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賦予新疆這片廣褒神奇的土地獨特奇異醉美的景觀。特殊的地理位置、複雜的自然景觀和多樣的生態地理類型,也為野生動物的繁衍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生存環境,珍稀野生動物在這裡享受著家園的和諧與安寧!
新疆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陸棲脊椎動物)有115種,佔全國總數的32.6%。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7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88種。
令人詫異的是,新疆竟然還是大型猛禽-雕生存的天堂,新疆的 4種雕世界罕見啊!
金雕:屬於鷹科。以突出的外觀和敏捷有力的飛行而著名。成鳥的翼展平均超過2米,體長可達1米,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蓋。一般生活在多山或丘陵地區,特別是山谷的峭壁以及築巢於山壁凸出處;棲息於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帶,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活動,最高海拔高度超過4000米。以大中型的鳥類和獸類為食。在新疆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ⅡI 級瀕危鳥類;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易危種。
白肩雕:又名御雕,是隼形目鷹科雕屬的大型猛禽。體長73-84釐米;體羽黑褐色,頭和頸較淡,肩部有明顯的白斑,在黑褐色的體羽上極為醒目,很遠就可看見,這是區別其他雕的主要特徵。滑翔時兩翅平直,滑翔和翱翔時兩翅亦不上舉成『V』字形;同時飛翔時尾羽收得很緊,不散開,因而尾顯得較窄長。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地帶,尤喜混交林和闊葉林,常單獨活動;或翱翔於空中,或長時間的停息於空曠地區的孤立樹上或巖石和地面上。主要以嚙齒類、野兔、雉雞、石雞、鵪鶉、野鴨、斑雞等小型和中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為食。分布於新疆天山。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稀有物種。
玉帶海雕:為隼形目鷹科海雕屬的大型猛禽。叫聲很響亮,全身呈棕色。身長76-84釐米,翼展200-250釐米,雄鳥體重2100-3700克,雌鳥體重2000-3300克;嘴稍細,頭細長,頸也較長;空中展開雙翅達2米長,張著一雙兇狠發光的眼睛。主要以魚和水禽為食,常在水面捕捉各種水禽,如大雁、天鵝幼雛和其他鳥類,捕魚主要在淺水處,也吃死魚和其他動物的屍體。棲息於高海拔的河谷、山嶽、草原的開闊地帶,常到荒漠、草原、高山湖泊及河流附近尋捕獵物,有時亦見在水域附近的漁村和農田上空飛翔,活動高度在海拔3200米至4700米之間。分布於新疆和靜、喀什,在新疆為留鳥或繁殖鳥,黑龍江、內蒙古、青海、甘肅為夏候鳥,吉林、北京、河北、山西、四川為旅鳥,上海為冬候鳥。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0年鳥類紅色名錄——易危(VU);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稀有物種。
草原雕:屬於隼形目鷹科的大型猛禽。體長為71~82釐米,體重2015~2900克。由於年齡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體色變化較大,從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帶的荒原草地。以黃鼠、跳鼠、沙土鼠、野兔、旱獺、沙蜥、草蜥、蛇和鳥類等小型脊椎動物為食,有時也吃動物屍體和腐肉。在新疆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屬於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