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貓,在中國也叫做「中華田園貓」,是數量最多、最常見到的一種貓。相信有很多養貓的人都在養貓之前糾結過養土貓還是品種貓的問題,而「土貓野性難馴,養不熟,愛咬人」是最常見的一個勸退理由。
今天大茶就來說說,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嗎?土貓是不是真的不適合作為寵物養呢?
土貓到底是種什麼貓?
土貓並不「土」,土貓是「進口貓」。
絕大多數的考古證據都顯示,現在全世界的貓,不管是純種貓還是各個國家的「土貓」,都是北非野貓的後代。一萬多年前,那裡的人類開始定居耕作,為了保護農田和糧倉,人們有意無意中馴化了這種動物。後來,這些貓沿著古代的貿易路線,被帶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北非野貓本貓,真是霸氣側漏啊
這麼看的話,美國的「土貓」跟中國的「土貓」是同一個老祖宗,它們都不算是本地貓,而是幾千年前的貓移民的後代。
「土貓」之所以叫做「土貓」,主要是為了跟人工繁育的純種貓區別開。土貓簡單地說就是本地的貓們隨機繁殖的後代,而純種貓最早也是從這些「土貓」中選擇出來,然後在繁育人的嚴格控制下一代代繁殖出來的後代。
土貓並不是「野」貓
平時大家能夠在城市裡見到的貓,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土貓」,都是經過了人類馴化的貓的後代。
馴化說起來簡單,其實就是人類給貓提供了足夠的食物,但是人類的這個行為給貓帶來的變化是很大的。比如說,貓原本在自然界的優勝劣汰的一套選擇機制不再那麼重要了;原本獨來獨往、獨自狩獵的貓,現在適應了一定程度上的群居,以人類直接或間接提供的食物生存。為了適應這些新的生活方式,城市裡的貓與它們在野外生存的近親也成了兩種不同的生物。
真正的「野」貓,可以在完全沒有人類幹預的情況下生存下來,它們遇見人也會避而遠之,不會試圖來和人類互動。
在城市裡的土貓,則可以分為很多種類。有的貓定居在小區裡,有愛心人士餵養;有的貓完全不跟人類打照面,只去垃圾箱裡找食物或者捕獵;還有的貓經常在人多的地方閒逛,有陌生人互動也不會拒絕;有的貓甚至會跟著人走回家。這說明,土貓在與人類的交往方面有很大的社交彈性。
土貓也可以乖巧溫順惹人愛!關鍵在於...
世界各地有無數土貓的主人可以告訴你,他們的貓親人、乖巧,和家裡的人類都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但也有的土貓,被帶回家後鬱鬱寡歡,不主動靠近人類,甚至會哈人、咬人或者逃走。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麼大的差別呢?
遺傳/品種因素:貓咪的性格、與人類互動的情況會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
品種貓在繁育的過程中會注意專門挑選具有某種性格特質的貓咪,所以品種貓的氣質和性格是比較一致、可以預測的。也就是說,你計劃養一隻特別慵懶的貓,那麼你帶一隻小加菲回家大概率是沒錯的。土貓由於隨機繁殖的關係,它們的「基因庫」很大,所以什麼性格的都有,你也很難預測一隻小土貓未來會不會長成你理想中的那個樣子。
從這方面來看,養一隻小土貓就像抽獎,你當然有可能抽到溫順乖巧的「天使貓」,也有可能抽到一隻一心想往外面跑的「白眼貓」。
早年的社會化:貓咪在幼年時期的經歷,對於貓與人類的關係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貓咪親不親人,得看你有沒有在它小時候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於貓來說,人類是一個陌生的物種,貓不會天生對人類有好感。但是,隨著貓咪長大,到大概2到7周左右,就到了一個重要的階段:社會化敏感時期。
在這個時期,小貓咪的大腦正在飛快地發育,它們在迅速學習長大後會面對的這個世界。如果在這個時期,小貓與人類、其他動物進行了大量接觸,並獲得了積極的體驗,那麼它們以後會就很習慣於這樣的互動了。這也是貓與主人發展更加深厚的情感的基礎。
在社會化敏感時期,貓還可以學會習慣以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任何事物,比如寵物醫院、汽車、刷牙等等。一隻經過良好社會化的貓,很可能會長成親人,有禮貌,自信和處變不驚的大貓咪。
最後呢,人和貓之間的關係,跟人和人的關係一樣,是一個雙向的、持續的動態過程。生活中,我們和貓都會遇到各自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可能會影響到我們和貓之間的關係。這一點上來講,不管我們養的是品種貓還是土貓,都一樣需要尊重貓的天性。如果主人只顧自己的心情喜好而給貓造成不舒服的感受,那麼養再溫順的貓咪也無法培養出好的人貓關係。
怎麼樣?想要養一隻土貓了嗎?
對於還沒決定養土貓還是品種貓的朋友,大茶再總結一下:
土貓由於基因庫很大的關係,會有各種各樣的性格,而品種貓的性格比較一致和可預測(這裡指的是可以預測長大後的性格)。如果你打定主意要養一隻帶有某種性格特質的貓,那麼不妨從品種貓中選擇一個;如果你在這方面寬容度比較高,那麼可以考慮養一隻小土貓。當然了,如果你決定領養一隻成年的土貓,那就更好了,這個時期的貓咪性格已經穩定,你可以選擇和自己最投契的那一隻!
如果在社會化關鍵期注意培養貓咪和人的關係,那麼土貓也可以很親人!
如果有一個願意尊重和了解貓咪的主人,土貓和純種貓都可以成長為美麗、溫順,與主人有深厚感情的大貓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