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者證實,針灸可通過特定神經減輕炎症

2021-01-14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學術頭條,排版丨趙辰霞,編審丨王新凱

根據中美神經科學家在小鼠身上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通過針灸用小電流刺激神經系統,可以有效減輕全身炎症。

這項 8 月 12 日發表在《神經元》(Neuron)雜誌上的研究,證實了針灸能夠激活不同的信號通路,從而在細菌誘導的全身炎症反應中觸發促炎或抗炎反應。

「大多數西醫一直關注阻止疼痛的神經通路來緩解症狀,但是有太多的疼痛通路,也有太多的途徑來打開它們。」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的 Qiufu Ma 說道。

受中醫的核心思想——解決疾病的根本原因——的啟發,Qiufu Ma 和他的團隊將目標對準了炎症,這是人類許多疾病和疼痛的共同根源。

作為一名研究疼痛基本機制的神經生物學家,Qiufu Ma 多年來一直對針灸的生物學很感興趣。

2014 年,一篇關於針灸實驗的論文引起了他的興趣。該論文表明,在小鼠身上使用針灸可以通過刺激迷走神經-腎上腺軸(迷走神經將信號傳遞到腎上腺的信號傳導途徑)來觸發腎上腺釋放多巴胺,從而減輕全身炎症。

2016 年,又一項研究成果進一步激發了 Qiufu Ma 的好奇心,該研究顯示,刺激迷走神經可以抑制炎症分子的活動,減輕類風溼關節炎的症狀。

先前的研究也已經表明,直接刺激頸部的迷走神經有助於減少炎症,但這些實驗方法需要侵入性的操作。考慮到這一點,Qiufu Ma 和他的團隊開始研究使用針灸(只需要將細針穿過皮膚)的電刺激,是否以及如何能夠調節炎症。

論文結果顯示,該團隊的實驗成果斐然,他們不僅確定了針灸背後的神經解剖學機制的關鍵一步,並為利用這種方法治療炎症性疾病提供了路線圖。

針灸實驗如何進行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電針療法—— 這是一種傳統手工針灸進化後的現代療法,雖然都是將超細的針插入身體不同部位的皮膚下,但與針灸不同的是,電針是將極薄的電極插入皮膚和結締組織,從而更好地控制刺激強度。

這種方法包括對身體表面的某些穴位進行機械刺激。按照中醫思想,這種刺激會觸發神經信號,並遠程影響與特定穴位相對應的內臟功能。

在先前關於神經遞質在炎症調節中的作用的研究基礎上,研究人員集中研究了分泌神經遞質的兩種特定細胞類型——位於腎上腺嗜鉻細胞,以及位於周圍神經系統,通過大量神經纖維徑直連接到脾臟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

嗜鉻細胞是人體應激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發源地,而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則釋放去甲腎上腺素。據研究人員稱,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除了功能完善外,似乎還在炎症反應中發揮著作用——這一觀察在之前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目前的研究實驗也再次確認了這一點。

研究小組想要確定這些神經細胞在炎症反應中所扮演的確切角色。為此,他們使用了一種新的遺傳工具來燒蝕嗜鉻細胞或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這使得他們可以比較有和沒有這些細胞的小鼠對炎症的反應,以確定它們是否以及如何參與調節炎症。在有和沒有這些細胞的小鼠中,明顯不同的反應確切地指出這些神經細胞是炎症的關鍵調節因子。

在一組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低強度的電針(0.5 毫安)應用在有細菌毒素引起的細胞因子風暴的小鼠後腿的一個特定點上。這種能夠刺激激活迷走神經-腎上腺軸,誘導腎上腺的嗜鉻細胞分泌多巴胺。

通過對比研究結果,研究人員發現,針灸治療的動物體內三種關鍵的炎症誘導細胞因子的含量較低,存活率也高於對照組——針灸治療的動物存活率為 60%,而未針灸治療的只有 20%。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觀察到,迷走-腎上腺軸可以通過後肢電針激活,但不能通過腹部穴位激活——這一發現顯示了穴位選擇性在驅動特異性抗炎通路中的重要性。

針灸療法一定有效嗎?

