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派克筆公司始終專注於鋼筆市場(尤其是在「派克51」成功之後),以品質卓越出名,在確保可以生產出無損公司聲譽的原子筆之前,派克筆公司不願意推出原子筆。
1950年,派克筆公司小試牛刀,以人氣超高的霍帕隆·卡西迪牛仔為原型,生產出一款造型新奇、售價低廉的原子筆。儘管「從生產到銷售均由派克筆公司負責」,派克筆公司還是堅稱「這不是派克原子筆」、「派克筆公司不做原子筆買賣」。
不過,派克筆公司最終還是「繳械投降」,大張旗鼓地進軍原子筆市場。1953年秋天,派克筆公司展開「倉促行動」,目標是在「倉促慌亂90天」後,使設計投入生產變為產品。在那之前,公司的設計團隊精心準備了好幾年。
1954年1月,「派克記事」原子筆上市,至今仍在銷售。這款原子筆由一支66人的研發小組研發而成,書寫時長是同類競爭產品的6倍,分3種粗細(極細、細、粗),最關鍵的是不漏墨水。每按一次筆端的按壓裝置,筆尖都會旋轉90度,以免筆尖外殼磨損不均。
為了保證「派克記事」原子筆質量過關,派克筆公司耗盡心力,可仍然擔心會出問題,影響公司聲譽,因此早期「派克記事」原子筆並未採用派克筆經典的「箭狀」筆夾。肯尼斯·派克希望,萬一這款筆出了問題,人們不會把它跟「派克」品牌聯繫得太緊密。事實證明他多慮了——這款筆賣得很成功,不到四年就為自己贏得了「箭狀」筆夾,迄今已售出超過7.5億支。
在美國,密爾頓·雷諾茲這類投機取巧之徒嚴重損害了原子筆的形象,英國的情況就沒這麼糟糕了。1945年,邁爾斯—馬丁筆公司在英國首次發售原子筆(用的是「比羅」品牌名稱),在亨利·馬丁和拉斯洛·比羅的合作下,加上有工程學背景的弗雷德雷克·邁爾斯,這批原子筆賣得很成功。
二戰剛剛結束,原子筆生產原料稀缺,產量有限,一時間供不應求,零售商每月只能進貨25支。邁爾斯—馬丁筆公司打出了這樣的廣告(用詞比較特別,不過字字精要)——比羅原子筆可以連續書寫「六個月,甚至更久,具體情況取決於書寫強度」。這款筆可換芯,不過需要去店裡換(有些零售商提供郵寄換芯服務——顧客將墨水用光的筆寄回店裡,第二天店家將換好筆芯的筆再寄給顧客)。1947年底,英國開始出現其他原子筆生產商,兩年內,英國就有了五十多家原子筆公司。
為了保持領先地位,搶佔意義非凡的聖誕節市場,邁爾斯—馬丁筆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新奇產品。其中有「比羅羽毛筆」,這個招人喜歡的新奇聖誕禮物有六種顏色可選,採用真正的羽毛管,內置比羅筆芯。比羅羽毛筆價格便宜,放在任何房間都能為之添上一抹亮色。還有針對成人消費群體的「比羅Balita」——嵌有打火機的原子筆(獨一無二的文具類聖誕禮物)。
1952年,邁爾斯—馬丁筆公司收購梅比·託德有限公司(天鵝牌鋼筆生產商),改名為比羅—天鵝有限公司。同年,亨利·馬丁提出訴訟,控告馬塞爾·比克侵犯拉斯洛·比羅的專利權。十分諷刺,比克的合伙人讓·拉佛蕾斯此前曾控告邁爾斯—馬丁筆公司,稱其產品侵犯了他1932年申請的專利,可惜訴訟失敗。這一次,法院仍然站在馬丁這邊。初審判決沒收比克所有股份。可比克轉而與馬丁籤署了版稅協議,同意將售筆收入的6%及換芯收入的10%支付給比羅—天鵝有限公司。1957年,比克公司共收購了比羅—天鵝有限公司47%的股權,直到這時,此前的版稅協議才失效。十年後,比克公司收購了比羅—天鵝有限公司剩下的所有股權。1964年,約翰·馬丁(亨利·馬丁之子)與馬塞爾·比克之女卡羅琳成婚,兩家公司因此聯繫更加緊密。借著聯姻,馬丁與比克兩家從此聯手,過上了幸福生活。
比羅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為解決公司的資金周轉問題,同時也為讓家人到阿根廷來與他團聚,他不得不籤字出讓自己在公司的股份。晚年,他在阿根廷的一家造筆廠——森筆擔任顧問。
(原標題:派克進軍原子筆市場)
本文來源:南京龍虎網-南京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