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格外寒冷,各地都創造了新的低溫紀錄,對於很多中國球迷來說,這段時間心情也是降到了冰點,由於足協中性名政策,很多老字號球隊被迫改名,儘管隊伍還是那支隊伍,然而自己支持了多年的隊伍突然換了名字,確實有點讓人接受不了。就這個令多家俱樂部頭疼的中性名話題,山東電視臺體育頻道《侃球時間》記者與老尹之間,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Q
關於這個中性名政策,其實很早之前就有了,只是今年到了一個截止期,各家俱樂部必須拿出一個新的名字,當足協一說要讓各家俱樂部改名的時候,您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尹波:俱樂部中性名是大勢所趨,現在足協要求各俱樂部改中性名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但我覺得,第一是時機並不完全成熟,第二不應該毫無餘地,一刀切。即使是在歐洲足壇,中性名也是有例外的。關鍵在於,改中性名的目的是什麼,要搞清楚,不能為了改而改。
Q
這裡多問一句,可能因為看球時間點的不同,山東球迷對於不同名字的感情不一樣,有的對魯能感情深一些,有的對泰山深一些,大家怎麼看待這兩個元素在球迷心中的地位?
尹波:我採訪、關注了泰山和魯能足球至今的全過程。魯能剛入主的時候,媒體上鋪天蓋地還都是「泰山隊」,大家還叫不慣魯能。現在魯能退出了,我想,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還是改不過口來。魯能這兩個字,還得喊個一年半載。因為習慣了,有感情了。
泰山是這支球隊的起源,魯能代表著這支球隊的品質。魯能是個企業名,但魯代表山東,能代表能源、能量、能力,如果有一天魯能不再是俱樂部股東,魯能本身就是個很不錯的中性名。在山東球迷心目中,這四個字都很難令人割捨。有中性名規定之前,文旅接手魯能的消息傳出來,很多球迷的第一反應,就是怕球隊把名字改了。我當時就主張,一定要把「魯能泰山」這個名字保住。
Q
其實山東球迷本來對於這次中性名改革不太擔心,畢竟泰山是五嶽之首,本來就是中性名,而且我們的球隊在職業聯賽開始的時候就叫山東泰山,最近足協卻說這個名字違反了相關規定,還需要改,儘管經過俱樂部新東家文旅集團與其合作方泰山體育集團的緊急補救,終於化險為夷,但球迷還是想問一句:這是為什麼?
尹波:因為俱樂部新東家的關聯公司裡有叫「泰山」的,嚴格摳足協規定的字眼,是通不過。但是,再嚴謹的規則,也不可能窮盡文字背後自然的和人文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山東,名稱上有「泰山」的企業可以說成千上萬,可你提到「泰山」這兩個字的時候,我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會下意識地認為,那就是我們的五嶽之首泰山。誰會覺得泰山是酒、是煙、是手錶、是電視機?更不要說一個健康科技公司了。當然,現在把公司名字改了,泰山就保住了。不過,道理應該說明白。
Q
這裡延伸出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了,我們一直在喊泰山隊泰山隊,那麼最早職業聯賽成立的時候,這個「泰山」指的是什麼?有人說跟香菸品牌有關,有人說是泰山牌手錶,好像還有啤酒,還有人說就是我們平時所指的五嶽之首泰山。您當年全程跟蹤報導了山東足球職業化的進程,能給我們解答一下這個問題嗎,泰山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據說當年職業化註冊的時候,泰山這個名字險些沒有趕上截止日期,能不能講講這裡面的故事?