研究小組發現三個因素決定了針灸如何影響反應:治療的位置、強度和時間。刺激發生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強度有多強,什麼時候實施刺激,對炎症標記物和生存產生了顯著不同的影響。

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小組對患有膿毒症的小鼠的同一後腿穴位和腹部穴位進行了高強度電針(3 毫安)。這個被稱為 ST25 的穴位與脾臟神經有關,而脾臟是參與免疫反應的主要器官。這種刺激激活了脾臟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纖維。而且研究人員觀察到,治療的時機至關重要,高強度刺激腹部產生明顯不同的結果取決於治療發生的時間。

然後,通過給老鼠注射一種叫做脂多糖(LPS)的化合物,研究小組模擬了一種威脅生命的炎症狀態,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遭受嚴重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病人身上。

在給治療過的小鼠注射 LPS 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小鼠的血清促炎分子水平明顯低於對照組,小鼠的存活率也增加了一倍多。然而,當研究小組在注射 LPS 後給小鼠進行電針治療時,接受治療的小鼠比未接受治療且無法存活的小鼠出現了更嚴重的炎症。

同時,研究人員發現,在模擬的炎症反應發生之前,立即接受針灸治療的動物,在隨後的疾病中,炎症水平較低,表現更好。這種高強度刺激的預防措施將存活率從 20% 提高到 80%。相比之下,在發病後和細胞因子風暴高峰期接受針灸治療的動物,其炎症反應更嚴重,疾病也更嚴重。

通過比較電針在神經系統改變的小鼠身上的效果,研究小組確定,腹部的高強度刺激可以刺激連接脊柱和脾臟的去甲腎上腺素生成神經,然後去甲腎上腺素激活了脾臟中抑制促炎分子的一種特定類型的受體。但當 LPS 首次被引入時,另一種類型的脾受體——本例中是促炎的——變得高度表達,隨後的電針療法進一步增強了炎症。

「我們真的很驚訝地發現,同樣的輸入在不同的疾病階段會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Qiufu Ma 說,「但很多時候,病人只有在已經患病的情況下才會來找我們。所以我們想知道是否有一種減少炎症的治療方法。」

之後,研究小組在另一個穴位(這次是在老鼠的後腿上)進行了電針實驗。他們發現,在注射 LPS 之前或之後,用 0.5mA 的低強度刺激 15 分鐘可以顯著降低促炎分子水平,電針療法後小鼠的存活率也提高了 1 倍或更多。一種轉基因小鼠模型表明,對後腿進行低水平電針並不是通過脾臟減少炎症,而是通過涉及迷走神經和腎上腺的不同神經通路。

Qiufu Ma 說:「我們的研究表明,電針有神經解剖學基礎,但它對人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還需要在臨床試驗中驗證。關於這種醫療實踐,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回答,因此還有很多研究空間。」

針灸療法前景展望

在這項研究中,針灸刺激影響了動物應對體內異常炎症反應的傳統模式——即短時間內大量釋放出細胞因子,以及其他引發炎症的分子。這種反應現在也是 COVID-19 的併發症,由於症狀的突發性和嚴重性也已經得到了主流社會的關注。

不過不必擔心,這並不是新冠病毒獨特的併發症——這種異常的免疫反應可以發生在任何感染環境中。一直以來,醫生都將其視為敗血症的標誌,由於它會在短時間內對感染的器官造成嚴重損傷,通常都被當作是致命的炎症反應。據估計,每年美國有 170 萬人感染膿毒症,全球有 3000 萬人感染。

正如 Qiufu Ma 所說的那樣:「我們的研究發現不僅僅是了解針灸相關的神經解剖學,而是確定獨特有效的針灸療法,並將其融入到治療的炎症性疾病中去, 包括敗血症。」

如果真的像實驗證實的那樣, 針灸療法可以幹擾甚至組織體內受損器官異常的炎症反應的話,這也就意味著針灸療法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與發展前景。

但是,別高興得太早。科學家們警告說,在任何治療使用之前,這些觀察結果必須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得到證實——在動物和人類身上——而且必須仔細確定針灸刺激的最佳參數。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植根於傳統中醫的針灸療法,在當下也與西醫結合的越發緊密,在歐美國家也越來越受追捧,特別是在治療慢性疼痛和胃腸疾病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然而,針灸的作用和作用的基本機制尚未完全闡明。Qiufu Ma 也表示:「這一發現表明,如果使用不當,針灸可能會帶來不利的結果。」

同時,他也對電針療法給予了很大的期望,他表示,電針療法很有可能在未來被用作通用的治療模式。目前,針灸也已經被用作癌症綜合治療的一部分,幫助患者應對化療和其他癌症治療的副作用。

參考文獻:Evidence in mice that electroacupuncture reduces inflammation via specific neural pathways. (n.d.). EurekAlert! Retrieved August 12,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emb_releases/2020-08/cp-eim080620.phpQuieting the storm. (n.d.). EurekAlert! Retrieved August 12,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emb_releases/2020-08/hms-qts081020.php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20)30532-8

