成腦細胞可以「談論」的東西稱為轉導,而這負責產生人們所說的「聲音」。通過聽小骨的振動來處理聲學信息稱為骨傳導,而通過耳朵外部空氣的振動來處理聲學信息稱為氣傳導。在人說話時,大腦複合骨傳導和氣傳導來產生聲音的感覺。
當人在遇到聲刺激時,聽小骨會產生相應的微小振動,但自己說話的聲音總是聽起來很響亮(因為嘴巴非常接近耳朵),所以當人說話時,聽小骨振動的幅度就更大。這就會使聲音變得不清晰,導致自己錯誤地認為自己的聲音具有較低的音。
因此,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聲音的錄音會比你在說話時聽到自己的聲音要高得多。
但為什麼很多時候,人們會厭惡聽到自己更高音的說話聲呢?Cohen博士解釋,這是由於人們自認為知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是什麼樣子。
研究表明,人們會進行實時修正以保持自己聲音的完整性。例如,當人們聽到自己用麥克風的說話聲時,音調已經發生改變,人就會下意識地改變自己說話的方式,以抵消音調的變化。因此,人們認為自己聲音聽起來像是怎樣的這種基本認識導致了人們不適應自己的發聲。
人們通常基於周圍的信息,往往對自己說話的方式做出輕微的改變。例如,感知到自己佔主導優勢,這也會讓人調整音調調。
但聲音的有一個方面幾乎不可能被改變,那就是說話的節奏。說話節奏是慢慢養成的,通常非常難以操縱。
雖然大多數人聽到自己聲音的錄音可能會很不自在,但那些經常聽到自己錄音的人(例如音樂家或廣播電臺主持人)最終可能會慢慢習慣這種音調差異。大腦會對聲音進行過濾、加工和解釋,讓人逐漸變得適應。
當聲音遇上「黑科技」
烏龜海岸(Turtle Beach)是一家擅長於遊戲耳機製造的廠商,但近期他們卻推出了一款黑科技揚聲器HyperSound Glass。這款產品使用兩塊類似「玻璃」的透明材質作為振膜,僅憑外觀,很難讓人聯想到揚聲器。原來,這款揚聲器的振膜由多層透明材料構成,並能夠發出超聲波。
振膜也能帶來不俗的定向性。如果用戶離開揚聲器所指向的範圍,聽到的聲音就會大幅減弱。得益於這種定向性設計,即使音箱的聲音開得很大,也不會打擾到周圍的人。
這種透明振膜還擁有更長的聲音傳播距離。不過,HyperSound Glass目前還處於原型階段,離正式商業化恐怕還有比較長的時間。
懸浮的音響好炫酷
這款全自動智能磁懸浮藍牙HIFI音響Mars by crazybaby,由頂部的Craft(飛碟)和底部的Base(底座)兩部分組成。通過電磁力的同性相斥原理,使飛碟與底座之間產生一點間隔,但又在可控範圍內。音樂響起時,你就可以看到飛碟緩緩升起,神奇地旋轉。
使用時,把飛碟放在底座上方相應的位置,打開底座電源,連上藍牙,就可以享受美好的音樂和炫酷的懸浮效果。當然,作為一款音響,磁懸浮設計好看只是其一,這樣設計的真正用意是要創造「零損耗音源」。
降噪「神器」幫你靜一靜
Muzo是一款降噪「神器」,它可以吸附於一個光滑的平面之上,其內部傳感器能捕捉到外界噪音,抗振電路會對信號進行處理,向噪音方向釋放反向震動,最終達到消除噪音的效果。另外,用戶還可以通過手機APP進行控制,並且針對不同的環境狀況,例如風雨、道路噪音和生活噪音等,調節不同模式來加以應對。
更奇妙的是,當你在一個環境嘈雜的餐廳中與人交談,你可以把Muzo放在桌面上,它可以釋放一個保護音場,為你創造一個安靜的交談環境。
NEC人工智慧變順風耳,千裡之外聽出犯罪聲音
犯罪案發生前總會出現細微的徵兆,聲音便是其中一種,可惜人們往往不以為然,錯過阻止的機會。最近NEC旗下的人工智慧能部門研發「聲音狀況辨識技術」,收集周圍的聲音便能知道哪裡有犯罪案。
NEC旗下的人工智慧部門NEC the WISE最近研發了「聲音狀況辨識技術」。系統會從收音麥克風收集環境聲音,並辨認和分離當中的「目標聲音」和「環境雜音」,其後「事件判別技術」便會從聲音中決定事情有沒有發生。例如系統偵測到破璃碎聲、尖叫聲和怒罵聲時,便代表當時有爭執發生;如果系統只錄到風吹樹葉的聲音則代表一切正常。
NEC表示,他們期望技術可用於公眾場所和旅遊景點的犯罪打擊,以及照顧長者的居家生活。
提起人工智慧打擊犯罪的研究,早前上海交通大學便研發了以人臉辨識罪犯的技術,但被犯罪學專家批抨違反倫理。看來還是NEC the WISE的研究較為可靠。
沉浸式聲音!Audeze、JBL推VR專用耳機
我們想要的VR體驗就是無論保真度如何,在虛擬實境中的視覺效果都能夠讓用戶沉浸在虛擬的世界中,但通過音頻進行虛擬實境的體驗變成真正令人難以置信的一種方式。即使是在完全黑暗的環境當中,精心設計的音頻也可以讓我們比在這些數字空間中看到的信息更具有影響力。
據悉,索尼最近發布了一款耳機,將PS VR遊戲的3D音頻帶到了其內容和項目當中,如DearVR正在使用音頻驅動工具來提高效率。在2017年的CES上,在市場上有幾款專門面向VR新款耳機的解決方案:來自Audeze的iSINE和來自JBL的耳機以及耳機的相關配件。
自2008年開始,Audeze公司就被認為是高級音頻領域的帶頭人,其公司曾發布了的耳機均獲獎。Audeze公司的執行長Sankar指出,iSINE是其公司針對虛擬實境遊戲做出努力的結果,他還表示,新的耳機的出現意味著「遊戲玩家可以體驗更現實的戰場遊戲,沒有聽覺疲勞的更長播放時間,更加逼真的VR體驗。該耳機是使用HTC Vive進行測試和構建的,且其將會帶有Oculus Rift,PlayStation VR和StarVR耳機的連接器。據介紹,該款產品將於2017年1月晚些時候以399美元的價格首次推出。
據HARMAN公司的高級副總裁Dave Rodgers介紹到,Oculus Rift兼容的JBL OR300(耳機)和OR100(入耳式)耳機將會被打造成「面向消費者提供無與倫比的虛擬實境體驗的沉浸式聲音」,其還指出了OR300的售價為149.99美元,OR100的售價為79.99美元,兩者都將採用JBL的Pure Bass和密封耳塞的設計,以儘可能地吸引用戶進行購買。據悉,JBL OR300和OR100兩款產品將於2017年3月正式開始售賣。我們期待這只是為VR市場創造高品質配件的開始。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 科技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