尹波:1994年是甲A元年,當時頂級聯賽只有12個隊。這12個隊裡面,有10個名字裡面帶企業:大連萬達、廣東宏遠、北京國安、廣州太陽神、四川全興、上海申花、遼寧遠東、江蘇邁特、吉林三星、瀋陽六藥。有2個沒有,哪2個?八一隊,這是不能有的。另一個就是山東泰山。當初省領導給這個隊起名字的時候,就說泰山是五嶽之首,最能代表山東,俱樂部就叫山東泰山。所以,泰山隊的名字跟任何企業都沒關係。可以說是是中國足壇最早的、唯一的中性名俱樂部。
山東泰山俱樂部成立得並不晚,1993年12月2日正式亮相。是12家俱樂部裡第6個成立的。但在中國足協註冊,卻趕了個末班車,非常驚險,到最後那兩天,連我這個跟蹤報導的記者都緊張得睡不著覺。因為俱樂部成立開個會宣布一下就行了,可你向足協註冊要提供很多文件,少一樣都不行。文件背後是具體事項,這些事項完成了才能形成文件。因此,在12月2日到1994年2月28日(註冊截止日)之間這兩個多月,俱樂部一直在跟時間賽跑。然而很多事項是俱樂部決定不了的。註冊文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法人代表要代表俱樂部跟所有球員籤約,籤約合同要呈報中國足協認定、備案。可是2月28日註冊就要截止,直到2月25日,俱樂部的法人代表還沒確定下來。好在,2月26日,也就是距截止時間還有72小時之際,省體育中心副主任魏安林被任命為俱樂部法人代表。2月28日上午,距截止時間不足24小時,所有合同才全部籤完。籤完以後,那個時候沒電腦沒網絡,先給足協發傳真,讓足協知道,這事兒我們辦了。但足協最終認定,要看原件。於是又趕緊把合同和其他文件整理出來,加上匆匆忙忙趕製出來的會徽、會旗圖案,送到郵局去寄。送郵件的工作人員,親眼看著郵局員工在每一份郵件上都蓋上了郵戳,才放心離開。
結果第二天,3月1日一大早,新華社發布了俱樂部註冊名單,沒有泰山。俱樂部和報社的電話都被打爆了,球迷擔心呀!我專門寫了篇稿子解釋,新華社發稿的時候,足協還沒有收到郵件。不過註冊本身是沒問題的。後來新華社發布第二批的時候,就有泰山了。當時一個是我們,另一個是江蘇邁特,這兩家是以郵戳為準最後註冊上的。
還有個情況有必要說明一下。大家印象中,1994年是山東泰山,1995年是濟南泰山,1996年是泰山將軍。但實際上,1993年12月2日俱樂部成立時叫「山東泰山足球俱樂部」,到1994年2月28日向中國足協註冊時,就改成了「山東濟南泰山足球俱樂部」,只不過大家習慣叫它「山東泰山」罷了。而1995年2月底再註冊時,「山東」兩個字就沒有了,全稱是「濟南泰山足球俱樂部」。
Q
我們回到最初的起點,足協為什麼要力推中性名改革?大家怎麼看待中性名的推行?網絡上的人分了兩派,一方認為中性名必須推行,足球俱樂部必須作為獨立個體運營,要脫離背後投資商的影響;另一方則認為,中國足球有特殊的國情,畢竟企業投資足球是要有回報的,現在這麼硬性地一刀切,會讓本來就日趨蕭條的足球投資環境,變得更加雪上加霜。關於這兩種觀點,您支持哪一方?或者說哪一方都不支持,有沒有一種大家更容易接受,相對摺中的方案?
尹波:我前面說過,改中性名是大勢所趨,這一條上我是第一種觀點,只是時機不對、方式欠妥,就此而言我也不反對第二種觀點。其實比較合理和穩妥的方式,是可以改,可是要分別情況對待。有些名稱雖然來自企業,但經過20多年潛移默化,已經過了企業要用名稱做廣告的階段,已經成為俱樂部文化的一部分,市場和球迷都認可了,就應該網開一面。我們回顧一下1994年職業聯賽之初冠名甲A、甲B俱樂部的那些企業,大多數曇花一現,能堅持到現在的幾家,幾十年為中國足球花了那麼多冤枉錢還無怨無悔,這樣的企業難道不值得珍惜嗎?他們僅僅是為了打個廣告嗎?
Q
剛才提到的第二種觀點,就是強行改名,必然會打擊當前這些投資人的信心,那麼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緩和這種矛盾呢?畢竟足球不是慈善機構,在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裡面,投資足球也要尋求回報,球隊改了中性名,投資人如何才能在足球方面取得回報呢?類似的中性名球隊我們山東就一個,就是去年剛剛衝甲成功的淄博蹴鞠,我們把話題稍微延伸一下,像他們的話,如果沒有了冠名權這個吸引力,在招商上是否會面臨困難?