相關焦點

  • 「蜘蛛蛋」惹來「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針灸治療來幫忙
    劉未艾醫師運用針灸治療帶狀皰疹。紅網時刻5月15日訊(通訊員 何穰 劉未艾)家住長沙市開福區的張女士一個月前出現左胸肋部疼痛,經常通宵都睡不著,忍了幾天後發現整個左胸肋部散發皰疹,在家附近的醫院診斷為帶狀皰疹,經藥物對症治療後,雖皰疹結痂消失,但出疹處又痛又癢,絲毫未見減輕,口服止痛藥仍不見效,穿衣服稍有觸碰都痛,張女士叫苦連天。
  • 天津大學研發「團簇酶」:能有效減輕腦損傷小鼠的神經炎症
    「團簇酶」具有超強催化活性和選擇性,對阿爾茨海默症、腦損傷等神經炎症治療潛力巨大,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 酶是生物體內一種重要的催化劑,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酶催化能在常溫常壓下將化學反應速度提高百倍以上,在醫學領域對神經學、腫瘤、生物傳感等具有巨大應用價值,也被廣泛用於農業、食品、化工等各領域。
  • 觀察丨針灸發展正遭遇「去中國化」,中醫針灸何處去?
    來源:紐約時報檔案館中醫針灸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為基礎、以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運用針具與艾葉等為主要工具和材料,通過刺入或燻灼身體特定部位以調節人體平衡狀態,從而達到保健和治療的目的。國外學者採用單病例meta分析了2008-2015年39個在西方多國開展的隨機對照針灸臨床試驗的原始數據,納入患者20827例,證明了針刺治療頭,頸,肩及腰背痛等的療效均明顯優於假針刺(安慰針刺)和不針刺,且一年後隨訪鎮痛效果僅下降15%。我國學者證明針刺作為輔助療法可確切改善慢性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和程度,並可減輕患者的焦慮和抑鬱症狀。
  • 病情在急性期,有醫生說不能針灸,有醫生說越早越好,到底誰對?
    之前聽過同事老王告訴他中風針灸效果最好,於是他找到主治醫生要求給老伴做針灸,可是和醫生聊了很久,醫生說了一大堆他聽不懂的話,其中好像有一句是說老伴還處於急性期,所以不能夠做針灸治療。可是,之前老王的老爹中風第二天針灸就安排上了,現在恢復得就像正常人一樣,手腳的力量和沒生病的人一樣。到底中風急性期能不能針灸呢?老劉疑惑不堪。急性期真的不能夠針灸嗎?當然不是。
  • 天津大學研發「團簇酶」 對阿茨海默症等神經炎症治療潛力巨大
    中新社天津1月11日電 (張道正 焦德芳)記者11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部張曉東教授團隊日前成功設計出一類全新的人工酶——「團簇酶」,對阿茨海默症、腦損傷等神經炎症治療潛力巨大。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
  • 神經根型頸椎病,何時該做手術?頸椎病保守治療方法匯總
    總得來說,對於神經根型頸椎病,當保守治療無效,而你的症狀又非常明顯,或者在持續加重,是可以開始考慮手術治療的方式了。非手術治療方法有哪些?常見的非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有,頸椎牽引、藥物治療、針灸推拿與運動康復。頸椎牽引基本原理是通過牽引力拉伸頸椎的肌肉和脊柱,增加脊柱節段之間的間隙,緩解頸椎間盤、頸椎神經的壓力。
  • 針灸烤電 上海興起帶寵物看中醫
    原來,這家成立多年的小動物神經內科、針灸理療康復中心是採用中醫的針灸和艾灸等方式,為由於意外事故、病理、年邁已高等原因造成的神經脊椎受損、偏癱甚至完全癱瘓的貓狗提供治療。 據韓國留學歸來的康復中心的主治醫生、53歲的金日山博士稱,該診所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寵物神經內科診所和針灸理療康復中心
  • 面肌抽搐的病因 面部神經抽搐的原因有哪些
    面肌抽搐的病因1.面癱後的面肌抽搐面神經損傷或面神經炎引起的面神經麻痺,恢復不完全時可產生面肌抽搐。這種面抽常伴有癱瘓肌的攣縮或聯帶運動(如張口時眼睛不自主閉合),在作自主運動如露齒時,抽搐側的面肌並不收縮,而健側面肌收縮正常,口角歪向健側。
  • 神經網絡如何控制小鼠的行為?
    AI技術製造出了一隻虛擬的3D小鼠模型,該模型可在模擬環境中通過人工神經網絡的控制,完成跳躍、覓食、逃跑、擊球等多項複雜任務。該技術由人工神經網絡驅動,機器學習算法的組成部件則被稱為「神經元」。 這項研究源於大腦神經網絡結構的啟發,但人工神經網絡中的神經元不同於實際人腦的工作方式。研究者認為,將二者放在一起研究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神經科學,還有助於打造出更加智能的AI。
