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核、橄欖核上刻人物花鳥,蛋殼上鏤空雕刻嫦娥奔月,葫蘆上砑出梁山好漢……10月4日,在西安大唐西市舉辦的陝西民間微雕作品推介會上,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們帶來的精彩絕活和生動傳神的作品引得觀眾紛紛稱奇。
微雕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最為精細微小的一種工藝品,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是集中國文化精華的袖珍藝術品。微雕一般指微細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等,富有立體感和生動性。
「核雕三劍客」:入木三分 精細見長
推介會上,陝西「核雕三劍客」李巖、黃樹立、袁軍紅攜代表作亮相,為市民們展示了精妙絕倫的核雕藝術。核雕主要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而成,其創作特點可謂是「構思七分,入木三分」,創作人須以豐富的想像將紊亂的果核紋理構思成型,作品講究想像奇特,富有新意。因其獨特的手工藝術價值,核雕在我國民間工藝中獨樹一幟,並於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為這幅作品取名為《國士無雙》,他刻畫了鍾南山院士在今年抗擊新冠疫情的鬥爭中臨危受命,始終戰鬥在抗役一線的感人故事。」推介會上,袁軍紅正向市民們介紹著自己的核雕作品。他「筆」下的鐘南山神態悲憫,眼神堅毅。他以浮雕寫實的技法,再現了院士的忠於職守、殫精竭慮的氣魄,也希望藉由這件作品,弘揚如鍾老般果敢剛毅的精神。
陝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黃樹立表示:「非遺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保護中華民族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一位非遺傳承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願藉此次推介會的契機,與廣大微雕同仁及藝術愛好者共同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工藝美術,讓微雕這朵藝術之花永遠綻放光彩,攜手為保護與傳承中國非遺貢獻一己之力。」
「搗蛋大師」郭書清:蛋殼上的毫釐之舞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像能在一個厚度僅為零點幾毫米的蛋殼上雕刻出萬千世界。大到鴕鳥蛋,小到麻雀蛋,普通的雞蛋、鴨蛋、鵝蛋,甚至罕見的孔雀蛋、鴯鶓蛋,在蛋雕大師郭書清的手中都幻化成了精彩紛呈的萬物。「蛋雕看起來精美,但創作過程可以說是非常『折磨』人了,」郭書清說。一件蛋雕作品要經過選蛋、打孔、清液、構思、畫樣、雕刻輪廓等十幾道工序,這裡面沒有一個步驟是簡單的。
「蛋殼易碎,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剛開始做蛋雕時,十幾枚蛋殼才能做出來一個成品,好多都是做了一半不成功的,有的甚至到了最後一步,不小心碎掉了,這時候是最心疼的。隨著手藝的不斷進步,現在,拿到手上的蛋殼基本上都會變成作品,手藝精了,浪費的蛋也少了!」郭書清自豪地說。
「作為一名手藝人,希望蛋雕這門傳統的手藝能在我們的手中傳承和發揚下去,同時也希望年輕人能夠向工藝美術大師們學習,在工作生活中也能葆有手藝人精雕細琢,追求完美的精神。」郭書清表示。
「神筆」司馬良:葫蘆上砑出花樣人生
說到砑花,大多數人都比較陌生。簡單來說,葫蘆砑花就是在葫蘆上砑出畫來,原理與雕刻相似,將花紋周圍的部分剔除,使花紋凸顯出來。不同的是,雕刻需要挖下去一部分,砑花是用硬物壓得凹下去,使葫蘆表面出現凹凸不平的立體感,形成花卉、山水、風景、人物等浮雕效果。
「在葫蘆上砑花,僅有精湛的技藝是不行的,還必須學習中國古典文化。因為葫蘆砑花的題材非常廣泛,唐詩宋詞、花鳥魚蟲、故事典籍等等,無不涉及。」司馬良向市民介紹著砑花技藝,「有了豐富的知識積澱,砑花的時候才能更深厚、更有神韻。」通過12年自學苦練葫蘆砑花技藝,司馬良終於成為了「西北葫蘆砑花第一人」。
作為陝西省名優新特產品展銷會暨消費扶貧月主題活動之一,此次推介會為市民們展示了民間傳統工藝美術的獨特魅力。小小的果核、蛋殼、葫蘆在這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手中變成了一個個嘆為觀止的藝術精品,在他們的刻刀下,微雕這門古老的民間工藝再次煥發出熠熠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