尹波:職業聯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最早加入的企業,可能想法就是,我花錢買個名,給我的企業做個廣告。其他一些國家的聯賽初期也是這樣的。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做起來了,影響力有了,俱樂部可以靠自己的品牌效應,靠賽場收入、轉播收入、周邊產品養活自己,這時候老闆想的就是怎麼財務平衡,怎麼贏利,怎麼讓俱樂部自身也成為一個自負盈虧甚至效益不錯的子公司,能長期做下去。他就不會在乎俱樂部的名稱裡有沒有企業的名字。可咱們的職業聯賽不是按照這條路子走過來的。現在俱樂部花錢的氣魄直追歐洲聯賽,是日本和韓國聯賽的很多倍。可你掙錢的能力呢,還停留在要靠企業輸血換吆喝的初級階段,甚至還不如那個時候,這怎麼可能維持下去?淄博蹴鞠不就嚴重欠薪嗎?
Q
我們看到不少中超俱樂部,他們的投資主體都提出了創建百年俱樂部這個構想,然而在殘酷的市場環境當中,一個企業想存在一百年的時間,實際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足球俱樂部如果不受商業因素影響,反而能存在下去,如果大家都改成了中性名,能否像足協所暢想的那樣,讓中超俱樂部走上一種健康平穩的發展道路?
尹波:一個企業能不能成為百年企業,一家俱樂部能不能成為百年俱樂部,道理是一樣的。就看你生存的環境,能不能讓你活過百年。如果這個環境就是一個讓你短命的環境,不管你叫什麼名字,你照樣短命。先要有一個適合中性名存在的環境再有中性名,還是先叫了中性名然後才會有一個適合中性名存在的環境,是完全不同的。中國足協最大的失誤,就是本末倒置。還沒打地基,就想跳到樓頂上去。
Q
支持中性名的球迷,論據大多來自於歐洲足球,很多我們所熟知的豪門球隊,都是地名,像曼聯、曼城、利物浦,巴塞隆納、皇家馬德裡,還有多特蒙德等,再稍微有點意境的,像尤文圖斯,是拉丁語中青年人的意思;阿賈克斯,名字則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一位英雄。這些名字都是中性名,俱樂部背後的金主換了好多次,也從未把贊助商的名字放進球隊名稱,人家也活得好好的。很多人說這就是足協向歐洲足球學習的一種舉動。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尹波:歐洲俱樂部中性名的原則是,有這個俱樂部的時候它叫什麼,它就應該一直叫下去。而不是中間不斷有企業加入,進來一個你就改一次名字,急功近利。但歐洲俱樂部和中國俱樂部的區別在於,人家一百多年前成立俱樂部的時候,可能就是一幫喜歡踢球的同學同事、左鄰右舍,大家湊一塊建了個隊,踢學校、社區、企業的比賽,逐漸踢出名氣來,越做越大。當時都是業餘球員,也沒有職業聯賽,名字肯定是中性的。業餘了半個世紀,職業化、市場化來了,大企業有利可圖也加入了,可俱樂部的名字叫了半個世紀早已深入人心,無論多大的企業,都不可能把這名字給改了。為什麼還有些例外呢?因為那些俱樂部當初就是企業成立起來的,比如拜耳,勒沃庫森就是拜耳藥廠的球隊,有這個隊的時候就叫拜耳,現在還叫拜耳,這就相當於他們的中性名,憑什麼不讓人家叫?中國的俱樂部正相反,咱們是自上而下。改職業化的時候,都是省市體工隊的足球隊獨立出來成立俱樂部的,一出生就是職業化,起名字的時候,12個孩子就有10個孩子的名字裡帶企業。那麼,一直堅持到今天的企業,從第一天一直叫到現在的名字,是不是就相當於他們的中性名了?
