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兩個絮絮叨叨的故事,大意是一個打死了竹葉青蛇後村民被集體攻擊報復,另一個則是村民上山抓石雞時搗碎了蛇蛋後被蛇追殺的故事,看這風格,特別像是故事會裡的模式,但讀者聲稱是新聞報導,而民間那些被動物報復的故事也聽多了,蛇到底會不會報復始作俑者呢?
蛇能辨認出目標嗎?
蛇是否會報復人類這有一個前提,就是蛇能不能認出眼前的目標是誰,這一點很關鍵,否則根本就不成立!蛇能在山野生存,能識別獵物這是必須的,但蛇的眼神卻不咋地,不僅是近視眼,還幾乎就是瞎子,因為蛇的可見光視力僅僅只有光感!
但它確確實實是能捕獲獵物的,因為它們有兩種方式感知獵物的存在,一種是蛇類的身體對震動非常敏感,所以它們能感知到地面甚至空氣中的震動,從而得知是否有威脅靠近!
另一種則如蝰蛇、蟒蛇及部分蚺蛇身體都有紅外感應器,位置在雙眼與鼻孔之間的一條深邃凹槽以及眼睛後面的頰窩(蝮亞科蛇類擁有),都能在紅外波段感知威脅靠近,的那又一點,無論是震動還是紅外熱源的模式,它只能分辨出威脅和獵物,卻不能識別威脅的特徵,比如兩個人之間的長相差異!
蛇頰窩橫切結構圖
因此從辨認目標角度考量,它是不能區分到底是是威脅了它或者搗碎了它的蛋。
蛇能相互溝通嗎?
據中國科學報2020年5月7日發布的報導,絕大多數蛇都是獨居的,除了交配和冬眠時會聚集在一起,其它時候蛇都獨來獨往!《科學》期刊報導在北美和中美洲有部分束帶蛇比較喜歡群居,而且還有長時間相處後形成的「朋友圈」!
但除了束帶蛇以外,鮮有發現群居蛇類的,所以如果蛇群要報復人類的話,首先得有將這些蛇召集起來,這個關鍵就是蛇類有共通的語言來招呼嗎?其實還真有,但這是蛇類在交配時釋放的信息素,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動物學家M. Rockwell Parker和Robert T. Mason在2012年2月份出版的《實驗生物學期刊》上發表過一篇論文:
雌性激素在蛇類群體交配或者雌蛇吸引雄蛇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人員通過植入雄蛇的雌性激素膠囊,完全模擬出了相互吸引的效果。
但蛇類僅僅在發情期才有的基本功能,蛇並不能像人類那樣隨心所欲的控制發情期,而且召集過來的也是趕來交配的,它們並不是為了接受報復指令來的。
蛇會主動攻擊人類嗎?
除非闖入眼鏡王蛇的領地(眼鏡王蛇是由領地觀念的),那麼將會被它追殺攻擊確實有可能,特別是在眼鏡王蛇的繁殖季,就更容易招惹它了!
當然可能還有森蚺或者網紋蟒誤認為是獵物,在它們眼裡,只要體型合適,人類和其它獵物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有一頓美餐!所以狂蟒之災裡追著某個人的鏡頭,確實需要商榷一下!
除了這兩種情況外,蛇很少主動攻擊人,除非打草驚蛇了,比如你踩到它了,或者在草叢中惹到蛇了,被蛇認為是一種威脅,它只是自衛反擊而已,絕大部分情況下,你不去招惹它,它也不會來招惹你。
要麼不打蛇,要打就打死
儘管看起來有些殘忍,但事實就這樣,比如偶爾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剁下的蛇頭,廚師在處理時被咬了一口,這並不是蛇記仇,而是被冷血動物的腦袋脫離身體後可以存活很久,它所有的反應都是本能,它仍然具有對威脅做出反應的能力,湊到它面前咬你一口,這不是很正常麼?
假如大廚先生能一刀拍扁它,相信就是再厲害的蛇,也徹底失去威脅人類這個功能了!
其實《北京晚報》上關於蛇報復人的那篇文章名為《後患》,這個風格,完全不是新聞稿模式,而是晚報上的一個讀者投稿的板塊,比如散文或者詩歌甚至寓言故事,甚至現代故事風格的稿子都能被發表,至於真實性麼,只要結果是積極向上的,過程就不那麼重要了,你信還是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