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稱「骨碎補」,附生在石頭和樹幹上,可治跌打損傷,遇到別錯過
文/農夫也瘋狂
在春天的時候,萬物復甦,花草樹木都開始發芽了。在筆者的村子裡有一棵老槐樹,現在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是遠近聞名的老古樹了,很多人來村裡了都會去樹下看一看。而在這棵老槐樹的粗壯枝幹上,附生了一種野草。俗稱「骨碎補」,它的根部粗壯似猴形,但是價值可不小,民間用它治療跌打損傷,遇到了可不要錯過!
對於骨碎補這種野草,在農村是一種相當尋常的植物,很多的石頭上、老樹幹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其實它的本名叫「猴姜」,原因是它的根部很粗壯,長有很多似猴毛一樣的根毛,並且看起來有點像猴子的形狀,再加上它吃起來有如同生薑一樣辛辣的味道,因此而得名「猴姜」。但是後來卻改名「骨碎補」,一時間名聲大振,民間傳說這個名字還和唐玄宗有關。
傳說有一次唐玄宗李隆基在蕩鞦韆的時候,一不小心從鞦韆上摔了下來,然後摔傷了脊梁。皇帝摔傷了,這個可是大事情,於是立馬青了御醫來給他看病,但是無論是內服藥,還是外敷藥,都用了不少卻傷情沒有好轉。不得已就只好張貼皇榜請求民間的高人來給皇帝治病。
其中就有一個民間醫生來了,他給唐玄宗現了猴姜這個草藥,通過煎湯內服結合搗碎了外敷相結合的方法來治療皇帝的脊椎痛。果不其然這個方法很管用,沒幾天就徹底治好了唐玄宗的病。自然皇帝很開心,就問這個民間醫生用的是什麼藥,這麼神奇。民間醫生答道是猴姜,但是唐玄宗認為這個名字不好聽,想了一下就給它取名「骨碎補」。這是按照這味草藥的功效而起的名字,並且還是獲得了皇帝的賜名,一下子就名聲大振了,並且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當然了,對於這個傳說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其中《本草綱目拾遺》中就有記載:骨碎補,本名猴姜,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骨碎,故命此名。骨碎補是水龍骨科槲蕨的根莖,在我國南方地區大量分布,它的適應能力很強,常常附生在一些石頭和大樹的粗壯枝幹上。從這個名字也看得出來,這種植物的主要功效就是散瘀止痛、接骨續筋,在過去民間也常用它的根部來治療骨折以及骨碎,還有治牙疼、腰疼等方面的功效。
另外骨碎補這種植物,和很多的藥材不同,它是可以一年四季採摘的。不過需要注意,如果是用來內服的話,要先進行炮製以後才可以。在古代炮製骨碎補的方法之一,就是對其進行「去毛」,這是因為骨碎補的外皮有一層灰棕色鱗片,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有毛,在食用的過程中要去毛,就是去除骨碎補的毒副作用,並且提升其功效。
對於農民來說,因為常常要幹一些重體力的活,有時候摔倒、摔傷是很常有的事情,而以前農村有些懂得採摘草藥的農民,就會用骨碎補來治療骨折和骨碎等症狀,可見它的價值不小。各位朋友們,如果你在野外遇到了,可不要錯過哦,可以適量採摘一些帶回家。(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可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