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棄養寵物狗導致流浪狗大幅增多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葛強文/圖
為深入貫徹落實《蘭州市養犬管理條例》,加大對全市不文明養犬整治月主題活動的整治力度,引導和動員全市各級各單位和廣大市民積極參與不文明養犬的整治活動,日前蘭州市文明辦出臺了相關《方案》。同時蘭州市5月開展不文明養犬專項整治月主題活動,規範市民養犬行為。本報開展了「文明養犬大討論」,將針對文明或不文明養犬行為展開討論,提出建議,共同推動我市文明養犬的《方案》和《蘭州市養犬管理條例》貫徹和實施。
◆本期話題
隨意遺棄寵物狗導致流浪狗眾多,該如何治理?
誠邀您對此展開討論並提出解決方法
◆提示
市民可以將自己的觀點發送至184423139@QQ.com,也可以將有針對性、有典型性的建議發送到本報微信平臺或者微博,或撥打本報新聞熱線6132888反映。
◆記者觀察
近日記者通過調查發現,我市的流浪狗可謂隨處可見,尤其是在城鄉接合部,流浪狗成群結隊,令市民不厭其煩。走訪中記者在雁灘、紅山根、排洪南路、龔家灣、九州等地,都看到流浪狗的蹤跡,而且數量居多。據了解,導致流浪狗隨處可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市民棄養寵物狗而造成的。一位寵物醫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棄養寵物狗行為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棄養;另一種是被動棄養,或是因為不牽犬繩造成寵物犬丟失流落街頭。不過,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棄養,都屬於養犬者的責任,而這些被棄養的狗則加重了社會的狗患。
記者在龔家灣、彭家坪等地採訪時發現,流浪狗的問題嚴重。馬路邊、巷道內不時看到蹲伏著的流浪犬。在採訪中,許多人都對棄養寵物的現象進行斥責,據周圍的居民反映,這些流浪犬80%以上都是人們棄養的,如今已經出現了「流浪二代」。走訪中記者看到,這些流浪狗中有藏獒、阿拉斯加、金毛、京巴等品種,最多的還是雜交的「串串狗」。
採訪中記者發現,導致流浪狗在城鄉接合部眾多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原來居住在平房的居民拆遷搬進樓房後,為了乾淨而選擇對寵物狗進行棄養。家住九州的汪女士告訴記者,她居住的小區內聚集的流浪狗夜間狂吠很擾民。主要原因是部分市民在此地購買樓房後,發現狗狗影響家庭衛生,於是棄養。市民唐先生說,他家住在九州一小區內,每天後半夜,就能聽見小區流浪狗此起彼伏的狂吠聲。據社區的工作人員介紹,不少原來養狗的市民不願意把狗帶進樓房內,棄養的越來越多,造成小區周邊聚集了大批流浪狗。目前針對小區內流浪狗集中的狀況,為保證社區居民安全,尤其是孩子們的安全,社區將向轄區派出所反映,由派出所民警進行抓捕,然後設法處理安置。
根據我市城鎮區域養犬規定,飼養一隻寵物狗一年需要繳納1000多元的費用,一些飼養寵物狗的市民認為飼養寵物狗費用較高,於是將飼養的寵物狗遺棄。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流浪狗這兩年眾多的另一個原因是,2017年是狗年,當年許多市民買只狗狗回家,目的就是討個「旺旺」的好彩頭,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市民對其興趣逐漸減弱,特別是寵物一旦生病,高昂的醫療費促使許多寵物的主人選擇了棄養。
據我市相關專家保守估計,目前蘭州市至少有百分之二十的家庭飼餵著家畜或寵物,以此比例類推,全市有寵物數量至少在十萬隻以上。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對比,如果領養一個孩子,領養者首先會考慮到要對孩子的成長負責,考慮到他的戶口、教育以及工作等問題,責任感油然而生。但如果養一條狗,就很少有人想到對它的責任,甚至可能隨便丟棄。這樣的對比或許不恰當,但由此不難看出人們對待寵物的態度實際上是放縱。記者通過調查發現,我市部分市民棄養狗狗,是導致流浪狗居高成狗患的成因。
◆市民建議
市民曾先生說,蘭州可借鑑其他城市的管理辦法,設立流浪狗收容站,並提倡文明養犬、關愛動物的觀念,從源頭上減少「流浪狗」。同時針對棄養寵物的行為給予法律的制裁。
市民白女士認為,針對流浪狗一方面要合理管控、珍愛生命,讓流浪狗不再流浪,讓流浪狗這一群體的數量得到控制;另一方面要管理養狗人,完善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畢竟大部分流浪狗是由於人為因素而被迫流浪。
蘭州市流浪狗留檢所的工作人員則建議,從源頭管控流浪狗希望首先能落實狗狗的戶籍制度;同時對一些家庭養的寵物狗儘快完善植入式動物智能標識。
網友天地自由認為,完全由政府部門單方面來開展養犬的管理工作,其中必然會存在某種管理上的局限和盲區,可藉助民間社團組織來配合養犬管理,以提高犬主文明養犬意識,使狗與人和諧共處。蘭州市10社區市民曾自發組織了養犬聽證會,並推出蘭州首份《文明養犬公約》,此舉無疑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現在買只寵物狗太容易了,有到市場上買的也有跟人家要的,不過越容易買到很多人就越不知道珍惜。」市民孫大爺說「你看現在大街上多少流浪狗啊,都是一些養煩了不要的。這要是15年前街上哪有這麼多流浪狗,那時候寵物狗都是個稀罕物。為此要加強寵物狗的管理,嚴防寵物狗棄養、傷人等問題的發生。
網友閒雲野鶴說,給狗狗辦證是關鍵,像人辦戶口一樣,從狗狗一出生或剛飼養時,給它建立檔案,由社區摸底提供第一手資料。這樣如果出現狗傷人事件,可以第一時間查到信息,包括平時定期打疫苗也可監督,減少傷人事件發生。同時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條例,在出現傷人或破壞衛生環境時,才有章可循,可追責。還可在社區內,提高養狗居民家的衛生費,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對環境的汙染,合理引導飼養者行為。
(責編:周婉婷、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