  • PNAS:靶向鞘磷脂代謝如何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2020年4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做出的新研究,通過破壞神經元中一類脂質分子的合成過程,能夠有效改善神經變性的症狀,最終提高了患病小鼠的存活率。該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3日在線發表在《PNAS》雜誌上,可能有助於開發一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方法。
  • 哈佛大學專家告訴你如何告別II型糖尿病
    哈佛大學醫學院喬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的首席科學官金良城博士(Dr. George L.「亞洲田園飲食」計劃:脂肪攝入減半、纖維素攝取加倍 通過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可降低糖尿病發病風險92%。然而,一些傳統膳食習慣或不健康的飲食消費觀,使亞洲人群暴露於糖尿病的高風險之下。
  • 中和GDF-15可減輕鉑類化學藥物引起的嘔吐、厭食以及體重減輕
    GDF-15在大腦最後區 (area postrema, AP)和孤束核 (nucleus of the solitary tract, NTS)中選擇性地表達,並通過激活神經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受體樣 (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or alpha-like, GFRAL)來調節能量平衡。
  • 貓也可以針灸?帶你了解下動物針灸的神奇功效
    針頭觸發內啡肽(大腦的天然鴉片)釋放,從而減輕疼痛並提供幸福感。它們還刺激穴位,這些穴位可以作用於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三、針灸可以用在動物身上嗎?針灸是中醫中一種歷史悠久的治療形式,並且已經在動物身上使用了很長時間:1979年在斯裡蘭卡發現了關於針灸大象的手冊,據認為已有3000年歷史。幾個世紀以來,從業者通過一系列稱為經絡的路徑,繪製出一系列的穴位,就像燈一樣將它們連接在一起。
  • 國之瑰寶針灸為何如此「神奇」?
    針灸是傳統的中醫治療手段,針灸對於許多疾病都有很好的預防以及治療效果,例如中風、痛風、腰酸背痛等等,而且針灸是幾乎沒有副作用的。下面將為大家介紹什麼是針灸以及針灸為何如此「神奇」。一、針灸是什麼?針灸指的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
  • 【醉翁之藝】疼痛和應激狀態下的神經免疫相互作用:一類跨學科研究
    應激反應會使大腦特定區域神經迴路激活,該神經迴路的激活可刺激交感神經系統(SNS)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活動,從而促進中樞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有效溝通。例如,反覆遭受社會挫敗應激暴露會促進SNS依賴的單核細胞從骨髓(BM)到大腦的運輸,從而導致BM衍生的單核細胞,內皮細胞和常駐小膠質細胞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引發一系列神經免疫反應,最終逐漸影響情緒和行為。
  • 【AI造夢】哈佛大學用GAN+遺傳算法,創造圖像控制猴子大腦
    他們利用AI生成圖像,然後向猴子展示這些圖像,最終成功地激活特定的神經元,而不影響其他神經元。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的Cell期刊上。新智元不久前報導,MIT 的三位科學家首次利用 AI 生成圖像來激活特定視覺神經元,實現了控制動物大腦的神經元活動。該研究引起熱議,被認為是使用人工神經網絡來理解真實神經網絡的最強有力的驗證。
  • 馬來西亞檳城一獸醫診所用針灸為寵物治療
    她後來參與世界小動物獸醫協會交流會時,首次接觸動物針灸,並在學姐的牽引下到中國臺灣的中獸醫學院(Chi Institute)修讀一年的動物針灸療法課程。她於2018年畢業後,在檳城開始做寵物針灸。  獸醫:針灸比動手術療效更佳  王嘉凌說,在治療特定的病症,針灸會比動手術的療效更佳。
  • 成都寵物醫院,通過針灸讓癱瘓狗狗站起來!
    好在在成都科華南路的一家寵物醫院,經過七次針灸治療,「胖胖」已經恢復如初能夠正常地走路、奔跑。現在只是偶爾到寵物醫院讓醫生繼續用針灸幫忙,讓它得到進一步的保養。而寵物醫院為「胖胖」治療的任醫生告訴記者,像「胖胖」一樣經過針灸治療能夠自然行走的狗狗還有很多。像金毛「託尼」,因為腰間盤突出導致癱瘓從而無法正常走路。
  • 人民日報:中醫針灸價格咋這麼低?
    專家建議,針灸服務價格調整應堅持醫保、醫藥、醫療「三醫聯動」原則,讓針灸價格回歸應有的軌道。大師已去後繼乏人針灸服務價格低廉是一把「雙刃劍」,在減輕患者看病負擔的同時,也影響了從業人員的積極性64歲的張女士長期居住在美國伊利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