Q
我們常說中超聯賽並非是職業聯賽,它的性質更像是企業聯賽,俱樂部是大型企業的附屬品,而且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足球基本上很難盈利。類似的企業隊,其實在國際足壇並不少見,像您剛才提到的,德甲俱樂部勒沃庫森的全名叫拜耳04勒沃庫森,與德國的拜耳集團密切相關,早期球員就是拜耳化工廠的工人,是名副其實的廠隊,「藥廠」外號名不虛傳;再就是荷甲三巨頭之一的埃因霍溫,經常玩足球遊戲的都知道,這支隊伍的名稱縮寫是PSV,翻譯過來就是飛利浦體育聯盟,早年同樣是飛利浦公司的廠隊;像韓國K聯賽的蔚山現代、全北現代、水原三星,也都帶有大企業的名字。這麼看來,中性名一刀切是不是過於武斷了?
尹波:歐洲俱樂部名稱裡帶企業名的,基本都是企業最早建了這支球隊,企業這個「娘」和俱樂部這個孩子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而我們,是先有球隊然後再找企業要錢,企業給不了錢就再換一個企業,有奶便是娘。這樣就會不斷地改名字,甚至不斷地搬家。至於K聯賽不同於歐洲俱樂部和J聯賽俱樂部的冠名現象,跟韓國的經濟結構有關。韓國基本上就是現代、三星這樣一批超級企業主導市場。每個巨無霸企業都贊助好幾支球隊。
Q
在中國足壇,也有很多老字號,像申花、國安、泰達、建業、亞泰這些名字,哪怕是魯能,因為企業已經慢慢淡出了,從足球文化傳承上說,是不是可以保留?因為名字本身其實還是很具有美感的,在每個地區幾乎也成為了足球的代名詞。
尹波:這些老牌俱樂部的名字,與其說是企業的名稱,不如說是文化的符號了。誰還記得申花當初是生產什麼產品的企業?國安的業務是什麼內容?泰達、建業是幹什麼的?它們在俱樂部身上投下的錢,再做一百年廣告,也得不償失吧?而且如果保留,我相信其他後起的俱樂部不會有異議的。
Q
再來說說生存還是滅亡的問題,這在中國足壇並不是危言聳聽。2020年年初,很多在中國足壇很知名的隊伍紛紛退出,上海申鑫、遼寧、天津天海這些球隊都已經成為過往歷史。中國足協力推中性名,是為了增加投資的多樣性,然而投資人如果看不到相應的收益,那麼這個俱樂部可能就沒了。如果一家俱樂部在失去資金支持後,比如上海申鑫,哪怕它是一個中性名,投資人是願意建立一個新俱樂部還是願意扶持一個原來用過的名字呢?所謂的多樣化投資能否實現?
尹波:中國足球俱樂部普遍入不敷出、難以為繼,深層原因非常複雜,主要還是市場環境、體制、機制、理念等造成的,與職業足球格格不入,所謂的偽職業化。這絕不是起個中性名就能改變的。在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就先考慮衣食無憂之後如何提高消費檔次,顯然超越了歷史階段。正常的規律是先要活著,然後才有活得好不好的問題。中國足球當前的主要矛盾,是能不能活下去,所以限薪限投擠泡沫是對的。而改中性名這個事兒,其實是應該循序漸進的。
Q
最後聊點輕鬆的話題吧,就是關於這個中性名怎麼起才有美感。最近像南通支雲、蘇州東吳、新疆天山雪豹是被提及最多的中性名,包括足協在內,都覺得這些名字有美感,而不是FC,什麼人、什麼城之類的。早年的CBA聯賽有過用動物來命名的一個時期,像山東寶元火牛、北京首鋼鴨、遼寧東北虎、上海大鯊魚等;1995年的時候,福特寶公司給24支甲級足球隊也按照這個方式起了一系列動物的名字,像廣州響尾蛇、山東雄獅、上海銀狐、成都公牛等等,但由於遭到了俱樂部的強烈反對,並沒有真正實行。關於中性名怎麼起才有美感,而且能有中國足協提到的傳承意義,您有什麼建議?
尹波:陳主席最為欣賞的天山雪豹,也沒有通過足協中性名審核,是不是頗為尷尬?好的中性名,能夠長久存在的中性名,一定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根植於俱樂部生長的水土、風物和人情所積澱出的文化內涵中的。給大家規定個時間,一刀切地起個限制這、限制那的名字,這種典型行政思維的產物,怎麼可能具有懾服人心的美感,又怎麼可能成為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