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女孩在領養流浪動物現場
近兩年來,隨著流浪動物數量不斷增加,蘭州的幾個流浪動物救助站已趨於飽和。今年3月,由蘭州市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搭建的「蘭州領養日」平臺,通過微信、微博的網絡宣傳方式,分線上、線下兩種領養渠道,在為廣大救助人、寵物與領養人提供信息溝通平臺的同時,讓救助人與領養人可以雙向選擇,幫助被救助的流浪貓狗找到適合的領養家庭,並不定期舉行線下領養活動。記者趙庭那文/圖
初衷
為可憐的流浪貓狗尋找一個溫馨的家
「以愛為旨,推廣領養愛寵是一種有愛的生活方式。」米娜是一名80後女孩,她很早就參與了救助流浪動物的公益活動,當時是蘭州流浪動物救助站的外聯人員,負責外部宣傳和對接商家,同時也參與一線救助。在活動中,她發現這樣的救助很難形成合力,很難讓這些需要救助的小動物找到合適的領養人,找到一個溫馨的家。後來,她在網上搜索到了「北京領養日」,並和北京的工作人員取得聯繫,交流學習。之後,她和蘭州的幾個公益人士成立了「蘭州領養日」平臺,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米娜說,創建這個平臺的初衷是希望大家接受「領養代替購買,選擇買不到的愛」的概念,讓市民們知道除了購買以外,還可以通過領養獲得寵物。
除了米娜外,「蘭州領養日」平臺成員由以蘭州流浪動物救助站站長何江龍為代表的工作人員組成,團隊管理人員35人,平均年齡在25歲至35歲。雖然成立了不到半年,但已吸引了10家動物醫院和多個寵物用品商店參與。
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蘭州領養日」隨時在線上發布有關流浪貓狗的領養信息、工作人員簡介以及有關流浪動物的事件和活動等。平臺發布的待領養小動物信息,一部分來自蘭州市各大流浪動物救助機構,一部分由志願者和愛心人士提供。在被人領養之前,米娜他們會對這些小動物進行篩查,讓寵物醫院的醫生為這些動物免費做絕育和疫苗注射,以保證動物健康、不攜帶病菌。
值得一提的是,當領養人籤訂「全家均同意飼養寵物;狗狗需按規定上戶口;定期免疫,適齡絕育,有病及時治;不離不棄,不得轉送」等領養協議後,義工還會不定期對領養家庭跟蹤回訪,防止二次遺棄,指導領養人文明養犬。
堅持
質疑和反對的聲音反而促使他們將「領養代替購買」進行到底
短短5個多月,「蘭州領養日」的粉絲量已達到1萬餘人。今年4月22日和5月29日,「蘭州領養日」舉行了兩次線下活動,共有35隻流浪貓狗被領養。
「『蘭州領養日』的線下活動,給領養人提供了一個平臺。」參加過兩屆活動的石小姐告訴記者,領養寵物竟然可以免費,讓她感覺到非常的新穎。
參加過活動的市民們表示,接觸過後才發現,原來流浪貓狗並不像他們想像的那麼可憐兮兮,這些動物經過打理也可以變得非常可愛,非常健康。領養人李先生說:「時下有很多人購買泰迪、金毛、阿拉斯加等名貴的貓狗,除了可愛以外,就看中它們的聰明可人。但流浪貓狗經過精心的飼養之後,我們會發現它們同樣可愛、聰明。」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其他聲音認為,「領養日」活動並不能長期堅持下去。「有些人會對我們提出質疑,認為『領養日』概念的出現,並不能改善流浪動物整體的現狀。」米娜說,線下活動開展以來,雖然有很多愛心人士參加,但也有部分人認為他們在浪費時間。蘭州市的流浪貓狗有很多,只憑一個理念真能改善整體的現狀嗎?另外,一些夜市上的狗販也會認為,「蘭州領養日」搶了他們的生意,會讓他們無法生存。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質疑和反對的聲音反而更加促使我們將『領養代替購買』進行到底,因為我們知道,有愛心的人永遠是大多數。在第二次線下活動時,報名參與的志願者就達到300餘名,」米娜表示,第三屆的線下「領養日」活動正在籌備當中,預計7月底舉行,目前已有200餘名志願者報名參與。
目標
領養代替購買讓生命不再流浪
「無論是在蘭州還是國內其他城市,不可避免地有很多流浪貓或者流浪狗,如果沒有人願意救助,就意味著這些小生命與這個世界告別。」義工劉冰清告訴記者,儘管有動物救助機構和熱心市民願意照顧收養流浪貓狗,但還遠遠不夠。
「蘭州領養日」平臺核心成員潘登表示,通過這個領養平臺,不僅能讓更多人了解流浪貓狗的真實生活,也能改善身邊人對它們的看法,讓很多人能夠接受領養代替購買,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讓生命不再流浪,讓大家一起解決這個社會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