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稀奇古怪的事或碰上匪夷所思的人,我們常會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與此類似的一句話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講過:「林子裡總有些怪鳥」,它們表達的意思貌似相同,但仔細對比後,我們還是會發現,其實兩者間存有一定差異,前者明顯含有嘲諷的意蘊,屬於貶義之列,而後者趨向客觀描述,應該歸於中性範疇,實質上,它們體現出的是對「另類人」的不同看法。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尤其是形形色色的人類,不僅相貌千差萬別,而且言行舉止也各不相同,人群中便免不了有特立獨行的人,免不了有標新立異之士,大多數人會認為他們有悖常規不合常理,從而指指點點予以嫌棄,究其原因大概是源於我們深厚的儒家思想理念。中庸之道已深入到我們文化的血脈,凡事不能走極端,人更應中規中矩不得拔尖。「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槍打出頭鳥」「椽子出頭先爛」等古訓和俗語無不警示人們莫要「出格」,可也在抱團取暖的溫馨中營造出了平庸的氛圍。而西方對獨樹一幟的人更多的是容忍與接受,正像叔本華在《生活,也讓別人生活》中寫到:「我們就必須容許別人以既定的自身個性存在,不管這種個性是什麼。我們關心的只是如何使一個人以本性的內容和特質所允許的方式發揮他的本性的作用,既不應該希望改變,也不可以乾脆譴責別人的本性。」在容忍甚至是讚賞與鼓勵別出心裁的氣氛中,狂放不羈非但沒有被西方人歧視,反而獲得了肯定和讚許,因此勢必會湧現出大批個性鮮明的群體,他們更具創新精神,更勇於開拓進取。對「林中鳥」不同的說法折射出的是東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差別,但文化只有形式上的樣貌之分,而沒有性質上的高低之別,中庸雖然在限定桀驁不馴中易趨於平淡無奇,但無可置疑的是它具有極佳的穩定效能,特別是在各執一詞的蕪雜場合,能夠協調眾人步調一致,遇上大風大浪時可安然度過危機。反觀西方尊重個體發展的理念,在冒險精神開創意識方面肯定有明顯優勢,但過於強調個性自由勢必導致莫衷一是的渙散,一旦遭遇大災大難往往要面臨一盤散沙的危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自然會形成一地文化,在千百年的歷史演變中,各國都開創出獨具特色的人文積澱,彼此不可能照抄照搬他人的經驗,但在融合中相互取長補短應是大趨勢。我們在求穩求安的背景下,也該探索求新求變之路,對那些天賦異稟的人要為他們打開綠色通道,讓其有快速成長的路徑,對那些別出心裁的人多些寬容與扶持,令其有嶄露頭角的天地,百花齊放、百「鳥」爭鳴不是會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嗎?或許林大與鳥多是相輔相成的,樹木茂密的森林固然可以棲息種類繁多的鳥雀,而各種各樣的飛鳥齊聚小樹林,同樣會營造出一片鳥語花香的海洋。如果將「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的說法,改為「林子大了,必有鴻鵠」,便沒了貶損之意,也涵蓋了叔本華的「怪鳥」論,更主要的是多了海納百川的度量,在中正平和間添了壯志凌雲敢為天下先的銳氣,不失為一良言。
作者:石巖磊;清流筆友會邀您一起品味文字的魂、音、韻,筆友相伴,共享閱讀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