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loomberg編輯:嗷嗷豬
2018年美國總統唐納德· 川普發布了一條著名推文--「貿易戰是好事,可以輕鬆取勝」,當時他開始對約3600億美元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然而,事實證明,在這兩點上他都錯了。
即便在美國成百上千萬民眾感染新冠病毒並引發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經濟衰退之前,按照川普用來評判的標準,中國也抵擋住了川普的關稅火力。等到中國將疫情控制後,即便關稅依然還在,但醫療設備和居家辦公設備的需求推動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擴大。
雖然這兩大經濟強國的貿易緊張局勢並非始於川普執政期間,但他以前所未有的關稅和對科技公司的制裁擴大了「戰線」。從評判標準來看,這種變本加厲的做法並沒能如川普所願。不過,他倒是給即將接任的喬·拜登留下一張藍圖,可以看到哪些方法行之有效,哪些不然。
「中國對世界經濟來說規模太大,而且太重要,不能像個紙娃娃一樣說剪掉就剪掉,」錫拉丘茲大學經濟學教授Mary Lovely表示。「川普政府被敲響警鐘。」
--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增加
川普2016年選舉時信誓旦旦地稱,要很快「開始扭轉」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對淡化雙邊貿易逆差重要性的主流經濟學家置之不理。不過,自那以後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擴大,根據中國方面的數據,去年前11個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到2870億美元。
隨著美國公司轉向越南等國家進口商品,2019年貿易逆差確實較此前一年出現了下降,但仍高於2016年2540億美元的逆差水平。
其中部分原因是,中國對約1100億美元的自美進口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減少了自美商品進口,這種情況一直到2020年最後幾個月才開始有所恢復。
在一年前籤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中國擬在2020年進口價值1,720億美元的特定類別美國商品,但到11月底中國僅完成採購目標的51%。疫情期間能源價格暴跌以及波音公司的飛機問題是未能達到目標的部分原因。
持續的貿易逆差表明,企業對中國龐大的製造業產能依賴之大,疫情期間這一點更加凸顯。中國是唯一一個具備大幅增加產量的能力、以滿足居家辦公電腦和醫療設備等商品需求激增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