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龍頭巖一景。
本報記者 孫立極攝
從臺東搭小飛機向東南約飛25分鐘,即到臺灣第二大離島——蘭嶼。蘭嶼面積不大,約46平方公裡。騎摩託車,只要個把小時便可環島一圈。
由海底火山爆發隆起的蘭嶼島,四周均是珊瑚礁巖,在海水衝蝕下,形成很多海蝕洞、海蝕岸。環島而行,可見奇石怪巖林立。「雙獅巖」,如雙獅對臥;「龍頭巖」,似龍嘯長天;「小蘭嶼」和「軍艦巖」是蘭嶼的外礁島,遠遠望去,仿似海外仙山。環島公路一側是驚濤拍岸,海天一色湛藍,襯得浪花潔白似雪;一側時而是綠草如茵的農場,時而是大片芒花,在陽光下泛著金光。
蘭嶼主要居民是達悟人。捕魚是達悟男子必備之技。赤裸上身、僅穿丁字褲的男子,駕著新月形的獨木舟,在太平洋上追捕飛魚,是蘭嶼最有代表性的畫面。今天的蘭嶼,有手機、有網絡,仍有很多達悟男子保持著傳統習俗。我們在一家早餐店看到,牆上懸掛著男主人捕魚的照片,捕到的最大的魚重達三四十公斤。女主人一邊煎蛋、賣奶茶,一邊驕傲地介紹,男主人曾在臺灣本島生活一段時間,幾年前回到蘭嶼,捕魚技藝不輸人後。
每年4月至6月是捕捉飛魚的季節。捕捉飛魚常在晚上進行,達悟人在漁船中點上火把,將掛網放入海中,飛魚看到亮光就會自海面飛起,相繼躍入網中。兩人劃的獨木舟,一個晚上便可以捕到三四十條飛魚。如今,看飛魚成為蘭嶼的觀光項目之一,只是大家重在觀賞,而非捕捉了。
風光秀麗、民俗獨特的蘭嶼,遊客一直不多,與澎湖、綠島等離島幾不可比。追其原因,一個重要因素是達悟人沒有太多求財逐利的企圖心。我們住的飯店名為「蘭嶼別館」,開業多年,明顯老舊。很多人建議翻修,店主卻意願不高。
「他們只想自然地生活,並不想掙多少錢。」飯店員工林先生一年多前從臺灣本島來,他笑說,「不過,在臺北、高雄,每天睜開眼睛就要花錢,交房租、水電費。在蘭嶼生活簡單,也不需要花什麼錢。」
資料介紹,1895年,蘭嶼隨臺灣島被割讓給日本。1897年3月,日本人組織勘探後,認為蘭嶼沒有開發價值,只將它列為人類學原始民族研究地區,禁止外人移入。到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時,達悟人基本上保持著原始的生活方式。
不知是歷史原因使然,還是族群個性使然,今天的達悟人,住著現代化的樓房,穿著T恤、牛仔褲,和善好客、樂天知命、純淨簡單的個性依舊。環島的路上,我們去一家名為「礁岸」的超市買水。這個全島第二大超市,其實只是個鐵皮屋。老闆是位四十歲左右的婦人,姓周,從臺北嫁到蘭嶼。她說,家裡有二三十隻羊,丈夫看羊去了。她介紹,蘭嶼的羊都是放養的,每家只在羊的耳朵上,作個記號,誰也不會搞混,更沒有人偷回家。隔兩天去看看羊,只是怕羊受傷,或者偷吃別人地裡的苗。而且,達悟人的羊也不出售,只在慶典或孩子升學等喜事上殺來吃。
正說著,男主人回來了。他叫郭健平,達悟名字是夏曼·夫阿原。他剛剛從外面講課回來,講的題目是臺灣少數民族的抗爭運動;原來就是他,20年前帶領達悟人反對核廢料放在蘭嶼,還曾當選過臺東縣議員……每個身份,都令我們大吃一驚,因為他看起來就是個標準的漁民。
郭健平聽說我們從北京來,熱情地請我們喝咖啡。他講起達悟人的傳統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只有老年人還在穿的丁字褲,很多人不再住的地下屋,他的幾個孩子現在都不大會講達悟話……
告別郭健平,夜幕降臨。他的話讓我們一路盡收美景的愜意,變得沉重起來。守護「臺灣最後的淨土」,達悟人的內外壓力可想而知。縱使達悟男子有駕著獨木舟縱橫太平洋的勇氣,在現代文明的衝擊和風潮時尚的誘惑下,保持一顆純淨的心仍是艱巨的挑戰。而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祝福蘭嶼。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