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蔬菜產業發展現場觀摩培訓會在威寧自治縣舉行。會議強調,當前正值脫貧攻堅最後衝刺的「窗口期」,全省各地要認真對照產業革命「八要素」,切實加強田間管理,全力以赴做好銷售工作,未雨綢繆做好風險防範,全產業鏈梳理,提升蔬菜產業發展水平。
貴州蔬菜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文貴
作為全省蔬菜流通龍頭企業,貴州蔬菜集團在會上為參會人員作了專題培訓。圍繞如何全力以赴做好銷售工作、開拓市場、提升貴州農產品競爭力等問題,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專訪了貴州蔬菜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文貴。
聚焦「9+3」打通產銷對接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3月31日,貴州省脫貧攻堅「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動員大會指出,要把農村產業革命大規模種養殖的優質農產品賣出去、賣出好價錢,確保貧困戶增收脫貧。蔬菜集團如何落實這一要求?
張文貴:當前,圍繞把全省優質農產品賣出去、賣出好價錢,確保貧困戶增收脫貧這一要求,蔬菜集團在做好既定目標任務的同時,把工作重點轉向「9+3」貧困地區,聚焦「9+3」和4、5、6三個月,系統梳理和摸底全省蔬菜產品,掌握每個基地、合作社種植的蔬菜數量與單品情況。對沒有訂單支撐的部分,蔬菜集團將全部承接,然後根據各類農產品上市時間,超前制定銷售預案,確保「9+3」貧困地區大宗農產品能夠在省內和省外兩個市場全部銷出去,實現規模量產。
張文貴(右三)到匯川區團澤鎮五鳳壩區指導香蔥產業管護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農產品銷售難,主要還是產銷脫節,沒有建立起穩定的產地與市場對接機制。針對這一問題,蔬菜集團有哪些應對舉措?
張文貴:造成農產品產銷脫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來看,一是市場供需關係不平衡,供給側結構不合理;二是由於種植技術、土壤環境、人員管護等多方面因素,導致農產品口感、大小、色澤不符合市場需求;三是受交通條件、宣傳力度、營銷模式的限制,無法將銷售範圍擴大到更廣闊的市場。要解決好農產品銷售難,就要認真查找原因,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農產品一頭連著基地,一頭連著市場。一方面,我們在拓展市場的同時,也全面摸清和對接基地產品情況,讓基地生產的農產品與市場形成產銷對接機制;另一方面,讓基地了解目標市場的行情、需求、標準等信息,讓市場信息隨時反哺基地,推動全省廣大基地圍繞市場超前做好營銷、採收、分解、分級、包裝、運輸等基礎配套工作。
同時,蔬菜集團還將全省不同海拔和地區分散的產銷資源、物流資源等有機整合起來,有效調配高中低海拔資源,形成「生產基地—分揀、加工、包裝—冷鏈運輸—市場銷售—大數據信息平臺」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的蔬菜流通體系,助推農產品賣出去。
解決關鍵問題充實省內市場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當前,貴州正逐步扭轉蔬菜市場份額長期被外省蔬菜佔領的不利形勢,開始參與到國內市場競爭,您認為貴州蔬菜從「夾縫」中突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張文貴:近年來,貴州蔬菜產業由過去的「滿天星」種植開始逐步轉向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四化」發展,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張文貴(右三)到匯川區泗渡鎮指導產業管護
過去,貴州蔬菜產業呈現的是小規模和大市場的矛盾。因為規模上不去,單品就沒競爭力;配套設施不完善,產量就上不來;標準化沒有建立,品牌就無法打造。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貴州蔬菜缺乏持續供應市場的能力和競爭力,就為外省蔬菜進入本省市場提供了空間。
通過「四化」發展,貴州根據實際,探索出在早春、夏秋、初冬三個季節茬口,種植各種不同季節的單品,完善生產品類,充實省內市場,逐步提升持續供應能力,提高省內市場份額。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從前期佔領省內省外「兩個市場」經驗看,推動貴州農產品更好地走出去還需要注意和解決哪些關鍵問題?
張文貴:對於我們已經開拓的省外市場,要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對於內部市場,要持續開展好以學生營養餐為主體的「七進」市場。貴州學生主體龐大、營養餐市場空間更是非常巨大,但過去這個市場份額大都被省外蔬菜佔領。如果通過機制化建設,完善採購體系,就能夠有效撬動全省農產品賣出去。
把貴州農產品賣出去,除了前面講的市場外,還有一些亟待提升、加強、推進和完善的板塊:
一方面,要選準目標市場。每個種植基地要知道自己種植的蔬菜銷往哪裡,是省內市場、還是省外市場,一定要精準鎖定目標市場;另一方面,要精準選品。鎖定目標市場後,基地根據市場需求種植農產品。比如在省內市場,紅茄子和黑茄子都兼容,但如果是在大灣區,就要種紅茄子;此外,還要確保健苗移栽、田間管控合理,在採收季節做到分級分解、包裝等規範化操作。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要加強對採摘熟練工人的培訓和引進,目前貴州非常缺乏這方面的人才。比如,有的地方一畝地產量不錯,但在分級分揀方面做得不好,賣的還是「統貨」,一下子就拉低了價格。如果有熟練採摘工人進行分級,價格就會很高,我們有句俗話是:「分級就是分錢,包裝就是包錢」,對於農產品來說,分級分揀非常關鍵。
當然,加強田間地頭的務實性指導和加強貴州蔬菜產業育苗育種本地化也同樣需要足夠重視。
數據賦能助推農產品賣出去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請問貴州農產品大數據平臺「黔菜網」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上線運營的?
張文貴: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強有力的領導和多舉措推動下,貴州省蔬菜、禽類、牛羊等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迅猛,尤其是蔬菜產業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生產初步形成。但目前全省缺乏對蔬菜等農產品的生產、展示、銷售和數據分析平臺,對省內蔬菜等農業產業生產情況統計只能通過點對點的方式統計,沒有調度平臺,效率低下。因此,貴州省蔬菜集團通過開發構建貴州農產品大數據平臺、在省外開發農產品批發檔口、與省外農產品批發市場構建信息互通共享等舉措,從而指導貴州農產品生產,推動黔貨出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作為貴州以數據賦能農產品更好地走出去的重要舉措,該平臺將會為貴州農產品走出去帶來哪些重要影響?
張文貴:以前,百姓和農產品生產企業,種植什麼品種,賣給誰、市場在哪裡等目標都不是十分清晰,每年只能賭運氣。建立貴州農產品大數據平臺後,可以清楚知曉省內生產情況、外省各大市場的需求情況,產品價格等信息,從而實現有目的有差異有目標的生產。
該平臺通過多種方式採集貴州基地種植信息、冷庫信息、冷鏈物流信息、省內外農產品交易信息、全國農產品價格信息等,多維度構建貴州農產品基地信息網、冷鏈物流網、市場交易網,打通產銷壁壘,構建農產品流通生態圈,形成完整的產業供應鏈。
同時,平臺匯集市場數據、天氣數據、全國產區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研判,對可能滯銷的單品發出預警,對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提供依據,並根據全國價格行情數據,發現貴州季節性集中上市、批量供給的大宗農產品機會,指導經營企業拓展價格高、空間大的主銷區市場,為貴州農產品銷售提供市場方向。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袁航
編輯 李蘭松
編審 嶽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